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汪立伦 于 2016-11-8 21:43 编辑
太白酒.doc
(33.5 KB, 下载次数: 1)
写在前面
几年前,汪传华长辈就要我去泾县桃花潭,为泾州雅士汪凤林(汪伦)写些东西,还有就是论证一下在桃花潭畔怀仙阁(汪凤林墓)旁设点收票的可行性。11月4日和汪家勇等人同行。
桃花潭风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只是以汪凤林为主要人物打造的桃花潭风景区的文化,对于汪伦的故事编之甚少,缺少感人的元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此次桃花潭之行,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寻访李太白和汪伦的交集,加上对万村和翟村的进代变迁的一些了解,再结合自己的一些想象,编写《李太白醉酒》这篇故事,但愿对泾县的的旅游开发有些帮助。
安史之乱,李白因为是永王的幕僚,在永王兵败后受权贵诋毁,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这一年李白辗转飘泊来到长江岸边的采石矶,常到一个姓常的老板开的“杏雨花”酒店沽酒。这常老板是个笑面虎,表面上对人和和气气,骨子里心狠手辣,经常打着小算盘盘剥酒客们。
李白初到“杏雨花”酒店,常老板见他是翰林出身,把他当财神爷一样侍候着,亲自为李白斟酒侍奉左右。可是时间一长,常老板见李白身上的钱财挥霍差不多了,就成了变色龙,自己疏远李白不说还让他酒店的酒保们不在理会李白。可是偏偏酒店的酒保们个个仰幕李白的才华,时常瞒着常老板偷偷往李白的酒壶里灌酒,让他尽情畅饮。没过多久,常老板发现了酒保们做的手脚,一怒之下辞退了几个酒保不说,还对前来“杏雨花”酒店沽酒的李白嘲讽道:“太白先生,敝店穷居乡野,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李翰林这样的大酒仙啊!”李白心里明白这是常老板见他身上没有酒钱了,变着法儿撵他走。面对这样的势利小人,李白十分鄙视,但俗话说虎落平原被犬欺,他本想转身离开“杏雨花”另寻酒家,可是这江边小镇只此一家酒店,奈何?李白一气之下将他身上仅有的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掷,“啪!”地一声震得常老板眼睛发花,满面阴云立转睛天,脸上立时堆出笑意,双拳一抱说:“小的有眼不识海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的酒钱,还请李翰林多多包涵!”说着,常老板就两眼眯缝着给李白找碎银。李白豪迈地一挥衣袖:“算了,算了,酒钱权当在这里存着,日后我再来沽酒省得每次结算,这下常老板总该放心了吧?”
“那是、那是……”常老板见钱眼开,李白预付了这么多的酒钱,他对李白自然违唯诺诺。
第二天,李白一早就来沽酒。“杏雨花”酒店新雇的酒保是个年逢花甲的老汉,他在李白到酒店时笑嘻嘻地给李白灌上一壶上等的美酒,而且在李白离开酒店时还灌上一壶送他。第三天,第四天……天天一趟,眼见得李白的酒钱快要喝干了,而李白又不在预付酒钱,常老板好不耐烦。
这天,当李白又来酒店时他就支走老酒保,往酒里兑水应付李白。李白喝了几口觉得酒味不如往日浓厚,心里虽感奇怪但也不好说什么。以后每次来,常老板总是装着特别热情的样子,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在这“杏雨花”酒店消磨时光的日子里,李白时常想借酒作诗抒发情怀,怎奈常老板以水充酒,习惯于醉酒呤诗的李白怎么也写不出诗来。李白虽然知道这是常老板往酒里兑水破坏了他的兴致,但为酒所困在皇帝面前都不愿低三下四的他怎么会在一个势利的商人面前恳求施舍?为了写出好诗,漂泊困苦的他白天或在河边江岸徘徊或在悬崖峭壁攀登或乘舟畅游江河……虽然这样把年过半百的他累得气喘吁吁、头昏目眩,但无钱饮酒的他就是想在这极度的疲惫中产生出一种朦胧的醉意,把他想要抒发祖国大好河山的伟大情怀给抒发出来。
常老板新雇的老酒保这期间十分留意李白的动向,他见李白为酒所困心里十分痛心,便于一天傍晚寻到李白畅游长江的小舟上,深施一礼说:“李白先生,老汉姓万,受女婿汪伦所托从京城到庐山,从庐山到庐州,从庐州到当涂,……一路寻到这里,就是想请您的大驾到我们泾县,游十里桃花,喝万家美酒。老汉到了这采石矶一直猫在“杏雨花”酒店,被那常老板当下人使用,就是怕请不动您,等待时期,请您务必赏光到桃花潭和小婿把酒吟诗!”此时为酒所困受尽常老板嘲讽的李白听了万老汉这话,心头一热,一把拉住万老汉的手,亲切地说:“……李白一介穷儒,一生漂泊一世困苦,没想到您们翁婿这么看重我……”
“仙人啊!您千万别这样说,我家女婿一向仰幕仙人诗风雄奇豪放,到了桃花潭,绝不会象常老板这号小人这么亏对仙人!常老板现在以水兑酒,在呆几日说不定他就会辱骂仙人把您撵走。”万老汉打断李白的话,从腰里拿出一壶美酒,“来,仙人,这是昔日老汉自酿的米酒,小婿珍藏多年,老汉出门寻访仙人时,小婿让老汉把这壶酒带着,为的就是让仙人亲口品尝一下我用桃花潭水酿制的美酒。”李白见了酒乐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瘾一下子释放出来,当即接过万老汉的酒壶,口对壶、壶对口,咕咚咕咚一饮而尽。
饮着饮着他就醉了。这个时候只见他眯着眼,望着长江两岸两山对峙的东西两座梁山(即天门山)和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不禁诗兴大发,展开随身而带的文房四宝,挥笔题下了《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崖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等墨迹干后,万老汉征得李白的同意,把李白题写的这首七言绝句收藏起来,第二天一早,他就领着李白乘舟来到了泾县桃花潭。李白到了泾县,不见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和万老汉描绘的相差甚远,就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至此,汪伦才向李白说出实情。十里桃花是指桃花潭绵延十里,万家酒店不是店家多而是他的岳父开的,岳父姓万,就叫万家酒店,他是担心李白不来泾州这个小地方,才让岳父大人这么说的。李白是位浪漫主义诗人,明白事情的原委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翁婿的良苦用心所感动,视汪伦为知已,俩人花前月下、江岸山崖把酒吟诗开怀畅饮多日。
桃花潭四方文人雅士听说李白驾到,无不肃然起敬,三三两两结伴来到汪伦家,都想结识李白。万老汉将李白的《望天门山》七言绝句高高地悬挂在大堂之上,过往商贾、乡野村夫听说此事都想见识一下李白的真迹,来到万老汉的屋里抄的抄、背的背,一传十十传百,有的仰幕李白才华的文人墨客还千里迢迢赶到万老汉这里,专门来欣赏这首诗。每当有人问此这首诗的来历,万老汉都自豪地说:“这是仙人李白的真迹,他是喝了我酿制的米酒才挥笔写下这首诗赠于老汉的。”一听这话,过往商贾文人骚客们都想喝一口万老汉的米酒,老汉总是有求必应。后来发展到来看李白真迹的人越来越多,想饮万老汉酿制米酒的人越来越多,汪伦见此情况灵机一动,就让万老汉开了一家酒坊,不分昼夜酿酒。一来万老汉酿制的米酒美味可口,二来汪伦又给他了取了个好名字——太白酒,三来文人骚客们都想品尝一下李白酒后诗兴大发写下《望天门山》的米酒,酒商们见有利可图,纷纷到万老汉的酒坊批发太白酒,使得万老汉的太白酒一时供不应求。从此,太白酒的名号就在桃花潭亮了起来。
回头再说“杏雨花”酒店的常老板,当他从“杏雨花”酒店的过往商贾口中得知李白被他家的酒保万老头儿用一壶他自酿的米酒贿赂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天门山》,并利用李白的名声把他酿制的米酒取名太白酒向世人宣传,使得太白酒坊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观自己的“杏雨花”酒店因为以水兑酒糊弄李白的伎俩传了出去,酒客们大都鄙视他的为人,很少有人再到他的酒店饮酒,弄得“杏雨花”酒店门庭冷落,酒客日渐减少。常老板左思右想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还是狠下心来,带上五百两银子外加20坛陈年杜康老酒亲自来到桃花潭,想请李白回他的“杏雨花”酒店。
一见李白的面,常老板就满面堆笑,说:“李翰林,小人有眼不识金镶玉,还望李翰林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计小人之过回访一下小人的‘杏雨花’酒店,小人定会竭尽全力把李翰林当菩萨一样供奉着。”
李白听了这话冷冷一笑,一语双关地说:“常老板,不是我不愿意回访你的‘杏雨花’酒店,而是你的‘杏雨花’酒店酒池太浅,经不起我喝啊!”常老板品听了这话臊得满面绯红,但他并不死心,把他带的500两银子全部拿出来,20箱陈年杜康老酒也让佣人搬到李白的跟前,想用这些东西礼品打动李白,让他作诗一首带回去挂在“杏雨花”酒店的大堂上,为“杏雨花”酒店壮壮门面。可是李白却坚决摇手拒绝,实在被厚颜无耻的常老板缠得无法时,他索性甩手离开了常老板。常老板望着李白高大的身影渐渐离去,怀恨在心,就花重金私下雇了个杀手,一来从万老汉那儿偷走李白的真迹《望天门山》,好把太白酒坊的名号闹垮,重振自己的“杏雨花”;二来杀了李白,使得同行不能再利用李白的名号招徕酒客。但常老板绝对没有想到他雇的那个杀手因为敬重李白,虽然收了常老老板的酬金却没有帮他办事,不仅如此,他还把常老板雇他刺杀李白的阴谋告诉了李白和汪伦。汪伦担心常老板不甘罢休,日后再度雇人刺杀李白,决定为李白送行,让他四海为家。送行这天,汪伦率泾州文人雅士向李白敬酒,请来一队乐班为李白轻歌漫舞……
李白乘舟行到潭中,深为主人对自己的深情厚谊和这古朴的送客方式所感动,隔着水面和汪伦对饮三杯后,诗情勃发,当即要船夫靠岸,要来宣纸笔墨,汪伦心神领会,亲自磨墨,李白一气呵气,挥毫写下《赠汪伦》七绝相送。
为感激汪伦的盛情款待与知遇之恩,临别之际李白畅饮一坛美酒,浑身轻飘、脚步摇晃、醉意习习,顿时诗兴大发,当即挥笔作毫作诗一首赠于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这首诗情真意切,与他往日那种豪迈酒脱的诗风截然不同。
李白走后,桃花潭东西两岸老百姓就开始传唱《赠汪伦》这首七言绝句,再以后,人们就将开酒店的西岸称为万村。
几年后,李白从南京栖霞山迎江而上再度漂泊至采石矶,此时“杏雨花”酒店已不复存在,但却新添了不少酒家,店号大都是“太白遗风”“太白美酒”“太白酒家”这类的名字。在这些“太白”酒家中,名声最亮规模最大的就要算汪伦在“杏雨花”原址出资修建的太白楼(太白楼今天仍在,是当涂县的名胜古迹)。汪伦从泾县跑到当涂建太白楼的目的,就是想以此表示他对李白的景仰。李白见了太白楼十分高兴,当即去太白楼和汪伦倾诉别离之情,酒宴中得知万老汉已于两年前去世,李白心里十分悲伤,当着汪伦的面把壶里的酒洒向大地,以示哀悼,并写诗一着示哀:
太白遗风在,酩酊不复存,从此杜康家,少有酿酒人。
由此可见,李白在他晚年的漂泊生涯中与汪伦翁婿结下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原创作品,版权归己,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