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的”郢孜“何其多
淮南地名中叫“郢孜(子)“的非常多,如汪氏始迁祖国士公大清定鼎由大徽州迁来“刘家郢”定居,还有如“姚郢孜”“胡大郢孜”“杨郢孜”“李郢孜”......等等。
众所周知,淮南地名中的“郢”或“郢孜(子)“与该地作为蔡楚故地是分不开的。《史记·楚世家》:”(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其实考烈王十年曾迁都巨(距)阳,凡其迁都所至之处皆称郢。对淮南地名“郢”或“郢孜(子)”加以研究后,可以发现,在公元前223年楚被秦灭后,楚遗民仍保留了这一习惯。楚遗民的迁移路线主要在两个方向上:一是东线,即寿县、怀远一线,如潘集区有近100处含“郢”字的地名;另一条是南线,即寿县、长丰一线,如谢家集区有近30处含“郢”字的地名,这一线甚至远至肥西。为何如此呢?答案仍与自然环境有关。楚先民在随其整治中心东迁中,是择水而居的。寿县、怀远一线是淮河的流向,寿县、长丰一线是瓦埠湖走向。
我们还可以潘集区“郢”的分布情况作进一步说明。如果将潘集区从中部两分,北部六个乡镇中,“郢”共12个,南部5个乡镇中,“郢”共68个。总体是南部“郢”多,北部“郢”少。不难看出,这也是自然环境造成的。南部区域濒临淮河,土质、水源条件较好,是先民和移民定居的首选之地,故而少“郢”。
总之,楚先民在迁移中所选路线的标准是“山湖蔽泽之隈,水旱之所不害,土产草滋之实,荒年之所取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