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叔詹——不役民夫不唯上
汪叔詹( 1080-1160),字致道,两朱间歙县古城关人。
北宋崇宁五年( 1106)汪叔詹考中进士,先后任宣州、郓州州学教授、
宣教郎,宣和五年( 1123)荐授太常博上,转京师奉议郎。契丹郭药师来降,
朝廷议封燕云招讨使,汪叔詹上疏直谏,陈述不可,忤宰相王黼,王黼唆使
言官弹劾,斥归吏部,左迁无为军庐江县丞,后补当涂、无为知县,在职为
政宽松宁静,不鞭一人,县以大治。
宣和七年( 1125),发运使卢宗源上疏请填丹阳湖造田,诏准所请,卢
宗源遂役使数郡民众十余万人涸湖围田。时人多不敢言异,独汪叔詹奋然以
为非,拒不发民工以会役。卢宗源弹劾汪叔詹非议阻碍皇上诏命,坐罪大不敬,
并遣所部从事临县催发民夫。汪叔詹呼本县佐吏谨护县印,严禁任何人擅调
民工,自己则兼程奔至阙下,上疏直陈曰:“李白《丹阳诗》云:‘湖与元
气连,风波浩难止。’陛下观此诗,则知此湖广袤为如何,岂可以人力涸之
也?”徽宗顿时大悟,御批“即日寝役”,一场劳民伤财之劳役终于得以制止,
相邻诸郡数十万百姓无不庆幸。
南朱建炎元年( 1127),汪叔詹累迁承议郎、翰林院编修、太常博士,
高宗即位仪礼即其所草定。扈从高宗至扬州,时议驻跸于此,汪叔詹直陈不可,
以为扬州无险可守,不如暂驻金陵,筹划北上,徐网还都,高宗称允,诏告
天下,而宰相则力主扬州,急促省吏收还诏书。汪叔詹料事必败,遂拂袖归隐。
后以覃恩转朝承郎,状赐色袋,受赐绯鱼白其始。累知池州、鄂州、永州,
摄长沙帅,拜司农少卿,总领湖广、荆襄、江西六路财贷贞赋,网功赐金紫
光禄大夫,终忤秦桧,被贬,主管台州崇道观,卒后葬于徽府城西白花台。
汪勃——知礼明道堪大用
汪勃(1088-1171),字彦及,两宋间徽州黟县碧山人。
汪勃“锋锐明敏,同舍畏伏,尊以宿旧”,绍兴二年(1132)登进士第,
任严州建德主簿。绍兴十三年,汪勃人京,升太常卿主簿,入御史台检法
官为监察御史。时值高宗“厌战思修整”,免除将领士兵职务。朝中主战
派提出“父兄仇未报,兵未当罢”,高宗不听,唯命主和派“治理朝纲法
纪,共谋国家发展”。汪勃有事进见,恰遇高宗抄写《孝经》,借机奏道:
“仁义治国孝为大也,请皇上刊印《孝经》,赐给群丞、诸生,以示天下
为人子之道。”其意在于婉劝高宗恪尽孝道,北伐以迎徽、钦二帝。此时,
蕖京之子蔡攸来临安,汪勃上疏历陈靖康事变之缘由以及国家遭受之祸殃,
朝堂群臣不忍倾听,高宗闻之亦悲愤万分,当即下令蔡攸速返贬所,明令
对蔡京子孙一律不用赦令。此后一段时间,朝廷主战派居于主流。高宗认
为汪勃“知大礼,明治道”,提升为谏议大夫兼侍讲。
时有宫中内侍赵辙侍宠而骄,在京师扬威作势,恣意霸占他人房屋,汪
勃上奏高宗,赵辙被斥逐出宫。高宗曰:“逐一内侍而同类惊悚,人皆知法
而敬畏。”遂以汪勃才堪大用,授任御史中丞。绍兴十七年(1147),汪勃
调升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封新安郡侯,后以端明殿学士兼摄东府事。
秦桧得志,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汪勃官职并非秦桧所引,与其相持有距。
秦桧见其不为自己所用,忌恨在心,常常沮塞其中,致使汪勃政见主张不得
呈送高宗案前。秦桧曾获高宗赏赐犀带一条,得知汪勃犀带亦为高宗所赐,
心中更为不平。汪勃慨然道:“余可离也。”于是辞官“退就田里”。秦桧死后,
汪勃复起知湖州,极为廉俭,未尝妄废公家一钱,政以慈爱为主,百姓称之“贤
哲太守”。
孝宗即位,汪勃年近八旬,便以年迈辞官。汪勃“诚笃款尽,自少至老
不欺无妄,尤简朴安详。尝行畴垄中与农坐桑语,尔汝如一人。”青黄不接
之季,汪勃每以低价售谷,乡民多受其惠。乾道七年( 1171),汪勃卒于碧
山家中,享年八十四岁,孝宗追赐为龙同阁学士。
汪澈——忠直报国唯无私
汪澈( 1089-1171),字明远,两宋间徽州婺源大畈(今属江西)人,
祖籍歙县。
北宋大观三年( 1109)汪澈考中进士,初授衡州府学教授,改任沅州府
学教授,学子慕其才,上宪举其才,遂入朝廷任秘书正字、校书郎。至南宋,
因获高宗赏识,升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为皇帝建言献策。时与金国和
谈日久,南宋边备松弛,汪澈上书曰:“防边在于劲师,劲师在于骁将,今
将骄卒惰,如何御敌!”“‘靖康之变,二圣被掳,可以佐鉴。边军应严加整饬,
勤加练武,令有斗志。文武官员,必重实干,摒弃夸夸其淡之辈。”所议得
高宗认可。
右丞相汤思退,继秦桧衣钵,结党营私,力主和议,排斥主战官员,
致南宋军事节节失利。汪澈联合殿中侍御史陈俊卿上书弹劾,汤思退终被
罢官。镇江大将刘宝擅权,欺瞒朝廷,克扣军饷,欺压百姓,杀害无辜,
汪澈上书弹劾,论其十大罪状,断言:“此恶不除,朝廷危矣。”致刘宝
罢免一切官职,吏民称快。时有大臣论杨存中罪,谓其手握兵权,外结边臣,
内结太监,如有不测,将为奈何?汪澈知高宗有意保留杨之官职,即上疏
日:“朝中大事,不患在外,尤患在内,小患身前,万患身后,内不清外
必浊,后不戒前必乱,内外勾结,后患无穷。”高宗闻言而悟,遂罢杨存中。
汪澈忠直敢言由此知名朝野。
汪澈见金使于南宋朝廷扬威,力主厉兵秣马,待机北伐,恢复大宋大业,
并建议调兵电驻京襄一带,以防金兵南侵。高宗采纳,命兼湖北、京西宣谕
使。金主完颜亮死,金兵回撤,汪澈上书乞请调动淮阳军与荆襄军夹击金兵,
终于连连获胜,迫使金国新主罢兵请和,此乃南宋第一次占取上风,为此高
宗诏汪澈入朝为参知政事,与丞相同赞朝廷机务。
汪澈在朝,多次推荐陈俊卿、工十朋、陈之茂等人可任丞相之职,后陈
俊卿官至左仆射,王十朋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孝宗密访人才,陈俊卿接连推
荐118人,皆为孝宗重用,然其始终不曾偏私举荐,孝宗问:“卿何如此尽
忠?”汪澈曰:“臣起自寒运,报国唯无私。”
汪澈病故,享年83岁,朝廷赠为金紫光袜大夫,谥曰“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