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安徽频道 2006年09月17日 11时24分 来源:安徽日报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徽剧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末清初,徽戏形成于安庆石牌、枞阳及桐城一带,其基础是青阳腔、昆山腔,经过吸收“桐城歌”、“罗江怨”等当地俗曲,产生梆子乱弹腔。康熙年间,乱弹腔以“新奇叠出”之形式,吸引广大观众。乾隆年间产生的新腔“二簧调”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不久乱弹班即形成安庆、巢湖、太平、徽州四大派系。乾隆中叶,安庆乱弹班走向外省,这些安徽班社皆称徽班,唱腔为徽调,演出剧目称徽戏。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名班三庆徽班为高宗八旬祝寿,首次晋京献演大获成功。嘉庆年间,晋京徽班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影响最大,世称“四大徽班”。从此,徽班和徽戏名闻天下。徽戏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不仅孕育产生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1956年,安徽省徽剧团成立。多年来,徽剧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及中国首届戏曲“红梅奖”等多种国家级奖项。去年岁末,省徽剧团和省京剧团整合成立安徽省徽京剧院。徽剧,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