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黄山市人口排在前4位的姓氏是“汪、吴、胡、程”,与全省姓氏排名完全不同,姓氏分布也有独特之处。 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王、张、李、刘、陈、杨、吴、徐、周、胡、朱、孙、赵、汪、黄、马、程、高、许、郭”为安徽省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人数达到537万人,是安徽省唯一超过五百万人口的第一大姓。
据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安徽省姓氏分布与区域文化研究》显示,与全国数据不太一样,我省排名前三的姓氏是“王张李”。其中第一大姓“王姓”,是安徽省唯一超过五百万人口的姓氏。另外,将安徽分成中、南、北来看,不同姓氏对区域影响不同,反映出“南文北武”等文化特点。 “王张李”成我省前三大姓 记者在《安徽省姓氏分布与区域文化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中看到,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是王、张、李三大姓氏。而全国排名前三的姓氏则是王、李、张。张姓在安徽人口中多过李姓。总体来看,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王张李刘陈杨吴徐周胡朱孙赵汪黄马程高许郭”为我省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人数达到537万人,是我省唯一超过五百万人口的姓氏。《研究》还显示,如果按照学界惯用的新安江流域、皖江暨巢湖流域、淮河流域三大文化区来解读安徽姓氏,不难发现安徽姓氏文化呈现“南文北武”特点。 姓氏文化呈现“南文北武”具体来看,安徽南端的新安江流域,形成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徽文化区,这一点也通过姓氏体现出来。以黄山为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黄山市人口排在前4位的姓氏是“汪吴胡程”,与全省姓氏排名完全不同,姓氏分布也有独特之处。对此,《研究》分析认为,历史上的徽州地区封闭但秀美的地理环境,迎合了大批躲避战乱的“外来者”。自西汉时,方、程、汪三姓开始迁入,陆续有中原士族、大姓来此安居。这些“外来者”不仅带来了中原文明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也带来了以孔孟儒学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并因血缘姓氏继承下来,给徽州地区带来贾而好儒的风尚。淮河流域则截然不同。虽然自古土地肥沃、地近中原,但也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繁、民风粗犷。文化及社会发展落后于新安江流域和皖江流域,形成了文事凋蔽、武功特盛的姓氏文化。“移民”造就合肥包容性作为皖江暨巢湖流域代表的安徽省会合肥,排名前三位的姓氏分别是王、张、李,其中王姓人口超过了40万。省统计局数据显示,皖江暨巢湖流域大部分地区大姓人口分布差异不大,如安庆、池州、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位列前二十位的大姓虽然地区间人口排序不完全一致,但姓氏总数基本一致。这反映出该区域历史上人口流动频繁,专属某一区域的大姓很少出现。就合肥大姓而言,“合肥居民”原本就是由全国各地移民源源不断流入组成的。如龚鼎孳、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周盛传、唐定奎、段祺瑞等家族,无一例外地注明他们的祖先自明朝,从江西鄱阳湖畔瓦家坝迁来。这种“移民”特性,使得合肥区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李方启 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 王天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