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24 22: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人论谱
程 子:管摄天下人心,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明谱系,立宗子法。又曰:宗子法废,后世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废,人家不知来处,世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也。
苏老泉:太上立德,次立功,其次立言,谱牒者亦立言之一端也。又曰:人家三世不修谱则同小人矣。又曰:三代不修谱为不孝,苟世世修之则无混认之失矣。
黄山谷:世之有氏为族者,徽有谱载其所自出,考其所由分。世益远族益繁,必至不相维系,昭穆之辨淆矣。作谱须要明白,知某祖某处分来,某祖某处分去。枝联脉系方才是 谱。
欧阳永叔:族之为言簇也,尚夫聚而有别;姓之为言生也,本其所自生;氏之为言示也,示其所自分。别其聚,源其生,究其分,此谱所由作也。
朱 熹:古者大家小族之法圣人,所以叙天伦敦教本也。而谱牒尤宗其法。谱所载干枝疏畅,昭穆秩然,亲疏遐迩灿然可考。为之子孙者胪是谱而观之,则木本水源自不可泯,而尊祖敬宗之心亦油然而生矣。
邢 凯:上古三皇皆以氏称,至伏羲以下始有姓。伏羲姓风,神农 姓姜,黄帝姓公孙,尧姓伊祈,舜姓姚,禹姓姒,殷姓子,周姓姬。春秋战国与周同姓者,曰鲁曰卫曰晋曰郑曰曹曰蔡曰燕曰吴。其与周异姓者,曰齐曰宋曰陈曰楚曰秦。其后散居四方,支分派别,不可一一寻究。世远人繁居住星散,虽同姓亦不相识,况又恃富贵而与贫贱远者,少凌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逆效顺,人之道也。
陈北溪:谱系者,人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则混乱无据。或妄其姓而冒,或妄其人户以贯,或溷其宗枝。向异骨汉婿而混于刘,以狄种宋邪而附李属籍也。
游默庵:人之生始于父母,推而大之,世数虽遐,皆同一气,谁无恻隐之心,霜露之感,特未之思耳。宗法既坏,士君子无地以致其亲睦之意。独有谱牒一事,犹能合宗族收流散
也。
曾南丰:世家大族不可无谱。若非仁孝君子,谁能兴怀于此。
王十朋:凡作谱牒者,为祖宗子孙计。人家有谱则知祖宗所自出,子孙所由分。
胡玉峰:甚矣,谱牒之不可不作也。谱牒作则昭穆有序,而疏戚不遗。否则百世之下族愈繁而谊愈薄,则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视为途人者鲜矣。
庄有恭(清协办大学士):修谱有“五善”:“本祖德也。亲同姓也,训子孙也,睦故旧也,又有其大焉者,则报国恩也。”
(录自《毗陵庄氏族谱》卷首《序》)
王大良:谱牒的作用是:“收宗族,厚风俗,定世系,辨昭穆,别亲疏。”
(录自《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
孙中山:《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民具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依我看来,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合中国四百大姓之家族,即可成一最强大之民族。
——公元1905年在日本同盟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搜集家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条件。
——公元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
易熙吾:在《家族谱牒新例》中讲近代族谱的功能有十点:一为“文献”,即家谱可备史料之用;二为“怀旧”,含有追远敬宗之伦理意义;三为“鉴古”,于国于家,可鉴往知来;四为“遗传”;五为“优生”,由此两者皆可看出民族之兴衰;六为“户口”,可证人口增加之比率,及生命统计;七为“社会”,可反映当时民族心理,风俗情形;八为“后嗣”,以防乱宗;九为“移民”,有关史地;十为“用宏”,如合各家谱之资料统计之,则所知必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