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家河,出牛灯,男女老少齐上阵,锣鼓筛筋震夜天,邻里乡亲迷牛灯……”
据笔者多方面深入了解得知,汪河牛灯会源于纪念汪氏始祖汪华公。据记载,汪华公曾为唐皇立下汗马功劳。一次,唐皇摆驾到洛阳白马寺拜香,需要主管代其坐政,任命越侯公汪华代理,名为“代驾皇”,此后封为“越国公”。因汪华刚正不阿,在朝中得罪了不少奸佞,皇上听信谗言后,责免越国公解甲归田,赠送一头水牛、一把木犁、一件红缎披风,以便其回家后好生种田。汪氏后人为了血洗越国公解甲归田的冤屈,就以牛灯举会。随着汪氏家族的迁徙,牛灯会从江西鄱阳湖瓦屑坝迁徙至怀宁县境内,在洪家铺汪家河汪氏余族祖辈中流传下来,一直至今。
据说,首次举行“牛灯会”之时,所到之处的牛都会对“牛灯”仰头长哞,待灯班、牛灯离去后方停。后来,因闹饥荒,间歇了几年,期间周遭地区牛瘟成灾,牲畜、禽类瘟疫横行。先辈们看出了牛灯潜在的兆头,就规定每年正、腊月都要举行“牛灯会”,腊月十五亮灯,次年正月十五送灯。每到之处,人们插香,烧表,跪拜,鞭炮迎接和恭送,把牛灯当作驱鬼除魔的神灵,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从此,周边人畜平安,万事大吉。牛灯的神奇还牵涉到女人身上,据说凡是不孕的女人,将牛绳(一种红粗线)系在腰间,并将牛灯内蜡烛点在房中,滴下的油蜡泡水服用,就能开怀生养。
牛灯会规模浩大,需要一百五十号人,隔夜更换人次。演出路线长,节目多,活动量大,故演出的人员感到非常疲劳。演出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首灯就是牌灯,是整班灯会的牌子,其上标有汪氏家族符号,灯体上全是吉祥物,正中是汪氏始祖遗像;其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厚一尺二寸,内分三层九通隔,每隔点燃小蜡烛亮火。整体灯具由小竹竿和篦皮制成,外有红纱绸布包装;下座露出竹竿把手,由四个力壮小伙子更换掌持;灯前有位威信的老者当向导,灯后有一人肩挑竹箩,内装备换蜡烛。牌灯左右各有八个武功高强的功夫人护灯,责任重大,牌灯失利意味着灯会毁灭,其它灯具没有这方面的讲究。
腊月十五亮灯要在汪氏村庄举行仪式,先在青龙岗社界处亮灯,接着周游村庄,再在公堂门前的稻场上演出,然后进入公堂,道士诵经起猖,祭灯神,封灯号,直到天明。第二夜开始向外村庄出行,敲响簸箕大的筛筋(铜锣),两人肩抬牛皮鼓,并由两人击擂,音响如雷贯耳。每到一处,首先串户进香,然后聚场按序展演:第一班是“孙悟空大闹天空”,倍吸众人眼球;第二班是“土地公土地婆献福”;第三班是“五猖神差驱鬼保平安”;第四班是“补缸逗乐”;第五班是“美女坐花船”;第六班是“二女挑花篮”,中间夹个丑角,唱词也很有趣。二女唱:“小小鲤鱼游上江。”小丑对反调:“还有外鱼呢?”二女唱:“小小鲤鱼游下江。”小丑对反调:“又上又下说胡话!”第七班是“网打蚌蛤精”;第八班是插戏黄梅戏《打猪草》;第九班是插戏黄梅戏《夫妻观灯》;第十班是主打“戏牛灯”:牧童牵牛,越公扶犁执鞭,并缓缓唱起“自离皇城——自离皇城啊——山青水秀,农雁飞尽,如何从窝,嘿嘿,哈哈,冷贪图名,功贪富贵,忠奸不辨,卸甲归田,当官早知当农人,驾牛犁呀犁田……唉,也罢!”唱词真切,让人备受伤感。此曲一结束,牛身上红彩覆盖满身。妇女们争先恐后地用彩绸换取牛绳和灯烛。牛灯一启程,尾后锣鼓喧天;红包、糕点、香烟……管帐员满载而归。
牛灯会要到新春元宵夜才结束,正月十六日圆灯。圆灯前在本村复演节目,表示即将闭灯休会。随后,首牌灯、牛灯披挂红彩,存放堂厅阁楼上,其余灯具在原亮灯处焚毁。
作者:汪李俊 何承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