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汪文慧 于 2014-12-18 10:41 编辑
胡适与汪华
钱耕森 沈素珍
胡适(1891—1962年)是近代著名的大学者,汪华(586—649年)是古代唐朝著名的越国公,二者相距1242年之久。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又不是同性同宗,也不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似乎没有任何关系。其实不然,他们还是有关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的联系还很巧妙,说起来则别有一番情趣。其中介不是别的,而就是徽州民间历史悠久的广为流行的“太子会”。 一 什么是“太子会”呢? 所谓“太子会”,“是皖南很普遍的神会,据说太子神是唐朝安史乱时保障江准的张巡、许远。何以称‘太子’,现在还没有满意的解释。”这是曹伯言选编:《胡适自传》,黄山书社1986年版,第17页【注】。这个【注】,根本就没有提到汪华及其子。 而汪兴吾先生则说:“早期的徽州人主要是祭祀汪华的,后来发展为各种庙会。庙会是一种娱人娱神的聚会,如‘花朝会’、‘太子会’是徽州人为纪念地方神汪华和他九个儿子而进行的活动。”(《汪华文化初探》,《纪念越国公汪华文集(一)》,黄山市汪华研究会编印,2011年版,第18页.) 汪兴吾先生又说:“花朝,本为百花神之生日,唐代定农历二月十五为花朝日。绩溪的百姓不祭花神祭汪公,与汪公同列为神祭拜的还有其第九子,称‘太子老爷’。……除祭祀汪公外还祭祀张巡、许远、南齐云、雷万春等。”(《越国公汪华与徽州》,《纪念越国公汪华文集(一)》,第50页.) 汪兴吾先生在这里既说到了张巡、许远,又说到了南齐云、雷万春等,特别是更说到了汪华及其子。这种说法不但比上述的【注】为之全面,而且还突出了重点。不过“太子”是统指汪华的“九个儿子”,还是专指他的“第九子”,汪兴吾先生也没有交待清楚。 此外,还素有分别称呼汪华的九个儿子为:“一二三太子,四五六诸侯,七八九相公。”这样,称“太子”的就有三个儿子了。 甚至,汪华所生儿子到底有几个,究竟是八个还是九个,都众说纷纭。 这些,就给我们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二 胡适学音乐与“太子会”。 胡适是文化大师,是语言学家,是诗人,是……,但不是音乐家。因为,他没有学过音乐,他错过了学音乐的唯一的机会,而这就与“太子会”有关了。 胡适回忆说,他幼年在故乡——徽州绩溪县上庄度过的九年(一八九五——一九0四年,即5——13岁)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这是他学有所得的地方。其余的,包括音乐在内,则是他学有所失的地方。他接着说:“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失掉了这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四十自述》,《胡适自传》,第28—29页) 由此可见,胡适与“太子会”无缘! 但是,这只是就学音乐而言的。除此之外,胡适与“太子会”则另有其缘!而且还是很大很深的因缘呢! 那是什么因缘呢? 请君且听下回分解吧。 三 胡适父母的姻缘与“太子会”。 胡适的父亲胡铁花,在家排行第三,人称为三先生。一生读书坐官,但官坐的不大。他的婚姻生活很不顺当,先后结过三次婚,胡适说:“先君铁花公元配冯氏遭乱殉节死,继配曹氏亦不寿,闻先母贤,特纳聘焉。”(《先母行述》, 《胡适自传》,第1页.)曹氏名玉环,死于1878年。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与其父胡铁花是在曹氏逝世后的第十一年的1889年才结的婚,是其父的第三位妻子。 胡适的父母结婚时年龄悬殊很大,其父年近半百,已47岁了,其母则年仅17岁,其父比其母整整大了30岁呀!何以还能成为夫妻呢? 并且,胡适的父亲与第二位妻子曹玉环生了一大堆儿女——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特别是这六位儿女的年龄和他们的这位后母的岁数差不多大,甚至有的还要年长许多。胡适说:“我母亲结婚后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亲了。那时我的大姐已出嫁生了儿子。大姐比我母亲大七岁。大哥比她大两岁。二姐从小抱给人家的。三姐比我母亲小三岁,二哥、三哥(孪生的)比她小四岁。这样一个家庭里忽然来了一个十七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难,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四十自述》,《胡适自传》,第19页.)又何以还能成为夫妻呢? 所以,当胡适的父亲来求婚时,胡适母亲的父母都是不同意的,甚至出于无奈,只好拿了“假八字”,“故意错报了一天生日,又错报了一个时辰,”去糊弄一番,企图以达到拒婚的目的。 但是,胡适的母亲本人却是同意的。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当时“家乡风俗,女儿十三四岁总得定亲了。十七八岁的姑娘总是做填房的居多。” (《四十自述》,《胡适自传》,第19页.)而她的年龄早已超过了十三四岁定亲的最佳时期,已到了只能做填房的十七八岁的时候了。 其次,她要抓住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良机,帮助父亲圆建新屋的宿梦。“她心里这样想:这是她帮助父母的机会到了。做填房可以多接聘金。前妻儿女多,又是做官人家,聘金财礼总应该更好看点。她将来总还可以帮助她父母的忙。她父亲一生梦想的新屋总可以成功。”(《四十自述》,《胡适自传》,第15页.) 最后,她内心里早已认为定“三先生是个好人,人人都敬重他,只有开赌场烟馆的人怕他恨他。”(同上)这才是最真的理由,最大的理由。所以,当她的父母和她商量,征求她的意见时,“她底下头去,红着脸说道:‘只要你们俩都说他是个好人,请你们俩作主。’她接着又加上一句话,‘男人家四十七岁也不能算是年纪大。’”(同上)这句话,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很关键的。 冯顺弟是如何认识胡铁花的?并对他产生好感的?直至下定了决心嫁给他呢? 冯顺弟与胡铁花的爱情的种子,就是由“太子会”所直接播种下来的!君若不信,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俩最钟爱的独生子胡适所提供的最可信的证词吧。胡适在《四十自述》一文的开篇《序幕 我的母亲的订婚》一节中,娓娓道来: “太子会是我们家乡秋天最热闹的神会,……冯顺弟搀着他的兄弟,跟着她的姑妈,站在路边石磴上看会。她今年十四岁了,家在十里外的中屯,有个姑妈嫁在上庄,今年轮着上庄做会,故她的姑丈家接她姐弟来看会。” 冯顺弟来看会,不光是看看热闹而已,她与众不同,还会看门道,了解人情世故,特别是初识胡铁花,对胡铁花产生了好感。胡适又娓娓道来:“她是个农家女子,从贫苦的经验里得着不少的知识,故虽是十四岁的女孩儿,却很有成人的见识。她站在路旁听着旁人批评今年的神会,句句总带着三先生。‘三先生今年在家过会,可把会弄糟了。’‘可不是呢,抬阁也没有了。’‘三先生还没有到家,八都的鸦片烟馆都关门了,赌场也都不敢开了。七月会场上没有赌场,又没有烟灯,这是多年没有的事。’”“看会的人,你一句,他一句,顺弟都听在心里。她心想,三先生必是一个了不得的人,能叫赌场烟馆都不敢开门。”胡铁花的为人处世的优秀的品质和巨大的影响力,突然进入冯顺弟的心中,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正当冯顺弟心中凭着想象忙于编织胡铁花的模样时,没想到胡铁花的真人竟然来到了她的面前。“会过完了,大家纷纷散了。忽然她听见有人低声说,‘三先生来了!’她抬起头来,只见路上的人都纷纷让开一条路;只听见许多人都叫‘三先生’。”“前面走来了两个人。一个高大的中年人,面容紫黑,有点短须,两眼有威光,令人不敢正眼看他;他穿着苎布大袖短衫,苎布大脚管的裤子,脚下穿着麻布鞋子,手里拿着一杆旱烟管。和他同行的是一个老人,……”“顺弟的姑妈低低说,‘那个黑面的,是三先生;那边是月吉先生,他的学堂就在我们家的前面。听人说三先生在北边做官,走过了万里长城,还走了几十日,都是没有人烟的地方,冬天冻杀人,夏天热杀人;冬天冻塌鼻子,夏天蚊虫有苍蝇那么大。三先生肯吃苦,不怕日头不怕风,在万里长城外住了儿年,把脸晒的像包龙图一样。”“这时候,三先生和月吉先生已走到她们面前。”于是,冯顺弟心中的英雄胡铁花的高大的形象,一下子就进入了她的眼里,留在她的心中! “月吉先生一眼看见了顺弟脑后的发辫,不觉喊道:‘灿嫂,你看这姑娘的头发一直拖到地!这是贵相!是贵相!许了人家没有’?”“这一问把顺弟羞的满脸绯红,她牵着她弟弟的手往前飞跑,也不顾她姑妈了。”“她姑妈一面喊,‘不要跌了!’回头对月吉先生说,‘还不曾许人家。这孩子很稳重,很懂事。我家金灶哥总想许个好好人家,所以今年十四岁了,还不曾许人家。’”“月吉先生说,‘你开一个八字给我,我给她排排看。你不要忘了。’”“他到了自家门口,还回过头来说:‘不要忘记,叫灿哥钞个八字给我。’”(《四十自述》,《胡适自传》,第5—10页.) 爱神就如此这般地突然降临到了冯顺弟的身上来了!三年后的一八八九年二月十六日,胡铁花由外地回到家中筹办婚事。二月二十一日,遣媒人订约于冯姓,择定三月十二日迎娶。是日,十七岁的冯顺弟与四十七岁的胡铁花喜结良缘!二年后的一八九一年十二月十七日,他们俩爱的结晶——胡适诞生了! 综上所述,归根到底正是祭祀汪华、“太子会”给胡适父母们的幸福的婚姻提供了机缘!同样可以说正是祭祀汪华、“太子会”给胡适本人幸福地来到人世间也提供了机缘!换言之,少妻冯顺弟与老来子胡适,都是“神仙”王华及其太子“显灵”恩赐给胡铁花的最大礼品呢!
——写于2014年12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