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人
发表于 2016-6-2 08:20:27
沥: 音lǐ,打年糕,米要沥干。
炀: 音yō, 火熜里要盖炉灰,不然火会炀塌叻。
燂: 音dāo, 苞芦糊要燂透才好吃。
煣: 音nǐu, 用火来煣付粪桶夹用用。
惔: 音láo, 火惔到裤脚上,裤都烧哩一个洞。
煏: 音bǐ,坦上烧火堆,旁边叻树亥火煏着一下,结果就死塌哩。
焖: 音mǎn, 中饭焖白米饭。
燎: 音liāo,把笋放到涫水里燎过再晒。
熯: 音hǒ,锅贴饺煎好,再滋点水熯下添。
焐: 音wǔ,火腿焐冬笋真好吃。
氽: 音sǎo, 清光早氽汆饭吃。
汏: 音dǎo, 衣裳洗好,水往外一汏。
聱: 讹音熬, 俤不是西乡人,讲起西乡话来老总是觉哩有点聱口。
隑: 音gǎ,坐要有坐相,隑要有隑相。
劙: 音lǐ,卬只手都亥芦荻劙破哩。
勚: 音yǐ,跟朝做好勚哩,早点睡觉。
饫: 音yǔ,卬一把年纪,牙齿都吃饫哩,还有么叻事不蒜见过?
绐: 音dǎ,棕绷往下一绐,睡哩不舒服。
忲: 音tǒ,房间大,真通忲。
抟: 音quē, 用筛把米里叻谷头抟到中间。
掿: 音něi, 俤掿毛笔写字。
揥: 音dǐ,卬帮嗯揥塌荸荠上叻蒂。
掯: 音ká,俤用种种借口掯着嗯。
揕: 音zǎn, 痛起来就像钻头一样往肉里揕。
揝: 音zò,不愁啰,我已经揝着俤仂把柄哩!
擉: 音cò,擉鳖是门好手艺。
撽: 音kài, 撽鼓板仂是戏班里叻文武场总指挥。
攧: 音dèi, 俤攧着脚大哭大叫。
挶: 音cǎn, 卬人两个人,干蛮弯着手腕,才把那篓谷挶过来。
拤: 音cò,俤用双手拤着卬叻头颈,卬气都透不过来。
摵: 音sē,树上的叶子摵摵地响。
揲: 音déi, 揲鸡子要一双一双地揲,这样就不容易揲错。
摦: 音wā,那块板摦五摦六哩,真有点碍事。
攂: 音nā,把药放到盂钵里攂成粉末。
擨: 音yé 嗯人硬是擨哩俤又哭又笑。
塕: 音wǎn, 汽车经过,灰尘塕起来,呛哩人很难受。
墺: 音wǎo, 丰乐河上游叻墺肚里有好馁鱼。
荮: 音cán, 许多碗用草绳扎成一梱,就叫一荮碗。
斢: 音tiáo,刚买叻鞋,不服着,快器(去)斢一双。
奓: 音jǐu, 奓着胆子跟俤讨钞票。
呙: 音guā, 俤中风后,嘴都往顺边呙哩。
缯: 音zàn, 把芝麻缯到一起。亦读缯【zán】:三只缯把脚。
擞: 音sò,多擞一下,把筛上叻豆脚【jǒng】擞塌。
艴: 音fù,嗯看俤喂!面嘴艴下来,都难看死哩!
揞: 音ngàn,卬把鞋用布揞起来。 卬用双手把么事揞着。
撦: 音cǎ 天久晴不雨,板田都晒开撦哩。
跽: 音jǘ 下跽(即跪)。 过年、冬至都要跽倒拜祖宗。
躜: 音zán 躜到呐看书。 时间躜长就好勚。
灒: 音zǎo 水都灒到卬身上哩。
揌: 音sǎi 卬揌块手揑闶到袋里,等下掇来揩嘴。
西溪人
发表于 2016-6-3 08:29:12
语 法
语法结构是语言最稳固最本质的部分。相对地说,汉语各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异比起语音、词汇上的差异来要小一些。但是,方言语法的差异仍然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一向比较注重语音,因而在语法方面积累下来的方言资料远比语音要少。也就是说,根据有限的资料,要想全面阐述西乡方言语法方面的特点是有困难的。这里只能就接触到的一些资料,初步来揭示一下西乡方言的一些语法特点。
第一节 部分语词组合上的特点和部分词语位次上的特点
一、形容词的特殊结合能力
形容词在西乡方言中与其它词类结合的能力比在普词才能跟量词结合,构成“量——名”或“动——量”的格式。但在西乡方言中,却有不少通话中范围要大些,最为突出的是形容词与量词的结合。在普通话中,只有名词和动形容词能与量词结合而组成“形——量”结构或“形——量——名”结构。例如:
“形——量”结构:
那张纸要大张点,嗯(这)张纸要小张点。 句中的“大张”、“小张”
买鸡卬欢喜挑大只叻。 句中的“大只”
“形——量——名”结构:
卬买哩是大只梨。 句中的“大只梨”
俤人为国家节约哩大批钱。 句中的“大批钱”
二、 “数——量——动”结构
普通话中动词与数量词结合,一般是动词在前,数量词在后,构成“动——数——量”的结构。但在西乡方言中,却存在着数量词在前,动词在后的“数——量——动”结构,这可以说是很特殊的。例如:
饭一忐(tǎn)烧,吃好卬马上就要走! 句中的“一忐烧”
北京一趟走,人都时髦起来哩! 句中的“一趟走”
一面哭,一面笑,亥(给)人家看着真好笑! 句中的“一面哭”、“一面笑”
这类动词后置的“数——量——动”结构,一般有强调动作所产生效果的意味。
三、西乡方言中词语位次上的一些特点
词语在组成句子时有一定的排列次序,即一般所指的“语序”。语序在汉语句子中是很重要的,西乡方言的语序与普通话的分歧并不大,一些最基本的句式大都相同。例如“主——谓(动词)——宾”这样的格式,都跟普通话一致;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的格式,也都基本一致。
可是,并不是说沒有差异,在语序上仍然也还有与普通话有不同的现象,下面从几个
西溪人
发表于 2016-6-4 08:17:25
方面着手,作一点微浅的分析。
(一)、状语的位置
状语在普通话中通常摆在谓语之前,而在西乡方言中,却存在着状语后置的现象。例如:
1、表数量的状语
普通话:多穿一件衣裳。 句中的“多”
西乡话:着多一件衣裳。 句中的“多”
2、表频率、范围的状语
普通话:再打一点儿水。 句中的“再”
西乡话:打点水添。 句中的“添”
3、表程度的状语
普通话:这房子非常干净。 句中的“非常”
西乡话:嗯堂屋干净哩很! 句中的“很”
西乡话:嗯堂屋干净哩不得了! 句中的“不得了”
(二)、补语的位置
普通话补语中如果是表示可能与否的,通常紧挨动词谓语放在宾语的前面,而西乡方言却可以把这个补语置于宾语之后。例如:
普通话:我讲不过他。 句中的“不过”
西乡话:卬讲俤不过。 句中的“不过”
西乡话:卬讲不俤过。 句中的“不”、“过”
普通话:我对不起他。 句中的“不起”
西乡话:卬对俤不起。 句中的“不起”
西乡话:卬对不俤起。 句中的“不”、“起”
(三)、双宾语的位置
西乡方言为了突出物品,有时喜欢把指物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而把指称物品数量的词留在动词后面,末了才是指人宾语。普通话中虽然也有把指物宾语提到句首的,但中间要有停顿,后面指物数量与指人宾语的次序仍与平常一样是先指人后指物量。例如:
普通话:你借给我两块钱。 句中的“我”、“钱”是宾语
普通话:钱,你借给我两块。 句中的“钱”、“我”是宾语
西乡话:嗯铜钱借两块亥卬。 句中的“铜钱”、“卬”是宾语
(四)、句子中“场”字重复使用
“场”泛指适应某种需要的地方,该字在同一句话中能同时重复使用,如:
西乡话:么事冇场囥场。
普通话:东西沒有放的地方。
西乡话:佗细冇场嬉场。
普通话:小孩沒有玩的地方。
西乡话:好吃懒做,不守信用,钱都冇场借场。
普通话:好吃懒做,不守信用,钱都没有地方去借。
(五)、有些句子中能省略起主导作用的动词
在句子中,动词是用来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变化的词,一般来说是不能省略的,但在西乡方言中,有些句子中的动词却能省略,如:
普通话:他家的酒席置办的太差。
西乡话:俤家叻酒席太瞎八。 省去动词“置办”
普通话:刚才还是大太阳,怎么一下子变成阴天了?
西溪人
发表于 2016-6-5 10:03:14
西乡话:才着还是大日头,夏定一下就阴天哩嘞? 省去动词“变成”
(六)、副词“再”置句末作问句
副词“再”是表示又一次和更加的意思,一般都是放在动词前,作补语,但西乡方言有时却把它摆在句子的末尾作问句,用来加强问话时的口气,如:
普通话:你饭吃好再做什么?
西乡话:嗯饭吃好做什么嘞,再?
普通话:他包一百元红包给你家小孩,你打算再回包多少钱?
西乡话:俤包一百块红纸包亥嗯家嫚,你回包多少嘞,再?
普通话:这次你考了90分,下次能不能再考高点?
西乡话:嗯回嗯考哩90分,下回能不能考高点嘞,再?
(七)、宾语移至动词前
西乡方言有时喜欢将句中的宾语移至动词前,继而达到突出某种动作的目的。如:“狗对着我直摇尾巴。”西乡却是说:“狗对着卬尾巴直摇。”
四、量词和名词直接结合的特点
在普通话中,量词一般不单独与名词结合,通常总是以“数词——量词——名词”或“指示代词——量词——名词”的结构方式出现(如“一本书”、“这支笔”)。可是在西乡方言中,量词却可以脱离数词(脱离指示代词不行)而单独与名词组成“量词——名词”结构。例如:
西乡话:牌着支笔是徕个叻? 亥嗯块橡皮。
普通话:捡到一支笔是谁的? 给你一块橡皮。
五、称数法的省略
西乡方言在表示一些数量的时候,往往会发生省略的现象。如:“一毛五分”讲“一角伍”、“一元伍角”讲“一块伍”、“一斤六两”讲“一斤六”、“两吨零伍拾斤”讲“两吨零伍拾”,能省略掉词中的最小的计量单位。在回答别人的问话时,量词“斤”能省略。比喻说,问你买了几十斤山芋,那么你可以回答三十,不必说“斤”,但如果问买的是几斤山芋,那就不能省略“斤”,必须回答“×斤”。倘若问的是钱,那不管问的数量是多少,都不能省略。也就是说,在表示数量时,到底哪些能省,哪些不能省,並沒有明确的规定,只不过是习惯成自然罢了。
六、独特的动名词
西乡方言中有许多较为特殊的名词,其中有些在普通话里原本就是动词,有些则是在名词前加上动词,还有些是在名词后加上动词,继而用来充当名词,这类词可以说是西乡方言中一种比较独特的动名词,是与普通话有所不同的。例如:
1、“盘缠”原本是一个表示行为动作过程的动词,在西乡方言中却摇身一变为一个独特的动名词,其词义是指人们出远门时,一路上所需的花费。
2、把动词“捏”放在名词“手”的后面,组成新名词“手捏”,变成一个既可用作动词,又可用作名词的特殊动名词,指的是手帕。
3、把动词“到”放在名词“夜”的前面,组成新名词“到夜”,由原意指“到了晚上”,变成了一个单指“夜间、晚上”的动名词。
七、采用多样化的修饰词来修饰名词
在西乡方言中,我们常见有分别用各种不同的词来修饰另外一个词的情况,以此达到充分表达某种意思的目的。例如:
1、名词前加量词修饰名词,例如:点点大,用量词“点”重迭来修饰名词“大”,以此突出“很小、並不大”的意思。
—词前加动词修饰名词,例如:走风,用动词“走”来修饰名词“风”,来突出“是
西溪人
发表于 2016-6-6 07:39:32
2、人为所造成物件回潮”的这种现象。而在普通话中,“走风”一词是指泄漏消息。
3、“开冰大冻、堆山满地”;分别用两个动词先后修饰名词的,如:“捭缸打舍、拖丁挂溲”;分别用两个形容词先后修饰名词的,如:“冰锅冷灶、厚皮老脸”;还有在成语后,紧跟另一种与其相关的短句,用来修饰前面的成语,如:“当着不着,火烧乌麦萁”、“好吃懒做,讨饭难过”;……。
八、添加“家”字
在西乡方言中,有时为了能确切突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对象,往往要在自己所要表达的对象的名词前加上一个“家”字。比如说普通话中的“我弟弟”和“我妈妈”两词,在西乡方言中就必须用“卬家弟弟”和“卬家妈妈”来表达,如果说用“卬弟弟”和“卬妈妈”来表达的话,那么就好像是不太顺口,让人大有别扭的感觉,感到少了一份亲情。
九、“佬”和“婆”二字在某些场合含贬义
“佬”带有贬义,有不敬的意味,将外国人称为“外国佬”,“乡下佬”用来称呼“乡下人”。“婆”有些场合则是一种很不雅的称呼,如“肥婆(胖女人、有钱的女人)”、“猪婆(下崽母猪)”、“老婆”和“巫婆”……等等
西溪人
发表于 2016-6-7 09:03:15
表示语法意义的构形手段——“附加”在方言中的体现
“附加”这一表示语法意义的构形手段在西乡方言中普遍存在,但表现方式各具特点,拿方言和普通话来比较,表现在“附加”上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1、“儿”尾和“子”尾的表现形式
“儿”尾主要分布在包括普通话在内的北方方言区,西乡方言已消除了“儿”尾,如普通话中的“凳儿、杯儿、虾儿、绳儿、……”,西乡话则是说“凳(dǎn)、杯(bǎn)、虾(hǒ)、绳(xīn)、……”。
“子”尾可以说遍布汉语各方言,但各地表现方式不一,所包括的语法意义也很不一致。
在普通话里,“子”一般是作为名词的标志,念弱化的轻音“zi”,如“筷子、本子”等等。这个“子”尾和“儿”尾对比之下往往含有爱憎褒贬的不同感情色彩。如“老头儿——老头子”,前者明显带有褒义,而后者在一定的场合却含有贬义。
“子”的使用范围在西乡方言中没有普通话大,在名词词素后都不必加“子尾”,诸如普通话中所说的“瓶子、桃子、车子、票子、燕子、……”,方言中都是单说一个名词词素“瓶(bīn)、桃(dāi)、车(qèi)、票(piǎo)、燕(yěi)、……”,很奇怪的是,却在“禿驴”一词后面能加上“子”字,组成“禿驴子(zrī)”一词,此时“子”字还要变音,是“光头”的意思。
西乡方言还能在下面十种情况下用“子”尾:
一、加在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素后,也就是说在有些贬义的词素后能加“子”,如:胖子、矮子、托子(帮骗子打掩护,骗人的人)、垫子、条(瘸)子、聋子、哑子、瞎子、曌子(瞎子的反义)、长子、瘦子;
二、人的通称:老子、儿子、男子、女子;
三、有学问的男人:孔子、孟子、夫子,如“俤文绉绉哩,一副夫子相”;
四、某种植物的种子:西瓜子、油菜子、……;
五、某些动物的卵:鱼子、蛇子、鳖子、鸟子、鸡子。“子”的这种用法在普通话中
西溪人
发表于 2016-6-8 07:42:12
不存在,顺便讲个笑话。郑某旅居东北,有一天去超市“禽蛋区”买鸡蛋,他用普通话对分管卖鸡蛋的小姐说:“小姐,请给我称两斤鸡子”,那位小姐听后很有礼貌地回答说:“先生,很对不起,我不卖鸡子,要买鸡子请到那边”。尽管小姐说话是那么地轻声细语,可还是惹恼了郑某,郑某生气地指着鸡蛋说:“你好!放着这么多鸡子不卖,你是来干什么的”?小姐被责问得红着脸无言以答。稍停片刻,那位小姐才分辩说:“先生,我沒说错,这是鸡蛋,买鸡子应去‘生鲜区’”。郑某哭笑不得,收起涨红的脸,和蔼地说:“小姐,我正是来买鸡蛋的,我们家乡称鸡蛋为鸡子”。幸亏双方都较文明,险些因方言的不同而导致一场不必要的争执。
六、人和动物的部分器官:称男子和雄性动物的睾丸为“囊(lán)子”,称雌性家畜的输卵管为“花子”,称肾脏为“腰子”,这都也是西乡方言的特别之处。还有称眼睛的眼力为“眼子”,如:“嗯看卬叻眼子不他般哇?嗯哩老远卬都可以打十环!”
七、幼小的:子猪、子鸡、芋头子,小疤拉子。“芋头子”除指的是附着在“芋头姆(母芋艿)”旁的小芋艿外,还被用来喻指“光头”,这种用法普通话也是沒有的;“小疤拉子”是指无名小卒;
八、小而坚硬的块状物或粒状物:棋子、算盘子、弹子;
九、作量词,用于能用手指掐住的一束细长的东西:一子头发、一子秧。“子”的这种用法也是西乡方言区域一带所特别的使用方法。这种充当量词的“子”,还可以跟在个别名词的后面组成很特殊的数量词,如“秧子”一词,它不再是“秧苗”的意思,而是指秧苗的根数多少的量词,比如水稻人工栽秧时,就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嗯人莳田‘秧子’要下哩差不多,不要太浓,有不要太清”,因为秧苗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水稻的产量;
十、跟在某些带有贬义的名词词素后面,如“婊子”(以卖身为业的女子)、“乌龟子(‘子’字要变调)”(指被戴“绿帽”的男人)、“骗子”、“拐子”(读guáo,即:拐骗人口的人)、“讨饭子”(要饭者)、“戏子”,“戏子”指的是演员,又为什么属贬义呢?原来,在“五四运动”以前,演戏的人地位很低,在人们的头脑里就是轻浮、放荡,不被尊重。现在,演员很吃香,再也沒人称他们为“戏子”了。还有“毈(dó)子”一词,原本是指孵不出小鸡的蛋,可却被引申来泛指缩鼻涕都不响的那号沒有气质的人。
还有“孩子”一词在西乡却被普通话中用来专指女孩子的“嫚”字替代,也有用“佗细”一词替代的,如普通话中的问话“你家有几个孩子”,在方言中而是问“嗯家有几个嫚”或“嗯家有几个佗细”。
2、词头“阿”、“老”、“生”、“几”的运用
现代汉语各方言中,有一个常见的词头“阿”。它的足迹几乎遍及各大方言,但却没有“光临”西乡方言。“阿”一般用在称谓名词前面或人名前面。放在称谓名词前面时构成了亲属的称呼,如“阿爸(爸爸)”、“阿爷(爷爷)”、“阿太(太太)”等等。放在一般人名前面时带有亲切的感情,如“阿华”、“阿英”等等。对于双音节的人名,仅截取人名中的一个主要音节放到“阿”后,如“志刚”就叫“阿刚”。也还有把“阿”放在姓氏前面的,姓张的就叫“阿张”,同样也带有亲切的感情。现今歙县郑村镇内的“方言岛”——黎明村,就一直还保留着这种习惯性的称呼。
在西乡口语中,“阿”字的用场,也许只有称呼妈妈的姐妹“阿姨”一词。
“老”在普通话里主要用在两个场合:一是置于称谓名词前面或排行数字前面,构成亲属称呼,如“老伯”、“老哥”、“老大”、“老六”等等,亦有称弟弟、妹妹为“老弟”、“老妹”的;一是放在姓的前面,泛称一切熟悉的人,带有比较亲密的味道,如“老张”、“老李”、“老汪”等等。这两种用法同样也被西乡方言所用。
另外,“老”在西乡方言中还有以下几种别具一格的用法:
一、称父母、长辈的老师为“老生(sà)”,旨在用以表达一种对老老师极其尊敬的
西溪人
发表于 2016-6-9 07:19:47
西溪村的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日,家家户户都得大扫除(除邪),吃粽子(纪念屈原刚正不阿),吃绿豆糕(祛火、消灾),大门上插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内服可作止血剂,又供灸法上用)和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形状像剑,可入药,也可作香料),以消邪祛瘟,保障平安。孩子们胸前佩挂樟脑香袋(红线编制,俗称“端午锦”),额上用雄黄粉写一个“王”字,房屋正堂悬挂钟馗像,全家请香火,立于像前请钟馗。
跳钟馗是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时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按排在端午节这天下午举行。饰钟馗者,面涂青绿,口带长髯,头顶乌纱,足蹬草鞋,笸篮垫肚,畚箕挂股,外罩紫红官衣,手携宝剑或持朝官玉板。前有蝙蝠引路,后有黄罗伞盖,旁有酒坛侍者,鼓乐、鞭炮齐鸣,喧闹不息。该舞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刚正不阿,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
舞龙也是一项民间舞蹈,由祠堂委派专人,提前几天用稻草扎条草龙,插上香火,挑选十余名壮汉于端午节这天夜幕降临后举行,这时锣鼓喧天,火龙一会儿腾空而起,一会儿曲线翻滚,势如翻江倒海,异彩纷呈。结束后为防火灾,象征太平,将火龙投入水塘。
跳钟馗和舞龙两项民间舞蹈均都是从社屋出发,遍及全村后告一结束
西溪人
发表于 2016-6-10 08:08:32
情感,即表示“太老师”的意思,并不是指京剧中“老生”这个角色的意思;
二、将“老”放在人名中的前一个字前,同样也是用以表达很尊敬的情感,如“建生”就叫“老建”。反之,如果“建生”两个字全用,叫“老建生”的话,则属贬义,带给他人的感觉将是沒大沒小,太没教养了;
三、“老”字还能重叠起来作为一些形容词的词头,但作为词头却根本不具有实在意义的成分,相当于“很”:如“老老高”、“老老大”、“老老长”、“老老粗”、“老老重”、“老老早”、“老老远”等。从前句所列举的七个词中,很容易看出,跟在“老老”后面的词根,其量变都是趋向有所进展的一面,对于与其相对应的反义,则酌情分别用“栳(lǎo)栳”、“鬘(mán)鬘”、“屁(pǐ)屁”、“懒(láo)懒”来表达,如“栳栳低”、“栳栳矮”、“鬘鬘细”、“屁屁轻”、“懒懒晏”、“栳栳近”等。只有“老老大”的反义词,倒是与众不同,其反义词是“点点大”,也许是由于“老老大”包含有“体积大”、“年纪大”双层意思的缘故吧!
四、“老”字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用法,那就是用在表达事物发展的程度上,比如说,烹饪时,火力太旺,把菜烧糊或烧过头了,习惯上都称“菜烧老了”,反之为“嫩”,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话:“俤烧叻鱼太老哩,嫩点就好吃哩”。煺猪毛时,如果所用得开水太多,而导致猪毛来不及刮,人们称它为“汤水做老哩”。
五、平日总有些人爱在人前倚老卖老,或者是在人前“充好佬”,得到的评价是:“看俤,老都老死哩!”“喏,俤老哩都不能再老啰!”
西乡方言还喜欢将“生”放在形容词前面来替代“很”的意思,如“生咸”、“生甜”、“生酸”、“生辣”、“生臭”,倘若再将“生”字重叠起来,其所表达的意念则更甚,这些也都是很特别的。
“几”字用在某些形容词的前面,也可以用来表示程度很深,很高,且语气中还带有一定的感叹,如“几高”、“几大”、“几坏”、“几好”。平常常这样说:“喏!嗯看,俤不请自到,有几好啊”!“几”字并且还可以和“多”字一起组成“几多”,表示程度更进一层,如“几多高”、“几多大”、“几多坏”、“几多好”。小孩搭积木,当搭得较高还沒倒掉时,他定会很自豪地告诉一旁的妈妈说:“妈妈!妈妈!嗯看,卬嗯个积木搭哩有几多高啊!”这也是普通话中所沒有的。
西溪人
发表于 2016-6-11 08:32:17
词尾“头”与词尾“们”的运用
词尾是“头”字的词,在普通话里用得並不是那么广泛,一般只在某些名词的后面,作为构成名词的词素出现。如“砖头”、“舌头”、“看头”等。可是,在西乡方言中,“头”字作为词尾的情况特别多,且使用的范围也较广,其中有些在普通话中是不能帶“头”的:
1、名词素加“头”构成名词:斧头(斧子)、锄头、枕头、筷头、榔头(锤子)、钻【zǎn】头、龙头(自来水管上开关水装置、自行车把)、笼 头(套在骡马头上的皮条)、花头(花纹)、日头(太阳)、云头(云)、芋头(毛芋、马铃薯)、拳头、火头(炊事员、火焰)、锅头(锅台)、脓头(脓包)、风头(显示个人的才干、形势发展与个人的关系)、光头(不戴帽子)、滩头(水浅多石而水流较急的地方)、手头(伸手能拿到的地方、个人某时的经济状况)、肩头(肩膀)、罐头、源头(发源地)、班头(旧时政府当差的)、帮头(帮派)、行【xīn】头(道具)、脚头(脚步)、船头、汤头(中药配方、煺毛水的火候)、笔头(写字的技巧和写作的能力)、头头(领导)、猪头(脾气犟且固执的人)等等;
2、动词加“头”构成名词:听头(听)、讲头(讲)、说头(可谈之处、辩解的理由)、吃头(好吃)、望【mǒ】头(依靠)、姘头(非夫妇关系而发生性行为的男女)、转头(返程)、嬉头(嬉的感受)、来头(来历、来由、来势)、搞头(做)、盼头(可能实现的良好愿望)、光头(发型)、分头(发型)、佯头(领头做坏事)、管头(上级)、奔头(意向)等等,以及大部分他动词后均能加“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