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唐朝初中期,尉迟恭遭贬至江西鄱阳一带,亲学耕田,以体会稼穑之艰辛,边耕边唱。其后人在元朝时迁至怀宁县洪铺镇汪河屋,从此牛灯戏在汪家世代相传。
牛灯戏是一种民间游艺活动。牛灯只是戏剧之前奏曲,较早的唱辞,也是“唱灯”的材料,但它融合徽剧、怀腔、京剧、越剧、诸多剧种的声腔。牛灯戏道具是用黑纸扎老牛一头,牛架系木结构,下安四个木轮,径数寸。牛身用竹片装扎,外糊纸,项挂轭,后拖篾扎犁。演员二人,一人扮尉迟恭,一人扮家僮。尉穿紫红直裰、戴风帽、扶鞭,僮如牧儿,一手牵牛绳,一手推牛转运,同步牛旁;有简单对白,唱时以锣鼓过门,末句集体“帮腔”。所演剧目有《尉迟恭耕田》、《刘秀报马》、《八仙庆寿》、《九世同居》、《孙猴子开路》等。牛灯戏的唱腔结构是高腔散板为前导,旋法上“6、5、3”为骨干音,演唱时多用领唱,帮腔形式,常见一人唱众人和声的场面。其唱腔风格以及节奏都近似乐佛调(石牌高腔),但是唱词有长短句及齐言两种,前者词意较古,似是套曲。正月十五、春末夏初之夜,燃烛逐村表演。牛灯戏从歌到戏,由田野小调到唱腔的发展历程充满着沧桑曲折,这对研究中国民间文化发展,特别是研究民间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珍贵的学术价值。
牛灯戏以汪家姓所独有,它族不演,明清时期有汪家班专演牛灯戏。1982年,汪河屋出过牛灯,唱过牛灯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