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3-10 09: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进一步的建议如下:
6、家规、家训只需精简摘录,不必展开大篇幅,理由如下:无论支谱还是总谱,无论是汪氏,还是其他姓氏的谱上都有,而且这种家规家训基本都是大同小异,都是人类社会的主流的价值观,劝人向善、道德良知一类的,无论远古、现代,即使以后,也都不会有大的变化,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家族层面,基本都是一致的。不光是家谱上有,学校的道德课本、社会书籍上都有。套用一句现代语,都是“正确的废话”,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即使不看家谱,也谁都知道谁都懂,却都没有实际意义和操作性。(古代为什么要写,是因为古代是宗族制,便于家族管制,另外信息技术不发达,教育水平低。)所以家谱上再人云亦云的抄录,甚至大篇幅的登录,就显得多余了。可以有,但只可点到为止。除非本支的某条家规有着特定含义,可以写上,但是要加注释,为什么有这条家规,以便后世知其渊源依据。
7、家谱编撰出来的目的和作用何在,是放在图书馆或者祠堂里供人查阅,还是各家收藏随时翻阅。如是前者,可以卷册页面多点;如是后者,则须精简掉不必要的没有实质意义的内容。比如那些题词、画像、家规、老谱序言(有记录客观事实价值的可以摘抄刊录,如果只是赞颂语一类的序言完全可以略去。)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观点,也不全面,但是应该是这个思路,就是修谱的出发点和宗旨是什么,是了为了整个支谱族人的敦亲睦族、敬宗孝长、启迪后昆,还是别的什么动机。另外这个谱做出来后,能发挥哪些实际作用,如果只是躺在祠堂里,偶尔供人查阅,甚至因为谱里大部分页面记录的都是写毫无实际价值的内容而增加了卷册页面,不仅增加成本,订购人减少,更是增加了收存、查阅的麻烦和难度,时间一长,估计也只能躺在柜子里睡觉,成了一堆废纸。如果以上明确了并坚持,我想一定能编纂出既能为本支族人所能接受支持的世谱,同时也会为了整个统宗谱、甚至国家层面的人文研究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
编撰分支谱的时候,如果能将本支迁徙图绘制出来,则功莫大焉。从始祖到本支,所有迁徙的地图,都像行军打仗的那种地图绘制(有路线、箭头、地标名称),清晰明了。这对于后世的研究和记忆,甚至本支的风俗习惯来源、人文研究,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迁徙图,可以分成三到四张,第一张是全国图,就是整体的迁徙路线图;第二张是一个大的区域或较长年代的迁徙图,因为图的比例尺缩小,就比第一张要详细些了;第三张则是聚居地的区划图和具体的地标名称等,包括本支主要聚居地地名、祠堂、坟山的所在地名称并在图下方加注释说明具体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迁徙图的底版必须是权威的,国家层面发布的行政区划图,尤其要保留典型的标志性的地形地貌名称,比如大的或者有特点的江、河、湖、山脉及山峰名称等。这样,无论以前或者以后行政区划图如何变化,但是地貌地形变化很小,其参考价值都不会丢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