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9-30 19: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承前)
明清两代的家谱,其结构已基本定型。格式大致如下:
1、谱序: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其内容为叙述修撰缘起,修谱目的,本谱的修撰历史、过程与内容大要,修谱的人员构成,修订年月,家族的渊源、传承和迁徙经过,郡望,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以及对谱学理论的认识等。作用是宣扬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后能敬祖向善。如果本谱是续修之作,那么除收载新旧序能多达数十篇外,为了增光望族,还会专请当代名人作序,并将以往名人为列谱所作的序也依时代先后排列收载。谱序在有些家谱中亦有别称为“引”、“谱说”、“谱铭”、“谱券”等。
2、题辞:不是每部家谱都有,大多是前代皇帝或名人为本家庭或家谱的题辞,放在显著位置,目的是以此炫耀家族。
3凡例:也有称谱例,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纂修原则与编写体例,收录范围,结构特点,各种著作规则,本谱中各类目的立类理由,适用范围,各种可入谱或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以及诸如如何避讳等行文要求,中心是强调家族血缘的重要性和谱书记述的真实性,内容较丰富,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
4谱论:也称谱说、援古,主要收录前代名人学者谈论谱学的简短语录,其中尤以欧阳修、苏洵、朱熹、程颐、曾巩等宋儒语录最为普遍,也有将明清两代皇帝的谕民榜、谕民诰令载入谱中,作为另一种类型的谱论。
5、恩荣:也称告身、诰敕、赐谕、公文、集中记载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员对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和封赠文字,包括各种敕书、诰命、御制碑文等,有的还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员为本家族题写的各种匾额,目的是通过重君恩来彰明祖德。
6、图:明清时代家谱的卷首,多数都有图版,内容不完全相同,一般总具有祖庙、祖茔、祠堂以及牧场、水源或住宅四至图。
7、节孝:宋代以后至明清,特别重视节孝,家族中出了节妇孝子,是全家族的光荣,因此,很多家谱都在卷首立节孝一章。
8、像赞:将本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有些还写上赞语,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熏陶后人,使“后世子孙起敬起孝,且可借为感奋”的目的,有些还刊载一些先人遗墨。
9考:有疑则考。一个家族,存在几百年,千余年,自然有些事情不太清楚,可修谱时又必须写上,因此,只得进行考索。通常需要进行考证的,大抵有如下内容:姓氏来源、得姓始末、始祖、始迁祖、支派、迁徙经过和原因、如今分布、某些世系、仕籍、先人科名以及祠庙、祖茔等,尤其是本支的迁徙,定居历史和各支外迁史比较重要,其中以先世考最重要,也最为常见,也有的家谱将这些内容称之为谱镜、谱撮。
10、宗规家训:可单称为族规、族约、祠规、祠约、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议、家典、家范、家训、规约、诫谕、宗禁、祖训、规条,是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和教化家族成员的家族法规,内容广泛,基本为修身、齐家、忠君、敬祖、互助、守法等方面。其中之一部分内容规定族人必须遵守,如有违犯,则以家法制裁。另一部分内容则是劝戒的内容,教人做人行世的道理,通常称为家教。
11、祠堂、祠产、坟墓:记录家族祠堂的历史和现状、规制、神位,世次、祠联、祠匾、配享、崇祀、管理以及祠产、义庄、义田、祭田的管理和牌坊、祖茔及各房墓地的分布与坐向等。
12、派语:也称字辈,为记载族人排行字语。字辈原为汉人专利,清代以后也曾为满族人采用。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