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389|回复: 11

目前所得汪氏均指称为 汪华 之后,难道都是 名人显达之后?

[复制链接]

18

主题

63

回帖

1526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526
QQ
发表于 2014-5-18 17: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能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始祖都指向了 始 44世汪华(生于隋朝,公元586年),最多也是其前几代。那么在汪华之前,天下汪姓难道只有寥寥几支,且最后都消失无载了吗?

元朝时期(公元1260-1367年),将汉人列为“三等、四等”,实行奴役统治,此后又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准联宗和修谱。明朝初期出迁时不准带谱,亦无谱可带,由于统治制度和战乱饥荒等原因,在整个元代和明代初期,都不具备联宗修谱的社会环境,宗谱史料多数被毁,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元末明初,潘阳湖一带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谱牒能保存完好者鲜,迁到新居地后,大多于8-10代才修谱,这时是清初,康雍乾盛世,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提倡民间修谱。于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大修谱蔚然成风。有谱者起手不难,无谱者另起炉灶。后来还要追本穷源。无谱怎么办?找上代所传的近房抄谱,近房也无谱,再找远房抄,实在找不到,便把别人的谱拿来对照,有与始迁祖名字相近者便挂靠之。这样一来,凡汪姓都成了汪华的后代,汪华以前的其他汪姓分支好象一夜之间都消失了?那么我们所有汪姓都出于汪华或其前后几代,是否有同宗的攀附假托之疑,是有待考证的。

其中一个解释是,名人显达有条件给自己修谱,其他分支由于经济和教育原因,很少给自己这支修谱,留下资料很少。那么其他分支的后人一旦有条件修谱时,无谱可接,就只好拿同宗名人显达所修的谱来续宗了,同时还可以让自己成为同宗名人显达之后,一举两得。

这与全国各姓都是“炎”、“黄”子孙是不一样的,“炎”、“黄”指的氏族部落名称,而不是某个个体人的名字,所以“炎”、“黄”子孙当是属于这两个部落所有人的后代,而不是单指这两个部落首领的后代。

由于汪氏得姓的渊源有好几种,排除他姓改汪姓、少数民族改汪姓的因素,真正从汪姓始祖繁衍下来的,应该不仅仅是汪华这一支。现在上海的一家机构可以通过DNA技术来验证某个人的世系似乎是一个可以期待的考证方法。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169

主题

3923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积分
74233
发表于 2014-5-18 20: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汪源166) 的帖子

        炎,黄二帝出在河南,改革开放以后每年世界各地华人都来祭祖,他们俩人就是当时的一国之君。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外国人也把中国人都称为炎黄子孙,即便台湾六十余年未回归,他们也同样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但不知本家因何对此产生怀疑?
        更主要的是,本家你姓汪,居然能坏疑起自己的姓氏,竞能对大唐越国公的后裔进行贬低,但不知你用心何在?現在,在全球范围内都在研究汪华文化,唯有你却提出如此空洞的的疑问,那就请你好好的研究一下汪姓的姓氏来源及其灿烂辉煌的历史!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11

主题

129

回帖

3825

积分

认证会员

汪姓有着共同的祖脉,祝福汪姓

积分
3825
QQ
发表于 2014-5-18 22: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的繁衍是很神奇的,据说欧洲现在的众生是4个女人的后代。这是人类学家研究的。
汪姓许多支是汪华的后人是有谱可查的,应该相信。至于其他汪姓人是否是汪华后人,应该是有的,而且众多。但不论怎样,同为汪姓,总是有血脉渊源的。我们现在来甄别这个,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发表于 2014-5-18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这个命题,实在太大!
    跳出汪氏家族,来讨论,应该是客观的。
    问题是,我们汪氏后裔,研究自己家的家族文化,尚需要时日。从整个炎黄子孙的繁衍角度来理论,楼主并非一无是处啊。
    姑妄言之之下,还是姑妄听之吧。没必要……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18

主题

63

回帖

1526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526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09: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固始汪德进) 的帖子

看了你是论坛版主,作为版主更应该认真细心,不知这位版主是否认真阅读了我的帖子内容,还是故意忽视帖子本身主旨。无论哪种,本人对 这位 固始汪德进 都不予苟同。

首先这是讨论帖,其次你怎么看出来了我否认汪氏了,第三对目前一些后裔家谱的质证是属于学术理论方面的探讨,哪儿就看出贬低了,那种因各种历史原因错接谱或者断代谱,是你孤陋寡闻,还是故意无视呢。

当然声明一点,我们就事论事,是为了让我们汪氏更能光耀中华,人类发展繁荣做贡献。但这不是靠靠空喊口号,是需要不断考证,力求真相来做为基础的。

如果都像你这样固定思维,存在的都是正确的,那国家搞什么夏商周断代工程,那你还搞什么历史渊源研究。你说这是1就是1,大家都无条件接受吧。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18

主题

63

回帖

1526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526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09: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楼(汪立伦) 的帖子

如您所说,甄别的意义确实不大,而且可能性也很小。我只是提出一家之言,内部讨论,我们都要有一种理性思维。就像信基督教的,不去追问上帝长什么样到底在哪儿一样。

但是作为血缘关系,这是一种真实存在,不是信仰或者思想意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探讨甚至究源也是必要和可能的。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18

主题

63

回帖

1526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526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0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3楼(汪寿杰) 的帖子

你误解了,我并没有跳出汪氏家族,相反我是想通过这种探讨和考证,来验证汪氏家族的繁荣发展的历史脉络。当然你不可能要求大家都在 汪华 这条线上来探讨。大家多一些理性声音、多一些客观考证,有何不可,为什么非要一棍子打死呢。

当然你可以姑妄听之,但我绝不是姑妄言之。我一直并力求以客观、理性、考证的心态在宗亲网上发言。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60

主题

1190

回帖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清贫乐道,敬宗爱祖。

积分
28851
发表于 2014-5-19 09: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楼主(汪源166) 的帖子

引用第1楼固始汪德进于2014-05-18 20:07发表的 回 楼主(汪源166) 的帖子 :
        炎,黄二帝出在河南,改革开放以后每年世界各地华人都来祭祖,他们俩人就是当时的一国之君。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外国人也把中国人都称为炎黄子孙,即便台湾六十余年未回归,他们也同样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但不知本家因何对此产生怀疑?
        更主要的是,本家你姓汪,居然能坏疑起自己的姓氏,竞能对大唐越国公的后裔进行贬低,但不知你用心何在?現在,在全球范围内都在研究汪华文化,唯有你却提出如此空洞的的疑问,那就请你好好的研究一下汪姓的姓氏来源及其灿烂辉煌的历史!
支持德进本家观点。
镇市东头旧井亭,穹碑高护碧梧阴;名芳里社先封邑,泽配乾坤自古今;越国图书传世久,登源泉水注窪深;年来浚彻寒云骨,飞出人间遍作霖。

169

主题

3923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积分
74233
发表于 2014-5-19 10: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汪源166) 的帖子

同为汪姓人,正象你所说;''我们就事论事,是为了让我们汪氏更能光耀中华''。
你若有空请到 ''网上汪氏'' 版块中,看看 大地飞鹰 本家今年2月6日转载钱文忠的''百家姓''中关于''汪姓来源的想法''一帖。
        对于相同的一件亊,每个人的理解未必相同,也属正常現象。但最终我们还是要尊重历史,要相信大多数的原始资料。对于你的帖子,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与我的理解和水平有关,我们可以慢慢探讨,相互学习。毕竟都姓汪,我们应该有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要维护汪氏家族的姓氏尊严,容不得他人的猜疑和说常道短。以上不当之处请海涵。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191

主题

3290

回帖

9万

积分

版主

崇尚自然 珍爱生命

积分
91974
发表于 2014-5-19 11: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观点是客观的,但dna的提议是一个馊主意。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我们汪氏宗人里会有很多很多非血亲遗传,比如:随母亲改嫁后改汪姓的,非血亲顶嗣改汪姓的,家奴改汪姓的,等等。如果以dna检测来考证,是不是会带来汪氏大家族的分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