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6-20 10: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床(西乡话)——凉床(普通话)
电驴(西乡话)——电瓶车(普通话)
艴【fù】面嘴(西乡话)——板面孔(普通话)——泛面孔(温州话)
讨老婆(西乡话)——娶媳妇(普通话)——讨老迎客(温州话)
裤脚(西乡话)——裤管子(普通话)
衫袖(西乡话)——袖筒(普通话)
代乳粉(上世记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西乡话)——奶粉(普通话)
(三)附加成分的有、无及附加成分的不同,例如:
妮妹(西乡话)——妹妹(普通话)——阿【ǎ】妹【měi】(温州话)
筷(西乡话)——筷子(普通话)——筷【kuā】儿(杭州话)
鼻头(西乡话)——鼻子、鼻孔(普通话)
还有附加“老”、“生”、“添”、“几”、“子”、“头”等一些词的现象,另有别的章节介绍,这里就不再予以重复。
b、词义相同、词形完全不同的。这方面的现象很复杂,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创新: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断有所创新,产生了许多与别的方言不同的特殊词语,这种词语的创新,从来源上看,主要由于:
1、西乡方言在构造词汇时,使用一些独特的词素和构词方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批词义相同,而词形完全不同的同义异形词。例如:
过中、才着(西乡话)——之前、刚才(普通话)
之先、老早(西乡话)——以前(普通话)
日头(西乡话)——太阳(普通话)
遢邋(西乡话)——脏(普通话)——窝瘵【zāi】(温州话)
走动(西乡话)——往来(普通话)
渡(西乡话)——小船(普通话)
2、出于对事物的理解不一致,往往会从不同的意义联系出发,运用不同的造词原料和不同 的修辞方式,创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同义异形词来。例如:
对事物的不同描写:
老鼠燕、天高鹞(西乡话)——蝙蝠(普通话)
竿帚(西乡话)——扫帚(普通话)——笊【zǒ】扫【sāi】(温州话)
对事物的不同比喻:
推班、瞎八(西乡话)——不好(普通话)——勿【fù】好【hǎi】(温州话)
还【wāo】灶(西乡话)——生气(普通话)
对事物功能的不同说明:
步蚤(西乡话)——咯【gě】蚤【záo】(歙县南乡话)——跳蚤(普通话)
木虱(西乡话)——臭虫(普通话)
子(西乡话)——蛋(普通话)——卵【lǎng】(温州话)
3、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客观环境需要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方言词语供人们交际之用。这些方言词语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反映出当地特殊的生活条件和风土习俗,如反映南方冰雪不分的气候特点的:
雪珠(西乡话)——冻雨(普通话)
雪糕(西乡话)——冰淇淋(普通话)
4、由于心理上的忌讳,为避免因同音字引起不愉快的联想,创造了一些独特的避讳语词。例如:加【gò】減【gáo】(西乡话)——指别人代为复诊(普通话)
看先生(西乡话)——看病(普通话)
(西乡话)——煎药(普通话)
不如适(西乡煎茶话)——生病(普通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