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越国汪公入唐纳款考实》中的一段: ..................王之归唐也,必思以忠自列,耻因之以成事。故籍其土地、民兵,遣使间道,越伏威之境,以归之天子意。伏威之党相与窃议,疾王归唐之事,不出于己,因袭之以为己功。此淮阴击已降之类。初不害,王之先识也。若夫王之屈于伏威,虽出于不得已,然彼方以行台自名,而雄诞实左右之,吾为唐行台屈耳,肯遽屈其下哉。说者又以雄诞既战之后,唐宝其以前后功,亦除歙州,总管歙、睦、衢三州,疑若右雄诞者,不知唐于此时亦未能全制。东南来者,斯受之耳。王既以六州自归,则因以六州畀王。逮伏威自以行台而袭王为己功,唐亦不得而卻也。此正淮阴之事也。岂天子亦欲见王而为之遣伐耶?故未几,遂朝于京师。......... 我认为大意是这样的:王(华公)归顺唐朝,必定考虑把自己归属于忠臣的行列,以通过杜伏威引荐而归顺唐朝为耻辱。所以将吴国所属的土地、百姓、士兵登记造册,派遣汪铁佛为使者,从小道穿越杜伏威控制的境域,以此表达归顺唐天子的诚意(即我是自愿来归的,不是因杜伏威战败或因杜伏威作了思想工作后才归顺的)。杜伏威的党羽们(如王雄诞)相互私下议论,嫉恨汪王归唐这件事不是出于他们的引荐,因此派兵袭击汪华的军队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给人一种错觉:汪华归唐是因为被杜伏威战败后被逼无奈的。事实上杜伏威一伙达到了其政治目的,因为正史上就是这样写的)。这完全与当年汉朝淮阴侯袭击已投降的部队属同一类型。当初汪王没有受到(杜伏威之流)伤害,这是汪王的先见之明。假若汪王向杜伏威屈服,虽然也是出于不得已,然而对方(杜)自称行台,而实权由王雄诞所把握,我们不为所谓的唐朝行台叫屈吗?汪王怎肯屈居王雄诞之下(不是行台之下)呢!有人又说,王雄诞战败汪华后,唐朝庭为表彰他的先后功劳,也升他为歙州(剌史),总管歙、睦、衢三州,怀疑朝庭有意抬高王雄诞(而贬低汪王),这种说法是不了解唐朝庭刚刚建立,(封官)制度还不健全。那时凡是东南方(其他地方已属唐统治)来归顺的,唐朝庭全部接纳(往往根据归顺者的自称而封官)。汪王既然自动拿六州来归顺,唐庭就把这六州封给你汪王,等到杜伏威自以行台之名袭击汪王而称为自己的功劳,唐庭也不好推辞呀。这正像淮阴侯的故事一样啊!哪里是天子为了召见汪王而派王雄诞的部队来讨伐呢?(这句是很幽默的反语,汪王已归顺了,不需再讨伐,无非是召见,怎么又打了?可见不是唐庭的旨意而是杜、王的私意)。所以不久,汪王到京城朝靓了唐王。 请liang公及各位本家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