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66|回复: 7

大畈申公后以敬公与歙县元代汪元懋字以敬 是同一人吗

[复制链接]

5

主题

45

回帖

1164

积分

精灵王

wanghs

积分
1164
QQ
发表于 2025-2-14 21: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汪厚树 于 2025-2-16 21:55 编辑

     大畈申公后70世讳以敬公与歙县元代名人汪元懋(字  以敬 是否为同一人?盼望知情的宗亲提供帮助,或参与探讨。



28.jpg 韦家桥 (14)_副本.jpg




5

主题

45

回帖

1164

积分

精灵王

wanghs

积分
1164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21: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申公下七十世讳以敬分迁郡城
按:皖南四十四世汪华公七子爽公后人,中元公三世孙曰惟厚,生元凤。凤次子曰绒,绒季子曰敦诗,诗曾孙曰申,申之四子曰致宏,宏之三子曰梦旦。旦生二子曰:以清,以敬(七十代)。清之子周,从仲父以敬同迁府城。以敬生天宝bǎo同“宝”。(七十一代)、天复。当迁府城时,仅生天宝,故坂bǎn谱于申图下衹载天宝,而遗天复。今天宝后永富(七十八代)迁无为州之韦家桥,而天复之子拓居葛塘,绳shéng贯丝联,世系不断,通谱误注“止”字,考之《家乘》《正脉》二谱,确有可据,爰订正其图系焉。
韦家桥 (9).jpg

古往今来徽州府歙县籍主要人物介绍
【元】 汪元懋mào,字以敬,迁居淳安。官定海县尹,后弃官,夜循归。著有《春秋大义》、《深衣图考》、《礼学幼范》、《善行启蒙》、《历代纪年》、《山川四要》、《遁斋稿》等。

5

主题

45

回帖

1164

积分

精灵王

wanghs

积分
1164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21: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汪汝懋  元代医家
汪汝懋,元代医家。字以敬,号遯dùn斋,桐江野客。安徽歙县人,尝官于定海县凡五年,兼通医学。尝著《山居四要》,刊于世。
本    名汪汝懋,字以敬,号遯dùn斋。所处时代元代,主要作品《山居四要》。人物介绍:汪汝懋,元代医家。字以敬,号遯dùn斋,桐江野客。安徽歙县人,尝官于定海县凡五年,兼通医学。主要作品:尝著《山居四要》,刊于世。
历史词典解释  汪汝懋【生卒】:1308—1369
汪汝懋_汪汝懋介绍_历史人物_词典网 (cidianwang.com)
元徽州歙人,徙建德淳安,字以敬。以荐授丹阳县学教谕。累官定海县尹兼劝农防御事。居位五年,所至皆有声。以礼让化其民,而鞫jū狱如神明。老病致仕归故里。有《春秋大义》、《深衣图考》和《遯斋稿》等。

5

主题

45

回帖

1164

积分

精灵王

wanghs

积分
1164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2: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得余利归先生文章  汪汝懋生平及《山居四要》,似乎证明不是一人,但为什么同时代,同府城有两位以敬先生,且大畈以敬何以迁居府城,接着其长子就迁移无为州了呢?次子也拓居葛塘?

汪汝懋生平及其《山居四要》
文/余利归
在研究南宋状元方逢辰生平及石峡书院沿革过程中,发现原淳安县城西隅汪氏与之有关,南宋时汪斗建尝从方逢辰讲道石峡书院,元至正元年汪汝懋是石峡书院直学,曾参与重建石峡书院。省府县志都明确记载汪汝懋为淳安人。近来搜辑淳安古籍文献,发现汪汝懋著《山居四要》,是为养生著作。然而,搜集整理汪汝懋生平史料,则发现有关作者介绍及学术研究文章,多将汪汝懋作为安徽歙县人,嘉靖《定海县志》将汪汝懋作桐庐人。讹误如此,需要辨析澄清。为此,笔者试据现存史料对汪汝懋生平事迹再作考述,以正视听。
(一)家世
因未见淳安西隅汪氏宗谱,关于汪汝懋家世,现可见的主要是元朝陈旅所撰《汪先生(斗建)墓志铭》及明初戴良所撰《故翰林待制致仕汪君(汝懋)墓志铭》。
陈旅《汪先生墓志铭》:
汪先生讳斗建,字昌辰,建德淳安人。曾大父讳某,大父讳某,父讳某,母某氏。先生倜傥有奇志,幼时出言辄过人,长益挺然,欲以其才谞自见于世。从祖讳某,由钱塘知县以至为大理少卿,常挈以自随,牒试国子监,名在前列。方襄樊受围,贾似道专国玩兵,不即捄。凡在朝者不唯不敢言,乃更相为谄阿,以为周公复生,遂比当时为成周隆平之世。似道于是愈不欲人言襄樊事。时先生在京学,率同舍七十人伏阙上书,极言国势阽危,上流不可不急援也。书上十日,不报,遂拂衣还故丘。至元内附之后,亦未尝有荣进之意。乃东游会稽,探禹穴,因泛览金华、雁荡诸山,以至于海,悠然赋诗,有覆尘之思焉。闻故宋尚书方公逢辰讲道于淳安之石峡,则归从之游,以大有得于义理之学。既而典教乡校,士论翕然称之。又教遂阳三载,遂不复仕。唯家居教授,学者日接其风猷,有以善其乡俗。先生神鉴爽朗,长髯垂膺,酒酣言论忼慨激烈,雅好鼓琴,时为客作离骚数曲,清声抑扬,听者悲愤,犹有屈平哀郢之心焉。泰定丙寅七月某日卒,年七十二。娶赵氏,子男一人孟文,孙男一人汝懋,曾孙男一人某。天历己巳十月某日葬于某里某山先茔之次,以赵氏祔。余备官钱塘,孟文使汝懋来徴墓铭,余读其状而叹曰:《诗》云“民虽靡膴hū,或哲或谋,或肃或乂。”当宋之亡也,犹有誉誉谔谔è,如汪先生者乎?乃为之铭曰:
道有勿行,则教于其乡。言有勿通,则写于孤桐。志气有勿宣,则放荡于山海之间。呜呼!今其已矣,后人之闻其风而兴起矣。
戴良所撰《故翰林待制致仕汪君墓志铭》:
前定海县尹翰林待制致仕淳安汪君既卒之明年,其子循属君之从甥俞溥考次君之官氏、邑里与其行事之实为状,以书来告,曰:先君之葬既得日月,不可以不铭。铭之莫如子宜,孤也敢请。盖予尝游海道往山东,候海风于鄞,君时治定海,朝夕过从,甚相好。予后复客鄞,而君之去定海已久。鄞之人谈君之政,犹亹wěi亹不释口若君者,非独平生之旧可哀,而其为政于定海者,皆宜见于予文,宜其来请于予也,乃为志其墓而铭之。君讳汝懋,字以敬。其先歙人,唐忠武将军越国公之子广迁睦之青溪,今淳安县也。曾大考南强,宋户部架阁官。大考梦发。考斗建,倜傥有奇志,在京学,尝率同舍生伏阙上书,攻贾似道误国。至元内附,从蛟峰方公,讲道石峡书院。君自幼端谨,不好戏弄,而警敏绝人,读书数过辄不忘。稍长,从吴朝阳、夏大之、洪本一三先生学治经,后以春秋试江浙乡闱,不售,仅中庚寅乙榜。考官柳公道传有遗才之憾,特荐君行中书,授丹阳县学教谕,再调青阳。会壬辰兵起,率乡兵捍县境。平章伊噜布哈尔(月鲁不花儿)公统大军至,以功举,陞乡郡教授。佥宪哈喇珲(哈刺忽)公又举,充浙东帅府令史。副都元帅巴延布哈徳济(伯颜不花的斤)公又举摄乡县。君初不欲就,元帅公素奇君,谓曰:亲老顾择禄耶?君矍然起就之。后调将仕佐郎,浙东帅府都事。未几,授登仕郎,庆元路定海县尹,兼劝农防御事,居位五年,乃以老病乞致仕。守不从,即扁舟宵逝。朝廷嘉之,以前职致仕,阶文林郎。已而版图内附,君间关归故里。明年己酉七月十有六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二。某年月日葬某乡某原。君于书无所不观,为文章,操笔布纸,数百言立就。事父以孝闻,为人恂恂蹈规矩,持已约而廉,与人交尽其义,或有所不合,遇之无厚薄。居官一以乐易为务,而按奸发伏,世吏莫能抗,御吏不察察,然终任之间,不使能得一钱。于刑,宁失有罪,不肯法外伤人。于赋敛,度民所当输,乃与为期会,未尝取疾争先。其为民兴利除害,若嗜欲疾痛之在已,所至必以教养为职业。始任丹阳,复侵田一百八十亩,修先圣庙,建先贤祠宇,作礼器,与其邑人春秋释奠,兴于学。其在浙东,在乡县,皆有声。浙东以慈恕简静赞上官,释温庆之民被诬以盗者数十百人。乡县甲民诬乙民聚众为不轨,守檄君核。君还,力白其实非。守是君所白,悉纵之。乙德之曰:非汪公,吾属如何矣。在定海时,益以礼让化其民。民有兄弟既分而复合者,有让争田而不取者,亦有妇劝其夫以和义者,君皆造门奖励,不使有所懈。他郡富人侨居县南鄙,同邑子尽杀一家而以其赀去,久之,罪不正,逮系且百人。君验治三岁儿,尽得其隐伏,杀人者论死,馀皆释不问。有盗夜劫民财,民疑其邻,诉之官,君时适公出,其僚鞫邻,使当罪,君察其冤,为变其狱辞。僚恚huì,出语讪君,君不为动。既而鄞县获真盗,事遂白。民有酤酿佃人家,佃人被醉,夜归,以杖击其壁,壁坏,瓮缶尽倾压,酤酿人亟起护其器,偶中击即死,县议以故杀,君从容一言,使吐实,得减死论。一妪有布在机,夜失去,妪诉外人盗,君往视之,独鞫jú其婿,使首服,后果得布,人问之,君曰:吾视其窦dòu不可以容人,而室中他器无所取,故知非他盗。闻者皆叹服。县多虎,或入市郭为民害,君斋戒祷之神,明日,众见虎浮江往他境。尝宿南乡广严寺,闻虎咆哮,君衣冠夜起,祷之如前时,诘朝,有樵入山,见虎伏地卧,集众逐之,乃死虎也。事传京师,翰林承(丞)旨张公翥为作赞。岁比旱,君行赤日祷雁潭,见双雁飞舞导前,有云勃勃起潭所,雨乃旋作。后复祷十龟潭,有龟浮水出,其雨亦大至。君之为政类如此。娶方氏,赠恭人,子男三:长曰復,出为伯父后,次即请铭者,季曰徽。女二人:长适方翊,次适胡斌。孙男二铸、钲。孙女二,俱在室。初京学公无子,晚岁始得君。当君未生时,尝抱胡氏甥会之为之后,会之又无子,因遂命君后之。君以父命事之如亲生,其后会之欲正其昭穆,乃为文嘱君,俾复为兄弟。君泣拜,已谓诸子曰:终吾身以父事之,死后正名可也。故当属纩时,始命子复后会之,天伦、父命庶几两尽之矣。君所著书有《春秋大义》百卷、《深衣图考》三卷、《礼学幼范》四卷、《善行启蒙》四卷、《历代纪年》四卷、《山居四要》四卷、《遁斋稿》三十卷,藏于家。观君之所立,可谓有古君子之遗风,非耶?然自顾利冒耻之俗兴,士多矜智饰名,哗世以取宠,行已居官,一切从事空文而不忌,其能啬外脩内,蒸蒸德让如君者,世固不之贵,而亦莫能知之也。故于君之事,予喜为之见于文,使后之知君者得览焉。其铭曰:神徂圣伏道久隳,士俗靡靡日以卑。外固藩饰内则非,谓名可盗,世可欺。众方慕效君独违。顾取弦歌化海陲,弃捐斤斧引纆徽。窽实靡订识者谁,有儒一生心独知。为编坠行述铭诗,声名自可百代垂。噫!君虽死,其何悲!
据上述《墓志铭》,可知汪汝懋家世。
本支汪氏先世虽出自歙县,但自唐忠武将军越国公汪华之子汪广即迁睦州青溪(淳安县),至宋元汪斗建、汪汝懋,已绵延数代,则为淳安县人无疑,不能再作歙县人,作桐庐人则更是错误。
比较二墓志,世系记载有矛盾之处。陈旅所撰汪斗建墓志铭记载,汪斗建娶赵氏,子男一人孟文,孙男一人汝懋,且说明是孟文使汝懋来征墓铭。由此可见,汪汝懋父亲为汪孟文,祖父为汪斗建。戴良所撰汪汝懋墓志铭记载,汪汝懋曾大考南强,宋户部架阁官,大考梦发,考斗建,且说明是汪汝懋次子汪循属君之从甥俞溥为行状,请戴良作墓志铭。由此可见,汪汝懋父亲(考)为汪斗建,祖父为汪梦发,曾祖为汪南强。与前者比较,缺少汪孟文一世。
两者记载谁是谁误,难以考证。从年龄来看,汪斗建生于南宋宝祐三年乙卯(1255),卒于元朝泰定三年丙寅(1326)七月,年七十二。汪汝懋生于元朝至大元年戊申(1308),卒于明朝洪武二年己酉(1369)七月,年六十二。汪汝懋出生之年,汪斗建年届五十四岁。汪斗建卒年,汪汝懋年仅十九岁。两者年龄差距较大,按代际差,陈旅所撰墓志载汪汝懋为汪斗建之孙,汪孟文之子,是合情合理的。而戴良所撰墓志未记载汪汝懋生母情况,只说明“初京学公无子,晚岁始得君”,即汪斗建晚年生子汪汝懋,则五十四岁的汪斗建做父亲,作为特殊情况,汪斗建五十四岁得子,也是可能的。由此,两说只能一并存疑。
据戴良所撰墓志,汪斗建早前曾抱外甥胡会之为后,之后生子汪汝懋。汪汝懋娶方氏,生三子汪復(明復,见《遯斋小稿序》)、汪循、汪徽。生二女,长适方翊,次适胡斌。孙男二铸、钲。孙女二,俱在室。汪復继伯父胡会之为嗣。
汪汝懋曾祖汪南强为宋代户部架阁官(管理档案)。从曾祖汪自强,南宋绍定二年(1229)进士,历任富春县主簿、钱塘县知县,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迁大理寺少卿。父亲汪斗建,南宋时随汪自强至京,就读国子监。当时蒙古军队围困襄樊,率同舍七十人上书,要求派军解救襄樊。上书十日不报,遂拂衣回乡。入元后,游历山川。南宋状元方逢辰入元后,在石峡书院讲学,汪斗建即从方逢辰学习义理之学,并在淳安、遂安教书,后家居教授。汪斗建事载《宋元学案》。可见,汪汝懋家世是官宦之家、诗书之家。
(二)生平
汪汝懋(1308-1369),字以敬,号遯斋,别号桐江野客。生于元朝至大元年戊申(1308),卒于明朝洪武二年己酉(1369)七月,年六十二。
学习简历
汪汝懋自幼端谨,不好戏弄,而警敏绝人,读书数过辄不忘。稍长,从淳安吴朝阳(暾)、夏大之(溥)、洪本一(赜)三先生(均入《宋元学案》)学治经。至正元年辛巳(1341)秋,以《春秋》试江浙乡闱,中乙榜(举人)。
汪汝懋中举有多种说法。府县志均作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戴良撰《墓志铭》作中庚寅乙榜,即至正十年(1350),《遯斋小稿序》作至正辛巳中乙榜,即至正元年。《墓志铭》写到考官柳道传(柳贯)“有遗才之憾,特荐君行中书”。柳贯卒于1342年,且汪汝懋至正元年之后即出任教职,则可推定汪汝懋中举为正至元年辛巳。
工作履历
至正元年,任淳安石峡书院直学。金华黄溍《石峡书院诗序》记载:石峡书院山长方晋明、直学汪汝懋重建石峡书院,始于至正元年冬十月,迄于二年秋八月落成,夏溥识其颠末,吴暾登堂举知行之学。可知汪汝懋中举后,担任石峡书院直学。
约至正八年,授江苏丹阳县学教谕,后再调安徽青阳。戴良《墓志铭》记载:考官柳公道传有遗才之憾,特荐君行中书,授丹阳县学教谕,再调青阳。元陈祖仁撰《丹阳县重修学记》记载:至正八年至十年,汪汝懋兴修县学。
至正十二年以后,历任建德路教授、浙东师府令史、署摄淳安县事、浙东帅府都事。戴良《墓志铭》记载:会壬辰(至正十二年,1352)兵起,率乡兵(淳安)捍县境。平章伊噜布哈尔(月鲁不花儿)公统大军至,以功举,陞乡郡(建德路)教授。佥宪哈喇珲(哈刺忽)公又举,充浙东帅府(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置于庆元路即宁波,十三年设)令史。副都元帅巴延布哈徳济(伯颜不花的斤)公又举,摄乡县(淳安县令)。君初不欲就,元帅公素奇君,谓曰:亲老顾择禄耶?君矍然起就之。后调将仕佐郎,浙东帅府都事。
壬辰兵起,指至正十二年朱元璋举兵起事。元朝江浙行省平章、佥宪、副都元帅举汪汝懋任教授、令史、都事等职。贡师泰《题宋御史汪自强诰后》记载,至正十二年乡兵起,官军(元军)以汪自强诰命换酒喝,汪汝懋因此重获此诰命。刘仁本《饯定海县尹汪以敬诗序》记载:汪以敬(汝懋)旧尝宰其乡邑(淳安),有政声,又能辑古训格言,著《山居四要》,教其民利用厚生饮食起居以自全。现存《山居四要》有至正庚子年汪汝懋自序及刘仁本序,则汪汝懋摄淳安令在至正二十年之前。后转浙东帅阃都事。令史、都事,相当于文书、参谋。
至正二十二年,授定海县尹(县长),居位五年。戴良《墓志铭》记载:未几,授登仕郎,庆元路(宁波)定海县(今舟山)尹兼劝农防御事,居位五年,乃以老病乞致仕,守不从,即扁舟宵逝。刘仁本《饯定海县尹汪以敬诗序》记载:至正十九年,马元德尹定海,三年政成升奉化州牧。浙东帅阃kǔn都事汪以敬(汝懋)代之。即至正二十二年(1362)。居位五年,至至正二十六年丙午(1366),年届五十九岁。汪汝懋在定海任上的事迹,除了《墓志铭》所载外,还有其他记载。如刘仁本《定海县兴修儒学记》记载:汪汝懋尹定海,首以兴修为任,初营于至正二十又二年八月丙子,越明年二月丁丑落成。明嘉靖《定海县志》卷十一《名宦》记载:汪汝懋,至正间为定海令,抚字以诚,推谳审允,尝有鄞人怀银器一囊,道经杨木堰,日暮寓宿陈初家,初杀之,纳尸空塚中,埋器于地。后捕讯于官,久而不服。汝懋下车,即廉知实状,民服其明。天旱,徒跣行五十里,诣慈溪十龟潭祷之,乃雨,岁转而稔。筑清心亭于县阴,为退息之所。复于学宫之东创光霁亭,时吟咏其间。
致仕返乡
戴良《墓志铭》记载:汪汝懋以老病乞致仕,朝廷嘉之,以前职致仕,阶文林郎。已而版图内附,君间关归故里。明年己酉七月十有六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二。
汪汝懋退休到返乡有两年在外。据戴良《鄞沈明大墓志铭》记载:汪汝懋任定海县尹时,鄞县沈大明儿子沈源及女婿唐辕即受业于汪氏之门。其后沈明大延致汪汝懋于家,俾子若婿以卒业。由此可知汪汝懋致仕后,曾留在鄞县沈家任教。另有鄞县张仲深有《宿甬东书院简汪以敬团结并上徐季言》诗,也可佐证汪汝懋在鄞县。《墓志铭》所说“版图内附”,指朱元璋推翻元朝,定都南京,建立明朝,是为洪武元年,汪汝懋返回淳安老家,洪武二年己酉(1369)卒于家。戴良撰《故翰林待制致仕汪君墓志铭》,并作《祭汪遯斋文》《汪县尹像赞》《哭汪遯斋二十四韵》等诗文。县人鲁渊作《挽汪遯斋》诗。
(三)著作
据戴良《墓志铭》记载,汪汝懋所著书有《春秋大义》百卷、《深衣图考》三卷、《礼学幼范》四卷、《善行启蒙》四卷、《历代纪年》四卷、《山居四要》四卷、《遁斋稿》三十卷,藏于家。戴良文集有《遯斋小稿序》,称是碑铭序记、书檄歌诗等作。有《礼学幼范序》,称汪汝懋学朱子,取曲礼篇中凡为人子及侍先生长者,与夫饮食言动冠昏丧祭等礼,类聚而编之。有《深衣图考序》,深衣是传统服,有一定的制作规范,涉及礼仪礼节。现在汪汝懋著作多不可见,仅《山居四要》传世至今。
《山居四要》现有明万历二十年壬辰虎林文会堂刻本即《寿养丛书》本,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虎林文会堂刻本即《格致丛书》本,两者前有天台刘仁本序,卷一有署“桐江野客遯斋汪汝懋编集,西湖醉渔全庵胡文焕校正”,并有汪汝懋题识(自序),四卷,附一卷。另有日本内阁(浅草)文库收藏《山居四要》写本,卷一有署“桐江野客汪汝懋遯斋编集,烂柯樵者陈止善可斋校正,鄞江钓侣徐仁文讷斋缮写”,共四卷,无附卷。卷末有手写“丙辰秋八月移写讫,付塾生高泽集校,述堂志”字样,故题为(日本)宽政8年(1796,丙辰,清嘉庆元年)写本。写本署“烂柯樵者陈止善可斋校正”,元代鄞县舒天民《六艺纲目》,有元至正甲辰(至正二十二年)张翥及舒恭序,提到鄞令陈止善,若是两者为同一人,则写本母本是元代版本。现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山居四要]》校注本。《中国医籍大辞典》有介绍,编号R0083。
据资料,元至正十五年,钱塘杨元诚(瑀)出任建德路总管,淳安为其属邑,汪汝懋为淳安令,两人“朝夕相与讲议”。汪汝懋手抄杨瑀所著《摄生要览》、《卫生要览》、《养生要览》、《治生要览》四书,并将其汇编增补,于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成书,教其民利用厚生饮食起居以自全。全书共四卷,附一卷。卷一“摄生之要”,录起居格言、营宅避忌、人事防闲、莅官警戒;卷二“养生之要”,言服药忌食、饮食杂忌、孕妇忌食、解饮食毒、饮食之宜;卷三“卫生之要”,集民间治病单方、验方及兽医方;卷四“治生之要”,述农家月令以及“文房必用”、“行厨备用”之法,并附以“省心法言”,其中有“药补不如食补”等养生格言。末附“不换金正气散”等方剂十三首。
此书虽然收入医籍,却并非是专门的医书,收集的除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治疗、养生方法,还有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营建、农事、生活常识等内容。鉴于当时兵乱,还有一些适用的防盗、避难的方法。总之,此书是为方便居家日用而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非常接地气,通俗易懂、简便实用,正如序言所说“庶几起居饮食之节,疾病药饵之宜,与夫治农、治圃、治庖之法,俱有所资焉”。

5

主题

45

回帖

1164

积分

精灵王

wanghs

积分
1164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21: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战乱年代,尤其改朝换代之际,尤其是在“酷刑盛行,人人自危”的明代初期,强行大移民的背后,会有哪些隐情?一个元朝末期县尹后人,被迫迁移,会怎样自保呢?这可能是我们回看祖宗当年处境所必须思考的。
   求宗亲指正,更期一并探讨。

5

主题

45

回帖

1164

积分

精灵王

wanghs

积分
1164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16 16: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厚树 于 2025-2-16 21:04 编辑

     无为严桥汪店村始迁祖天宝是以敬公长子。以敬是大畈中元公后代,是他开始迁居州治所在的郡城,即府城,也就是歙县古城。其哥哥以清的儿子汪周也随同迁居府城,这是很了不起的。我去年路过大畈,是婺源深山里的古村落。元朝末年肯定无法与现在交通条件比,可谓是遥远的峡谷僻壤,以敬公凭什么能举家迁居州治城里?除非如歙县元末名人汪元懋(字 以敬)。
    紧接着以敬公长子天宝又被迁往无为州(当时州治在庐江或襄安),建立汪店村,即现在的无为市严桥镇严桥社区。之所以如此确定,因为《新安汪氏宗嗣通谱》《汪氏宗谱纂要四卷》《汪氏通宗世谱140卷》都记载天宝七传永富公迁居无为州韦家桥,从什么地方迁出?就是无为汪店村。汪店1920年前后,德字辈与韦家桥仍然然有来往,且是我亲耳听祖辈和父辈多次说起,“因辈分高,韦家桥乡亲排着队请到家中吃饭”等等。更巧的是,韦家桥这个村庄也叫汪店村,两边又各自开办有“向阳小学”。见下图二、三。
    我们严桥汪店村中原有的祠堂,建制规模比较大,前后进两侧敞式过堂(或称厢房)进深有四米。祠堂左右是两弟兄对称的门楼,均为三进院落后各设有香堂。其中大房第二进大理石门头,嵌有石凿“可以楼池”匾额,这符合历史上皇家和民间住宅规制的严格要求,有身份或因功褒奖的,可能赐有如“可以楼池”类匾额。所有这些,是否预示申公后人以敬公其身份犹如 汪元懋公,或者就是一人。其后代,做了化名处理以保护家人。
  汪元懋前述两块碑铭,其曾大考、大考,有的空缺,有的不一,联系拟写碑铭的是“君之从甥俞溥考次君之官氏、邑里与其行事之实为状,以书来告,”似也有隐情。
    仅以探讨,也望斧正。

大畈 地图.jpg

严桥 汪店.jpg 韦家桥 汪店.jpg

5

主题

45

回帖

1164

积分

精灵王

wanghs

积分
1164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3-8 17: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