楼主: 西溪人

推荐《歙县西乡方言》一书

[复制链接]

32

主题

512

回帖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08: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歙县西乡的区域及语种
歙县民间习惯上有东、南、西、北乡之称,这里的“乡”仅代表地域,而不是一级政府。据查,汉代时,以县城的地理方位称始新(今淳安)为歙县东乡,后世以徽州府城四门定四乡,却不依地理方位来定。具体而言,境内扬之河以西,布射河以东及东北地区称东乡,其中,桂林至洪村口地区称外东乡,溪头以里称里东乡。渐江以东、徽城以东及东北地区称南乡,其中,渐江、练江、新安江两岸地区称水南,徽杭公路沿线称旱南。渐江以西地区至灵金山南一带海拔较低的区域称西乡。布射河以西、富资河流域称北乡。
根据各地不同的口音来区分,真正的西乡並不是出了县城西门外就是,而是要经过杭徽线上的“五里栏杆(五魁山)、七里头、旸村”后,到达“古溪、黄潭源”才开始。往东南画圈,外围一圈大致先后有:“山坑、童坑、洪坑、岑山渡、祥里、罗田、临河、魁窑、岩寺、丛睦山、唐模、西杨村、上林、产庆、蜀源、灵山、稠墅、上芳村、梅山坞、潭渡”等村庄,围成一个以岩寺为中心的小小盆地。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至今民间仍然流传着一则谜语:“好西不西,好北不北”,谜底分别是呈坎和灵山两个村子。呈坎原在歙县的西边,可却归属北乡,百姓说的是北乡话;灵山的方位在歙县的北边,它可却归属西乡,百姓说的是西乡话。也就是说,早时四乡的划分,主要是以讲话的口音为基准的。潜口、雨家山、西溪南、长林桥之上的一些地区,虽然也属于西乡,但口音有着明显的不同,习惯上被称为“上西乡”。现在的西乡面积很小,仅一个郑村镇,总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二四。原先的西乡,早在1988年就有一半以上的区域拨出划归徽州区,歙县西乡方言的区域应包括上述划拨给徽州区的区域在内。
据《歙县志》载:“西乡郑村、潭渡、棠樾等地,讲无鼻音阴声韵的西乡话。”西乡方言同歙县范围內其他方言一样“以吴越方言为基础,兼融北方方言与本地土著方言同化,成为吴越方言系徽州区系中一个方言支系”。清光绪年间,徽州知府刘汝骥在他撰写的《陶甓公牍》中说:“歙地多山,方言阅数里而一变,下西乡一带较平旷,故自潭渡、郑村至岩市(寺:笔者注)、长龄桥以上,迤逦二十余里,乡语略同。上西乡则悬殊矣。东乡方言亦不甚相远。唯南乡边境与北乡黄山深处,出言意不易晓。总之,音以近郭为客,去城愈远,言之相去亦愈远。绅士及惯旅行之商界中人,往往能说普通官话,然亦有宦游数十年仍操土音者。”

32

主题

512

回帖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5-11 09: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今仍令人好奇並始终无法揣摩的是,为什么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内的人们,说话的口音会相同,又为什么有些村庄之间虽然相隔不到千米,但人们说话的口音却有所差异。比如:郑村一带所说的“山(sò)芋(yǔ)”,岩寺一带则说是“红(hān)薯(sō)”;郑村人讲数字“二”是“ěi”,而岩寺人则说“ě”。依我看来,老百姓们所说的“源头”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山势的走向和水的源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生活在一起,同走一条道,同涉一淌水,同办一件事,历经千秋万代,自然而然地在一个范围内就会形成一整套既统一,而又独特的交流方式。就拿上世纪中叶,迁往徽州的温州移民来说,他们定居下来后,对內始终说的是温州方言。但在与附近的人交流时,照样能说当地的方言。就拿郑村镇黎明村来说,从第一到第五村民小组的村民,平常从潭渡桥、郑村出入较多,说的就是带有温州口音的西乡话;从第六到第八村民小组的村民,平日从徐村、沙溪、富堨出入的机会多,说的就是带有温州口音的北乡话。另外,我认为,还有一层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水土”。“水土”不但是指自然环境和气候,而且还包括土地表面的水和土地中所含有的各种不同的元素。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由于交通的闭塞,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同外界接触较少,长期的、单一的、同样的饮食和保持不变的环境,养育着他们,使得他们的体内接收到一些类似相同的物质。相对地说,长此以往,也能使生活在这个区域内的百姓,在某些方面体内拥有一些相同的基因。所以说,有些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习惯的人,如果要他们出门到外地生活,起初,他们就会为“水土不服”而感到犯愁。

32

主题

512

回帖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08: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语音
语音,即人们说话的声音,人们对方言的敏感性,首先表现在语音上。我们听一个外地人说话,或者到一个新地方去,一下就可以听出语音上的不同,哪怕是比较细微的差别也可以听出来,即使我们当时无法说出差别在什么地方,但从听感上马上就会明白对方说的话同自己的不完全一样,更不要说到一个互相听不懂话的方言区去了。两个方言区的人能否相互听懂对方的话,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音差别的大小。汉字的字音可以分成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下西乡方言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一些什么重要的差别。

第一节    西乡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不同
西乡方言的语音与普通话比较,分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保留古音的程度和内容的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语音对应。普通话的语音系统跟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比较,已经是大为简化了,而方言却保留了一些古音成分,这是显示方言语音特色的重要因素。第二、方言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因外来影响,或因本身的创新,形成了某些本方言特殊的音素,这是造成方音分歧,显示方音特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第三、音节结构上的不同也是导致方音分歧,形成方音特色的一个因素。既然有所分歧,那么就会有不同,从现在已搜集的有关西乡方言的材料来看,西乡方言的语音与普通话的语音大致有以下一些异同点:
一、声调上的不同。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普通话虽然也是四声,但已不是“平、上、去、入”,而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个声调。西乡方言则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六个声调,以“阴平声”、“上声”调音居多。柔美动听,以至于歙县民间流传有“宁可听西乡人相争,有不听南乡人讲话”之说法。笔者因不懂国际音标,故此本书在标音调时圴按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来标,为此书中会有过别字调音不十分标准的情况发生,请读者适当注意此种状况。
二、西乡方言有许多字的读音已与普通话相似或接近,如:社、欣、兴、笔、几、单、旗、开、松、财、竹、花、本、钵……。
三、大部分字都可以用“汉语拼音字母”来注音。
四、在西乡方言中,能用汉语拼音字母来帮助注音的汉语拼音字母里的声母有:“b、p、m、f、d、t、n、l、g、k、h、j、q、x、z、c、s、y、w等”19个,汉语拼音字母声母中的“舌尖后音”:“zh、ch、sh、r”在西乡方言中不採用。普通话声母中的“ńɡ(嗯)”音在西乡方言却仍然保留。
五、可採用的汉语拼音字母里的韵母有:“a、o、e、i、u、ü、ai、an、ao、ei、en、ia、ie、in、iu、ua、ue、ui、un 、ian、iao、uai、uan、ong、iang等”25个,比普通话少了:“uo、ou、uen、üan、ang、uang、eng、ing、ueng、iong等”10个。西乡方言语音里的韵母也有“四呼”:即沒有韵头,主要元音不是i、u、ü的“开口呼”;有韵头i或主要元音是i的“齐齿呼”;韵头u或主要元音是u的“合口呼”;韵头ü或主要元音是ü的“撮口呼”。韵母系统沒有鼻音尾韵而有鼻化韵,音色尤为平缓、温和。
六、普通话中用单元音“a”与声母“b、c、d、f、g、m、n、l”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中“a”多数要变成双元音“ao”,如:“爸【bào】、差【cào】、打【dáo】、法【fǎo】、尬【gǎo】、妈【mào】、纳【nǎo】、拉【lào】”。但与“m、p”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有的则是变成单元音“o”,如:“马【mó】、怕【pǒ】”。与“h、k”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则元音保持原态不变,如:“哈【hā】、卡【ká】”。
七、普通话中用单元音“o”与声母“b”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多数元音保持原态不变,如:“博【bǒ】”。与“m”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o”要变为单元音“e”,如:“摩【mē】”。与“f、p”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元音“o”多数要变为双元音“ai”,如:“佛【fǎi】、泼【pǎi】”。
八、普通话中用单元音“e”与声母“d、l”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多数“e”要变为双元音“ai”,如:“德【dǎi】、泐【lǎi】”。与“n、t”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e”要变为单元音“i”,如:“呢【nī】、特【tī】”。与“g”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多数元音保持原态不变,如:“哥【gè】”,有一部分元音则要酌情分别变为“a、an、uai、o”,如:“革【gǎ】、格【gǎn】、割【guǎi】、阁【gǒ】”。

32

主题

512

回帖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5-13 09: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普通话中用单元音“i”与声母“b、p、m、d、t、n、l、j、q、x、z、c、s”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元音保持原态不变,如:“笔【bǐ】、匹【pì】、米【mí】、弟【dí】、体【tí】、拟【ní】、理【lí】、几【jí】、起【qí】、稀【xī】、之【zi】、雌【ci】、师【si】”。
十、普通话中用单元音“u”与声母“b、p、f、t、n、l、g、k、z、c、s”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多数元音保持原态不变,例如:“布【bǔ】、铺【pí】、夫【fù】、土【tú】、努【nú】、鼓【gú】、苦【kú】、组【zú】、数【sú】”。与声母“m、d、s”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多数“u”要变为单元音“e”,如:“穆【mě】、毒【dě】、熟【sě】”。与“j”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要变为单元音“ü”,如:“猪【jǜ】”。与“h”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声母“h”改为“f”,元音保持原态不变,如:“胡【fū】”。
十一、普通话中用单元音“ü”与声母“n、l、j、q、x、y”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元音保持原态不变,如:“女【nǘ】、铝【lǘ】、举【jǘ】、取【qú】、许【xú】、雨【yú】”。
十二、普通话中用双元音“ai”与声母“b、c、d、g、h、k、m、l、p、s、z”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中“ai”都要变成单元音“a”,如:“百【bǎ】、猜【cā】、代【dǎ】、该【gà】、害【hǎ】、凯【ká】、麦【mǎ】、来【lā】、牌【bāo】、赛【sǎ】、栽【zà】”。与声母“k、m、n、t、w”合拼成的字,双元音“ai”要变成双元音“ao”,如:“揩【kào】、埋【māo】、奶【nào】、泰【tǎo】、歪【wào】”。
十三、普通话中用复元音“an”与声母“b、c、d、f、g、k、n、s、t”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双元音“an”大多要变成双元音“ao”,如:“办【bǎo】、参【cào】、担【dǎo】、翻【fào】、敢【gáo】、看【kǎo】、男【nāo】、衫【sào】、毯【tāo】”。与“g、z”一起,则改成“缸【gò】、葬【zǒ】、展【jéi】”。与“r”一起,则改成“让【nǐu】”。
十四、普通话中用双元音“ao”与声母“b、c、d、g、h、k、l、m、n、p、s、t、z”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中“ao”都要变成双元音“ai”,如:“包【bài】、操【cài】、刀【dài】、高【gài】、毫【hāi】、考【kái】、老【lái】、猫【mài】、闹【nǎi】、跑【pāi】、扫【sǎi】、讨【tái】、遭【zài】”。与声母“y”组合的字,方言有多种读法,如:“摇【yāo】、疟【nǐu】、药【yǒ】”。
十五、普通话中用双元音“ei”与声母“b、p”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双元音“ei”多数要变为单元音“a”,如:“杯【bà】、配【pǎ】”。与声母“p”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中声母还得改成“b”,如:“赔【bā】”。与声母“l”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中“ei”得改成双元音“ai”,如:“磊【lái】”。
十六、普通话中用复元音“en”与声母“b、d、f、g、h、k、m、n、p、s、w”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双元音“en”大多要变成复元音“an”,如:“奔【bàn】、灯【dàn】、分【fàn】、跟【gàn】、很【hán】、恳【kán】、们【mān】、嫩【nǎn】、踫【pǎn】、森

32

主题

512

回帖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5-14 08: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sàn】、文【wān】”。与声母“c”一起,则改成“程【qīn】”声。与声母“l”一起,则改成“冷【ná】”声。与声母“p”一起,则改成“朋【bān】”声。与声母“t”一起,则改成“腾【dān】”声。与声母“z”一起,则读“真【jìn】”声。
十七、普通话中用双元音“ia”与声母“j”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有:“家【gò】、家【gào】、加【jào】、夹【gǎo】”等几种读音。与“q”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读“掐【kǎo】”和“洽【xǎo】”两种。与“x”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读“瞎【hǎo】、虾【hǒ】、霞【xiāo】”三种声调。
十八、普通话中用双元音“ie”与声母“b、d、j、l、n、p、t、x”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双元音“ie”大多要变成双元音“ei”,如:“别【běi】、跌【děi】、洁【jěi】、裂【lěi】、蘖【něi】、撇【pěi】、铁【těi】、协【xěi】”。其中与“j”相拼的,有些不仅要双元音变为“ao”外,还要改变声母为“g”,如:“街【gào】”。与声母“x”相拼的则更变化多,有“血【xuě】、写【séi】、谢【cěi】、蟹【káo】”等多种情况。
十九、普通话中用复元音“in”与声母“b、d、j、l、m、n、q、y”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 大部分仍然保持原态不变,如:“宾【bìn】、钉【dìn】、京【jìn】、玲【līn】、民【mīn】、宁【nīn】、轻【qìn】、英【yìn】”,与声母“p、x”一起合拼的要分别改变声母为“b、s”,如:“贫【bīn】、新【sìn】”。
二十、普通话中用双元音“iu”与声母“j、l、n、q、x”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大部分仍然保持原态不变,唯独“六”读“lě”。如:“久【jíu】、留【līu】、扭【níu】、丘【qìu】、休【xìu】”。
二十一、普通话中用双元音“ua”与声母“g、k、zh”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双元音“ua” 要变为“o”和“uao”,如:“瓜【gò】、刮【guǎo】、跨【kuǎo】、抓【zò】”。与声母“h”一起,在西乡方言里的读音又变为“画【ǒ】、花【hò】”。
二十二、普通话中用双元音“ue”与声母“j、q、x”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双元音“ue”大多数仍然保持原态不变,如:“决【juě】、缺【quě】、悬【xuē】”,与“x”一起还有变为“雪【sěi】、学【hǒ】”等音的。与声母“y”一起的则可变为以下几种读音:“曰【yǎo】、约【yǒ】、阅【wěi】、跃【yǎo】、岳【ngǒ】”。
二十三、普通话中用双元音“ui”与声母“d、t”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双元音“ui” 多数要变为单元音“a”,如:“堆【dà】、推【tà】”。与声母“g、h、k、r、s、z”一起,双元音“ui”多数要变为三元音“uai”,如:“龟【guài】、辉【huài】、亏【kuài】、锐【luǎi】、虽【suāi】、最【zuǎi】”。

32

主题

512

回帖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06: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普通话中用复元音“un”与声母“d、l、s、t、z”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复元音“un”大多要变成复元音“an”,如:“蹲【dàn】、沦【lān】、孙【sàn】、呑【tàn】、尊【zàn】”。与声母“h”一起,除元音变为“an”外,声母还要变为“f”,如:“昏【fàn】”。与声母“j、q”一起,仍然保持原态不变,如:“军【jùn】、裙【jūn】”。与声母“r”一起,要将声母变为“y”,元音仍然保持原态不变,如:“润【yǔn】”。
二十五、普通话中用复元音“ian”与声母“b、d、j、l、m、n、p、q、t、x、y”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复元音“ian”要变为双元音“ei”,如:“边【bèi】、店【děi】、见【jěi】、连【lēi】、棉【mēi】、年【nēi】、编【pèi】、天【tèi】、掀【xèi】、盐【yēi】”。
二十六、普通话中用三元音“iao”与声母“b、d、j、l、m、n、p、q、t、x、y”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仍然保持原态不变。如:“标【biào】、屌【diáo】、浇【jiào】、聊【liāo】、苗【miāo】、鸟【niāo】、漂【piáo】、窍【qiǎo】、跳【tiǎo】、笑【xiǎo】、舀【yáo】”。
二十七、普通话中用三元音“uai”与声母“g、h、k、s、z”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一般可以读以下声调:“怪【guǎo】、淮【huāo】、块【kuǎo】、衰【sà】、拽【zǎ】”。
二十八、普通话中用三元音“uan”与声母“c、d、g、h、k、q、r、s、t、x、y、z”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变化较多,有:“穿【què】、段【dǎn】、观【guào】、宦【fǎo】、換【wǎo】、款【kuáo】、劝【quě】、软【néi】、算【sǎn】、团【dān】、宣【sèi】、渊【wèi】、钻【zò】”等多种读音。普通话中的韵母“uang”无论与哪个声母相拼,在西乡方言里“uang”要改为单元音“o”,如:光【gò】、“荒【hò】、狂【kō】、霜【sò】、妆【zò】”。
二十九、普通话中用复元音“ong”与声母“d、g、h、l、k、n、s、t、z”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复元音“ong”大多要变成复元音“an”,如:“冬【dàn】、公【gàn】、洪【hān】、龙【lān】、空【kàn】、浓【nǎn】、松【sàn】、统【tán】、中【zàn】”。
三十、普通话中用复元音“iang”与声母“j、l、n、q、x”合拼成的字,在西乡方言里复元音“iang”要变为双元音“iu”,如:“张【jìu】、良【līu】、娘【nīu】、强【qīu】、裳【xīu】”。
三十一、但也有一些字用汉语拼音无法注音,如:“牛轭的‘轭’”、“压迫的‘压’”、“嗯(你)”、 “挜裤带的‘挜’”、“遏酱的‘遏’”等等。
三十二、西乡方言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些古汉语中的全浊声母,所发的语音中的“败【bāo】”、“拜【bǎo】”有别,“冻【dǎn】”、“洞【dān】”有别,“电【dēi】”、“店【děi】”有别,这也是与普通话所不同的。

32

主题

512

回帖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09: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三、声母“j、q、x”都不能跟韵母“u”相拼。
三十四、零声母的字沒有普通话多,如:普通话中的“安【ān】”,西乡方言读“ngào”;普通话中的“额【é】”,西乡方言读“ngǎ”,等等。
三十五、在西乡方言的语音中,其韵母中所含单元音韵母成分的比例比普通话高。
三十六、西乡方言中不乏通过语词内部的语音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现象,即采用“内部曲折”的方式,在普通话中是少见的。最为明显的是利用声调的变换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常通过语音的变调来表现动词的“完成体”,如:
1、我吃嘞。(不表示动作完成)
我吃嘞!(将“吃”、“嘞”二字语音相应分别拉长半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2、俤走嘞。(不表示行为完成)
俤走嘞!(将“走”、“嘞”二字语音相应分别拉长半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还有利用声调的变換,来突出土坡的不高,如:“前头一个山【sāo】山【sǎo】。”通过声调的变換,表示对小动物的爱称,如:“生哩一窝小猪【jǚ】。”还有通过声调的变換,表示对稍小物件的区分,如比旧时卖锅人的吆喝声“浅铫、摊锅、两耳锅”中的“锅”字,就是有所不同,前一个“锅”字读“gè”,而后一个“锅”字读“gěn”,以此让听的人来区分锅的大小。

32

主题

512

回帖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08: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多音字的比较
“多音字”就是同一个字,拥有两种以上的读音,继而它们的用法也有所不同。在西乡方言中,它们既沒有规律,更沒有文字记载,全靠习惯性的“口”传。现录辑一些,仅供参考。
普通话中的“大”字有两种读音,一种读“dà”,另一种读“dài”。西乡方言同样也有两种,平常口语用的较多的一种念“dě”,与普通话“dà”的用法相同;用的较少的一种念“dǎo”。普通话中的“dài”的用法在西乡方言中已消失,也一应归属到“dǎo”的范围里。一般在表达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资格、年纪等方面的大小及力度时常用“大(dě)”,如:大屋、大操场、大部分、大力士、大伯、大街、大忙、大喜、大后朝、大班、大人、大船等等;如果要表达带有“大”字的地名就不能用“dě”,只能用“dǎo”,如:大庆、大寨、大连、大同等等,还有本县特产“竹舖大(dǎo)方”也是同样;如若表达人多的组织或全国性的政治运动也不能用“dě”,只能用“dǎo”,如:大队(组织形式)、大跃进(政治运动)等等;与“众”不同的是,平常经常说的“大家”这个词,就有两种不同的念音,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大(dě)家(gò)”是指人口较多的家庭,如:“一大家人”;二、“大(dǎo)家(gò)”是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如:大家要团结一心;再如,有些家长经常告诫家人说:“在我们这个‘大(dě)家(gò)’里,‘大(dǎo)家(gò)’一定要互相帮助”,如果改成:“在这个‘大(dǎo)家(gò)’里,‘大(dě)家(gò)’一定要互相帮助”的话,就好像有点语无伦次了。另外,在西乡人的思想里,“大蒜”是不是因为蒜瓣多的缘故,似乎已同“大家”一词“平起平坐”了,唯独它念“大(dǎo)蒜”,不念“大(dě)蒜”,而葱却要念成“大(dě)葱”,真是不可思议。
“家”字有三种读音:一、上面所提到的“gò”的读法,在西乡方言的组词中,绝大多数都用这种读音;二、“家”字在“人家”(代词,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一词中读“gào”,这种读音和用法的词还有“别家、东家”,还可以用在人称代词后组词“卬家、嗯家、俤家”;三、“家”字在“国家”一词中读音同普通话一模一样,仍读“jiā”。使我不得不联想到,在“辛亥革命”之前的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根本不存在有“国家”这一概念,可以笃定那时更不会有“国家”这个名词。后来时局变了,既然有了新的事物,其名词就应该“与众(其它词)不同”地有所区分和创新;再则为了便于社交,普通话的读音更是通俗易懂,反之读成“国gò”或“国gào”人家就听不懂了,造词者並不是没有不注意到了这一点。

32

主题

512

回帖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09: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字在西乡方言里有三种发音:一、读“jīu”,如:长跑、周长、长矮、长工、长久、长处、长于(善于)等等。二、读“jíu”,是长辈和增大、增多的意思,如:长兄、长辈、师长、增长、生长等等;“长饭碗”一词的解释可又别具一格,这里的“长”并不是指饭碗只数增多的意思,而是说碗里面的饭吃不完,多余剩下摆在碗里,“长”字应读上声“jǐu”,早些年,粮食紧张,大人常责怪小孩说:“吃不完,嗯不能少舀点啊!长(jǐu)到碗里可不可惜?”还有一层意思,得先讲个故事。老冯的儿子壮儿,胖乎乎的,平日特爱吃面。有一次,替他爷爷贺八十大寿,壮儿别提有多高兴,早上吃了两个“盐茶鸡子(茶叶蛋)”、一碗“加头面”后还舍不得放碗,被站一旁细心的奶奶发现了,急忙说:“壮,还想吃哇?嗯赞人少,快去再‘长(jíu)’一碗。”壮壮还真的被奶奶给懵住了,面难道也会长吗?原来,出于对寿星的恭贺,西乡人吃寿面时如想吃第二碗,不要说“添一碗”,应说“长一碗”,这里“长”字又被当“添”字用,不懂西乡方言的人还真不明白在说什么呢!有关吃面的名堂还很多,面有“光面”、“大肠面”、“牛肉面”、“肉丝面”、“碗头面”、“烂污面”……等好多种,其中西乡方言又称“肉丝面”为“兆(jiào)头面”,将“肉丝”改称为“兆头”。旧时,百姓生活多为清贫,一年当中,除过年、做客和办喜事以外,是很难得吃上“兆头面”的。“兆头”即预兆的意思,而盖在面上的肉丝带给人的征兆又是若何呢?无可非议自然是有一种比面还好的预兆。当然,人们还更期盼着一年中经常能有这样的氛围,正因为“很难得”,所以总想有所许愿,有好兆头,于是将“肉丝面”冠为“兆头面”并非过分,能图个好兆头乃人之常情。众说纷纭,亦有人根据西乡人家中办大事,有早餐吃面的风俗习惯,称“肉丝面”为“朝(jiào)头面”,这里是以时间为概念,“朝”即代表早晨,根据这又将“肉丝”称之为“朝头”。另外还有如开始所说的“加头面”,它是根据肉丝是加在光面的上面、与光面不同的这一点,又可将“肉丝”称之为“加头”。确实,在西乡方言中,同一件事,存在有几种别具一格的解释的例子是很多的。顺便又来讲讲“烂污面”,烂污面就是在锅里放点菜,多煮一些面,加点油盐后仍放到锅里,让吃者自舀自吃,虽然味道比不上“兆头面”,但比较节省,既节省面,又节省“佐料”, 徽州人向来不宜用来待客。

32

主题

512

回帖

5016

积分

认证会员

明清歙县籍汪氏进士录

积分
5016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9: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的读音有两种:一、读“xīu”,如:上面、上报、上策、上层;二、在句中作动词时,则读“xíu”,如:上气、上当、上班。由“上”作词根的方言词很多,但有些同是一个词,却包含了多种截然不同的意思,如:1、“上头”一词既代表上司,又泛指高处,如:“上头跟朝(今天)要来检査,大门上头叻欢迎标语要赶紧挂起来!”2、“上(xīu)桌”即酒席上的第一桌,如:“上桌是留亥娘舅坐叻”;也可理解成坐到桌子旁的凳子上吃饭,如:“俤吃饭都是佗饭碗,从来就冇上(xíu)桌吃饭叻习惯;”还有一层意思,便是到桌子上面去,如:“菜都上(xíu)桌哩,嗯就留下来吃吧!”3、“上身”是指人体腹部以上的部位,如:“嗯上(xīu)身着叻衣裳太少!”而另一层意思则是讲,有什么东西附着在身体上,如:“年纪大了,千万不能有病上(xíu)身”。4、“上手”一词,更是一词多义。平常习惯于称位置较尊贵的一侧为“上手”,如同“上首”,如:“嗯叻上(xīu)手应让亥客人坐”;赌博时称坐在自己左手位置的人为“上手(上家)”,如:“上(xīu)手真利害,卬一张牌有吃不着!”也可理解成在工作中,技术比较全面、熟练,拥有一定声誉的人为“上手”,如:“那是上(xīu)手叻事,卬只有打打下手而已!”有时“上手”二字还含有“开始”的意思,如:“嗯桩事卬一上(xíu)手就感到有点棘手”。5、“上装”既代表上衣,也表示演员的化妆,如:“俤演江姐,穿嗯件上(xīu)装真上(xíu)装”。6、“上下”可以指那些在职位、辈分上较高的人和较低的人,如:“卬家嫚成绩优秀,全家上上下下都很高兴”;也可解释为从上到下,如:“卬看俤全身上(xīu)下叻穿着,就晓哩俤来头不小”;还可以比喻程度的高低,如:“嗯次考试大家都不相上(xīu)下”;假如用在数量词后面,就表示大致是这个数量,如:“嗯块稻田亩产定能有一千斤上(xīu)下叻收成”;用作动词,则可表示从高处到低处或从低处到高处,如:“有哩电梯,上(xīu)下楼就方便多嘞”。7、“上天”,相信迷信的人用来指主宰自然和人类的天,如:“天长时间不落雨,是上(xīu)天对百姓叻惩罚,徕个都冇俤叻办法”;也指上升到天空,如:“‘神舟七号’飞上(xíu)天嘞”;还可用在婉辞里,喻义人的死亡,如:“俤已上(xíu)天去见马克思嘞”。
“朝”读“qiāo”,如:朝代、朝鲜;亦读“jiào”,如:朝阳、朝霞;还可读“jiāo”,如:称呼祖父为“朝朝”,称呼太祖父为“太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