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里杂记
李三
李三是地保,又是更夫。他住在土地祠。土地祠每坊都有一个。“坊”后来改称为保
了。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南赡部洲中华民国
某省某县某坊信士某某……”云云,疏文是写给阴间的公事。大概阴间还没有改过来。土地
是阴间的保长。其职权范围与阳间的保长相等,不能越界理事,故称“当坊土地”。李三所
管的,也只是这一坊之事。出了本坊,哪怕只差一步,不论出了什么事,死人失火,他都不
问。一个坊或一个保的疆界,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
土地祠是俗称,正名是“福德神祠”。这四个字刻在庙门的砖额上,蓝地金字。这是个
很小的庙。外面原有两根旗杆。西边的一根有一年教雷劈了(这雷也真怪,把旗杆劈得粉
碎,劈成了一片一片一尺来长的细木条,这还有个名目,叫做“雷楔”),只剩东边的一根
了。进门有一个门道,两边各有一间耳房。东边的,住着李三。西边的一间,租给了一个卖
糜饭饼子的。——糜饭饼子是米粥捣成糜,发酵后在一个平锅上烙成的,一面焦黄,一面是
白的,有一点酸酸的甜味。再往里,过一个两步就跨过的天井,便是神殿。迎面塑着土地老
爷的神像。神像不大,比一个常人还小一些。这土地老爷是单身,——不像乡下的土地庙里
给他配一个土地奶奶。是一个笑眯眯的老头,一嘴的白胡子。头戴员外巾,身穿蓝色道袍。
神像前是一个很狭的神案。神案上有一具铁制蜡烛架,横列一排烛钎,能插二十来根蜡烛。
一个瓦香炉。神案前是一个收香钱的木柜。木柜前留着几尺可供磕头的砖地。如此而已。
李三同时又是庙祝。庙祝也没有多少事。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
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灯对子是长方形的纸
灯,里面是木条钉成的框子,外糊白纸,上书大字,一边是“风调雨顺”,一边是“国泰民
安”。灯对子里有横隔,可以点蜡烛。从正月初一,一直点到灯节。这半个多月,土地祠门
前明晃晃的,很有点节日气氛。这半个月,进香的也多。每逢香期,到了晚上,李三就把收
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五一十地数一数。
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
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土
地老爷在上,若是某某偷了我的东西,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我
若做了此事,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李三就把
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收好,备用。
李三最高兴的事,是有人来还愿。坊里有人家出了事,例如老人病重,或是孩子出了天
花,就到土地祠来许愿。老人病好了,孩子天花出过了,就来还愿。仪式很隆重:给菩萨
“挂匾”——送一块横宽二三尺的红布匾,上写四字:“有求必应”。满炉的香,红蜡烛把
铁架都插满了(这种蜡烛很小,只二寸长,叫做“小牙”)。最重要的是:供一个猪头。因
此,谁家许了愿,李三就很关心,随时打听。这是很容易打听到的。老人病好,会出来扶杖
而行。孩子出了天花,在衣领的后面就会缝一条三指宽三寸长的红布,上写“天花已过”。
于是老三就满怀希望地等着。这猪头到了晚上,就进了李三的砂罐了。一个七斤半重的猪
头,够李三消受好几天。这几天,李三的脸上随时都是红喷喷的。
地保所管的事,主要的就是死人失火。一般人家死了人,他是不管的,他管的是无后的
孤寡和“路倒”。一个孤寡老人死在床上,或是哪里发现一具无名男尸,在本坊地界,李三
就有事了:拿了一个捐簿,到几家殷实店铺去化钱。然后买一口薄皮棺材装殓起来;省事一
点,就用芦席一卷,草绳一捆(这有个名堂,叫做“万字纹的棺材,三道紫金箍”),用一
把锄头背着,送到乱葬冈去埋掉。因此本地流传一句骂人的话:“叫李三把你背出去吧!”
李三很愿意本坊常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募化得来的钱怎样花销,是谁也不来查帐的。李三拿
埋葬费用的余数来喝酒,实在也在情在理,没有什么说不过去。这种事,谁愿承揽,就请来
试试!哼,你以为这几杯酒喝到肚里容易呀!不过,为了心安理得,无愧于神鬼,他在埋了
死人后,照例还为他烧一陌纸钱,瞌三个头。
李三瘦小干枯,精神不足,拖拖沓沓,迷迷瞪瞪,随时总像没有睡醒,——他夜晚打
更,白天办事,睡觉也是断断续续的,看见他时他也真是刚从床上爬起来一会,想不到有时
他竟能跑得那样快!那是本坊有了火警的时候。这地方把失火叫成“走水”,大概是讳言火
字,所以反说着了。一有人家走水,李三就拿起他的更锣,用一个锣棒使劲地敲着,没命地
飞跑,嘴里还大声地嚷叫:“××巷×家走水啦!××巷×家走水啦!”一坊失火,各坊的
水龙都要来救,所以李三这回就跑出坊界,绕遍全城。
李三希望人家失火么?哎,话怎么能这样说呢!换一个说法:他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
灭。火灭之后,如果这一家损失不大,他就跑去道喜:“恭喜恭喜,越烧越旺!”如果这家
烧得片瓦无存,他就向幸免殃及的四邻去道喜:“恭喜恭喜,土地菩萨保佑!”他还会说:
火势没有蔓延,也多亏水龙来得快。言下之意也很清楚:水龙来得快,是因为他没命的飞
跑。听话的人并不是傻子。他飞跑着敲锣报警,不会白跑,总是能拿到相当可观的酒钱的。
地保的另一项职务是管叫花子。这里的花子有两种,一种是专赶各庙的香期的。初一、
十五,各庙都有人进香。逢到菩萨生日(这些菩萨都有一个生日,不知是怎么查考出来
的),香火尤盛。这些花子就从庙门、甬道、一直到大殿,密密地跪了两排。有的装做瞎
子,有的用蜡烛油画成烂腿(画得很像),“老爷太太”不住地喊叫。进香的信女们就很自
觉地把铜钱丢在他们面前破瓢里,她们认为把钱给花子,是进香仪式的一部分,不如此便显
得不虔诚。因此,这些花子要到的钱是不少的。这些虔诚的香客大概不知道花子的黑话。花
子彼此相遇,不是问要了多少钱,而说是“唤了多少狗”!这种花子是有帮的,他们都住在
船上。每年还做花子会,很多花子船都集中在一起,也很热闹。这一种在帮的花子李三惹不
起,他们也不碍李三的事,井水不犯河水。李三能管的是串街的花子。串街要钱的,他也只
管那种只会伸着手赖着不走的软弱疲赖角色。李三提了一根竹棍,看见了,就举起竹棍大喝
一声:“去去去!”有三等串街的他不管。一等是唱道情的。这是斯文一脉,穿着破旧长
衫,念过两句书,又和吕洞宾、郑板桥有些瓜葛。店铺里等他唱了几句“老渔翁,一钓
竿”,就会往柜台上丢一个铜板。他们是很清高的,取钱都不用手,只是用两片简板一夹,
咚的一声丢在渔鼓筒里。另外两等,一是耍青龙(即耍蛇)的,一是吹筒子的。耍青龙的弄
两条菜花蛇盘在脖子上,蛇信子簌簌地直探。吹筒子的吹一个外面包了火赤练蛇皮的竹筒,
“布——呜!”声音很难听,样子也难看。他们之一要是往店堂一站,半天不走,这家店铺
就甭打算做生意了:女人、孩子都吓得远远地绕开走了。照规矩(不知是谁定的规矩),这
两等,李三是有权赶他们走的。然而他偏不赶,只是在一个背人处把他们拦住,向他们索要
例规。讨价还价,照例要争执半天。双方会谈的地方,最多的是官茅房——公共厕所。
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李三先看看小偷进出的路径。是撬
门,是挖洞,还是爬墙。按律(哪朝的律呢):如果案发,撬门罪最重,只下明火执仗一
等。挖洞次之。爬墙又次之。然后,叫本家写一份失单。事情就完了。如果是爬墙进去偷
的,他还不会忘了把小偷爬墙用的一根船篙带走。——小偷爬墙没有带梯子的,只是从河边
船上抽一根竹篙,上面绑十来个稻草疙瘩,戗在墙边,踩着草疙瘩就进去了。偷完了,照例
把这根竹篙靠在墙外。这根船篙不一会就会有失主到土地祠来赎。——“交二百钱,拿
走!”
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
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但是是怎样追回来的,是什么人偷的,这些事是不作兴问的。这
也是规矩。
李三打更。左手拿着竹梆,吊着锣,右手拿锣槌。笃,铛。定更。
笃,笃;铛——铛。二更。
笃,笃,笃;铛,铛——铛。三更。
三更以后,就不打了。
打更是为了防盗。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
更,时常也装腔作势吓唬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旮旯!……”其实
他什么也没看见。
一进腊月,李三在打更时添了一个新项目,喊“小心火烛”①: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火塘扑熄,——水缸上满!——“老头子老太太,
铜炉子撂远些——!②“屋上瓦响,莫疑猫狗,起来望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店铺上了板,人家关了门,外面很黑,西北风呜呜地叫着,李三一个人,腰里别着一个
白纸灯笼,大街小巷,拉长了声音,有板有眼,有腔有调的喊着,听起来有点凄惨。人们想
到:一年又要过去了。又想:李三也不容易,怪难为他。
没有死人,没有失火,没人还愿,没人家挨偷,李三这几天的日子委实过得有些清淡。
他拿着锣、梆,很无聊地敲着三更:“笃、笃、笃;铛,铛——铛!”
543故里杂记①
②“撂远些”是说不要挨床太近,以免炉中残火烧着被褥。清末邑人谈人格有《警火》
诗即咏此事,诗有小序,并录如下:警火
送灶后里胥沿街鸣锣于黄昏时,呼“小心火烛”。岁除即叩户乞赏。烛双辉,香一炷,
敬惟司命朝天去。云车风马未归来,连宵灯火谁持护。铜钲入耳警黄昏,侧耳有语还重申:
“缸注水,灶徙薪,”,沿街一一呼之频。唇干舌燥诚苦辛,不谋而告君何人?烹羊酌醴欢
除夕,司命归来醉一得。今宵无用更鸣钲,一笑敲门索酒值。
从谈的诗中我们知道两件事。一是这种习俗原来由来已久,敲锣喊叫的正是李三这样的
“里胥”。二是为什么在那样日子喊叫。原来是因为那时灶王爷上天去了,火烛没人管了。
这实在是很有意思。不过,真实的原因还是岁暮风高,容易失火,与灶王的上天去汇报工作
关系不大。358
一边敲,一边走,走到了河边。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
手,抽了出来,夹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他还不紧不慢地敲着:“笃,笃,笃;铛,铛——
铛!”
不想船篙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
李三原想把船篙带到土地祠,明天等这个弄船的拿钱来赎,能弄二百钱,也能喝四两。
不想这船家刚刚起来撒过尿,躺下还没有睡着。他听到有人抽篙子,爬出舱口一看:是李
三!“好,李三!你偷篙子!”
“莫喊!莫喊!”
李三不是很要脸面的人,但是一个地保偷东西,而且叫人当场抓住,总不大好看。
“你认打认罚?”
“认罚!认罚!罚多少?”
“罚二百钱!”
李三老是罚乡下人的钱。谁在街上挑粪,溅出了一点,“罚!二百钱!”谁在不该撒尿
的地方撒了尿,“罚!二百钱!”没有想到这回被别人罚了。李三挨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
次。榆树
侉奶奶住到这里一定已经好多年了,她种的八棵榆树已经很大了。
这地方把徐州以北说话带山东口音的人都叫做侉子。这县里有不少侉子。他们大都住在
运河堤下,拉纤,推独轮车运货(运得最多的是河工所用石头),碾石头粉(石头碾细,供
修大船的和麻丝桐油和在一起填塞船缝),烙锅盔(这种干厚棒硬的面饼也主要是卖给侉子
吃),卖牛杂碎汤(本地人也有专门跑到运河堤上去尝尝这种异味的)……侉奶奶想必本是
一个侉子的家属,她应当有过一个丈夫,一个侉老爹。她的丈夫哪里去了呢?死了,还是
“贩了桃子”——扔下她跑了?不知道。她丈夫姓什么?她姓什么?很少人知道。大家都叫
她侉奶奶。大人、小孩,穷苦人,有钱的,都这样叫。倒好像她就姓侉似的。
侉奶奶怎么会住到这样一个地方来呢(这附近住的都是本地人,没有另外一家侉子)?
她是哪年搬来的呢?你问附近的住户,他们都回答不出,只是说:“啊,她一直就在这里
住。”好像自从盘古开天地,这里就有一个侉奶奶。
侉奶奶住在一个巷子的外面。这巷口有一座门,大概就是所谓里门。出里门,有一条砖
铺的街,伸向越塘,转过螺蛳坝,奔臭河边,是所谓后街。后街边有人家。侉奶奶却又住在
后街以外。巷口外,后街边,有一条很宽的阴沟,正街的阴沟水都流到这里,水色深黑,发
出各种气味,蓝靛的气味、豆腐水的气味、做草纸的纸浆气味。不知道为什么,闻到这些气
味,叫人感到忧郁。经常有乡下人,用一个接了长柄的洋铁罐,把阴沟水一罐一罐刮起来,
倒在木桶里(这是很好的肥料),刮得沟底嘎啦嘎啦地响。跳过这条大阴沟,有一片空地。
侉奶奶就住在这片空地里。
侉奶奶的家是两间草房。独门独户,四边不靠人家,孤零零的。她家的后面,是一带围
墙。围墙里面,是一家香店的作坊,香店老板姓杨。香是像压餾饹似的挤出来的,挤的时候
还会发出,“蓬——”的一声。侉奶奶没有去看过师傅做香,不明白这声音是怎样弄出来
的。但是她从早到晚就一直听着这种很深沉的声音。隔几分钟一声:“蓬——蓬——蓬”。
围墙有个门,从门口往里看,便可看到一扇一扇像铁纱窗似的晒香的棕棚子,上面整整齐齐
平铺着两排黄色的线香。侉奶奶门前,一眼望去,有一个海潮庵。原来不知是住和尚还是住
尼姑的,多年来没有人住,废了。再往前,便是从越塘流下来的一条河。河上有一座小桥。
侉奶奶家的左右都是空地。左边长了很高的草。右边是侉奶奶种的八棵榆树。
侉奶奶靠给人家纳鞋底过日子。附近几条巷子的人家都来找她,拿了旧布(间或也有新
布),袼褙(本地叫做“骨子”)和一张纸剪的鞋底样。侉奶奶就按底样把旧布、袼褙剪
好,“做”一“做”(粗缝几针),然后就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纳。扎一锥子,纳一针,“哧
啦——哧啦”。有时把锥子插在头发里“光”一“光”(读去声)。侉奶奶手劲很大,纳的
针脚很紧,她纳的底子很结实,大家都愿找她纳。也不讲个价钱。给多,给少,她从不争。
多少人穿过她纳的鞋底啊!
侉奶奶一清早就坐在门口纳鞋底。她不点灯。灯碗是有一个的,房顶上也挂着一束灯
草。但是灯碗是干的,那束灯草都发黄了。她睡得早,天上一见星星,她就睡了。起得也
早。别人家的烟筒才冒出烧早饭的炊烟,侉奶奶已经纳好半只鞋底。除了下雨下雪,她很少
在屋里(她那屋里很黑),整天都坐在门外扎锥子,抽麻线。有时眼酸了,手困了,就停下
来四面看看。
正街上有一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驴。每天上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牵驴到侉奶
奶的榆树下打滚。驴乏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滚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驴打
着响鼻,浑身都轻松了。侉奶奶原来直替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了,侉奶奶也替它觉得轻
松。
街上的,巷子里的孩子常上侉奶奶门前的空地上来玩。他们在草窝里捉蚂蚱,捉油葫
芦。捉到了,就拿给侉奶奶看。“侉奶奶,你看!大不大?”侉奶奶必很认真地看一看,
说:“大。真大!”孩子玩一回,又转到别处去玩了,或沿河走下去,或过桥到对岸远远的
一个道士观去看放生的乌龟。孩子的妈妈有时来找孩子(或家里来了亲戚,或做得了一件新
衣要他回家试试),就问侉奶奶:“看见我家毛毛了么?”侉奶奶就说:“看见咧,往东
咧。”或“看见咧,过河咧。”……侉奶奶吃得真是苦。她一年到头喝粥。三顿都是粥。平
常是她到米店买了最糙最糙的米来煮。逢到粥厂放粥(这粥厂是官办的,门口还挂一块牌:
××县粥厂),她就提了一个“木量子”(小水桶)去打粥。这一天,她就自己不开火仓
了,喝这粥。粥厂里打来的粥比侉奶奶自己煮的要白得多。侉奶奶也吃菜。她的“菜”是她
自己腌的红胡萝卜。啊呀,那叫咸,比盐还咸,咸得发苦!——不信你去尝一口看!
只有她的侄儿来的那一天,才变一变花样。
侉奶奶有一个亲人,是她的侄儿。过继给她了,也可说是她的儿子。名字只有一个字,
叫个“牛”。牛在运河堤上卖力气,也拉纤,也推车,也碾石头。他隔个十天半月来看看他
的过继的娘。他的家口多,不能给娘带什么,只带了三斤重的一块锅盔。娘看见牛来了,就
上街,到卖熏烧的王二的摊子上切二百钱猪头肉,用半张荷叶托着。另外,还忘不了买几根
大葱,半碗酱。娘俩就结结实实地吃了一顿山东饱饭。
侉奶奶的八棵榆树一年一年地长大了。香店的杨老板几次托甲长丁裁缝来探过侉奶奶的
口风,问她卖不卖。榆皮,是做香的原料。——这种事由买主亲自出面,总不合适。老街旧
邻的。总得有个居间的人出来说话。这样要价、还价,才有余地。丁裁缝来一趟,侉奶奶总
是说:“树还小咧,叫它再长长。”
人们私下议论:侉奶奶不卖榆树,她是指着它当棺材本哪。
榆树一年一年地长。侉奶奶一年一年地活着,一年一年地纳鞋底。
侉奶奶的生活实在是平淡之至。除了看驴打滚,看孩子捉蚂蚱、捉油葫芦,还有些什么
值得一提的事呢?——这些捉蚂蚱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大。侉奶奶纳他们穿的鞋底,尺码一年
比一年放出来了。
值得一提的有:
有一年,杨家香店的作坊接连着了三次火,查不出起火原因。人说这是“狐火”,是狐
狸用尾巴蹭出来的。于是在香店作坊的墙外盖了一个三尺高的“狐仙庙”,常常有人来烧
香。着火的时候,满天通红,乌鸦乱飞乱叫,火光照着侉奶奶的八棵榆树也是通红的,像是
火树一样。
有一天,不知怎么发现了海潮庵里藏着一窝土匪。地方保安队来捉他们。里面往外打
枪,外面往里打枪,乒乒乓乓。最后是有人献计用火攻,——在庵外墙根堆了稻草,放火
烧!土匪吃不住劲,只好把枪丢出,举着手出来就擒了。海潮庵就在侉奶奶家前面不远,两
边开仗的情形,她看得清清楚楚。她很奇怪,离得这么近,她怎么就不知道庵里藏着土匪
呢?
这些,使侉奶奶留下深刻印象,然而与她的生活无关。使她的生活发生一点变化的是:
——有一个乡下人赶了一头牛进城,牛老了,他要把它卖给屠宰场去。这牛走到越塘边,说
什么也不肯走了,跪着,眼睛里叭哒叭哒直往下掉泪。围了好些人看。有人报给甲长丁裁
缝。这是发生在本甲之内的事,丁甲长要是不管,将为人神不喜。他出面求告了几家吃斋念
佛的老太太,凑了牛价,把这头老牛买了下来,作为老太太们的放生牛。这牛谁来养呢?大
家都觉得交侉奶奶养合适。丁甲长对侉奶奶说,这是一甲人信得过她,侉奶奶就答应下了。
这养老牛还有一笔基金(牛总要吃点干草呀),就交给侉奶奶放印子。从此侉奶奶就多了几
件事:早起把牛放出来,尽它到草地上去吃青草。青草没有了,就喂它吃干草。一早一晚,
牵到河边去饮。傍晚拿了收印子钱的摺子,沿街串乡去收印子。晚上,牛就和她睡在一个屋
里。牛卧着,安安静静地倒嚼,侉奶奶可觉得比往常累得多。她觉得骨头疼,半夜了,还没
有睡着。
不到半年,这头牛老死了。侉奶奶把放印子的摺子交还丁甲长,还是整天坐在门外纳鞋
底。
牛一死,侉奶奶也像老了好多。她时常病病歪歪的,连粥都不想吃,在她的黑洞洞的草
屋里躺着。有时出来坐坐,扶着门框往外走。
一天夜里下大雨。瓢泼大雨不停地下了一夜。很多人家都进了水。丁裁缝怕侉奶奶家也
进了水了,她屋外的榆树都浸在水里了。他赤着脚走过去,推开侉奶奶的门一看:侉奶奶死
了。
丁裁缝派人把她的侄子牛叫了来。
得给侉奶奶办后事呀。侉奶奶没有留下什么钱,牛也拿不出钱,只有卖榆树。
丁甲长找到杨老板。杨老板倒很仁义,说是先不忙谈榆树的事,这都好说,由他先垫出
一笔钱来,给侉奶奶买一身老衣,一副杉木棺材,把侉奶奶埋了。
侉奶奶安葬以后,榆树生意也就谈妥了。杨老板雇了人来,咯嗤咯嗤,把八棵榆树都放
倒了。新锯倒的榆树,发出很浓的香味。
杨老板把八棵榆树的树皮剥了,把树干卖给了木器店。据人了解,他卖的八棵树干的钱
就比他垫出和付给牛的钱还要多。他等于白得了八张榆树皮,又捞了一笔钱。
鱼
臭水河和越塘原是连着的。不知从哪年起,螺蛳坝以下淤塞了,就隔断了。风和人一年
一年把干土烂草往河槽里填,河槽变成很浅了,不过旧日的河槽依然可以看得出来。两旁的
柳树还能标出原来河的宽度。这还是一条河,一条没有水的干河。
干河的南岸种了菜。北岸有几户人家。这几家都是做嫁妆的,主要是做嫁妆之中的各种
盆桶,脚盆、马桶、木量子。这些盆桶是街上嫁妆店的订货,他们并不卖门市。这几家只是
本钱不大,材料不多的作坊。这几家的大人、孩子,都是做盆桶的工人。他们整天在门外柳
树下锯、刨。他们使用的刨子很特别。木匠使刨子是往前推,桶匠使刨子是往后拉。因为盆
桶是圆的,这么使才方便,这种刨子叫做刮刨。盆桶成型后,要用砂纸打一遍,然后上漆。
上漆之前,先要用猪血打一道底子。刷了猪血,得晾干。因此老远地就看见干河南岸,绿柳
荫中排列着好些通红的盆盆桶桶,看起来很热闹,画出了这几家作坊的一种忙碌的兴旺气
象。
桶匠有本钱,有手艺,在越塘一带,比起那些完全靠力气,吃饭的挑夫、轿夫要富足一
些。和杀猪的庞家就不能相比了。
从侉奶奶家旁边向南伸出的后街到往螺蛳坝方向,拐了一个直角。庞家就在这拐角处,
门朝南,正对越塘。他家的地势很高,从街面到屋基,要上七八层台阶。房屋在这一片算是
最高大的。房屋盖起的时间不久,砖瓦木料都还很新。檩粗板厚,瓦密砖齐。两边各有两间
卧房,正中是一个很宽敞的穿堂。坐在穿堂里,可以清清楚楚看到越塘边和淤塞的旧河交接
处的一条从南到北的土路,看到越塘的水,和越塘对岸的一切,眼界很开阔。这前面的新房
子是住人的。养猪的猪圈,烧水、杀猪的场屋都在后面。
庞家兄弟三个,各有分工。老大经营擘划,总管一切。老二专管各处收买生猪。他们家
不买现成的肥猪,都是买半大猪回来自养。老二带一个伙计,一趟能赶二三十头猪回来。因
为杀的猪多,他经常要外出。杀猪是老三的事,——当然要有两个下手伙计。每天五更头,
东方才现一点鱼肚白,这一带人家就听到猪尖声嚎叫,知道庞家杀猪了。猪杀得了,放了
血,在杀猪盆里用开水烫透,吹气,刮毛。杀猪盆是一种特制的长圆形的木盆,盆帮很高。
二百来斤的猪躺在里面,富富有余。杀几头猪,没有一定,按时令不同。少则两头,多则三
头四头,到年下人家腌肉时就杀得更多了。因此庞家有四个极大的木盆,几个伙计同时动手
洗刮。
这地方不兴叫屠户。也不叫杀猪的,大概嫌这种叫法不好听,大都叫“开肉案子的”。
“开”肉案子,是掌柜老板一流,显得身份高了。庞家肉案子生意很好,因为一条东大街上
只有这一家肉案子。早起人进人出,剁刀响,铜钱响,票子响。不到晌午,几片猪就卖得差
不多了。这里人一天吃的肉都是上午一次买齐,很少下午来割肉的。庞家肉案到午饭后,只
留一两块后臀硬肋等待某些家临时来了客人的主顾,留一个人照顾着。一天的生意已经做
完,店堂闲下来了。
店堂闲下来了。别的肉案子,闲着就闲着吧。庞家的人可真会想法子。他们在肉案子的
对面,设了一道栏柜,卖茶叶。茶叶和猪肉是两码事,怎么能卖到一起去呢?——可是,又
为什么一定不能卖到一起去呢?东大街没有一家茶叶店,要买茶叶就得走一趟北市口。有了
这样一个卖茶叶的地方,省走好多路。卖茶叶,有一个人盯着就行了。有时叫一个小伙计来
支应。有时老大或老三来看一会。有时,庞家的三妯娌之一,也来店堂里坐着,包包茶叶,
收收钱。这半间店堂的茶叶店生意很好。
庞家三兄弟一个是一个。老大稳重,老二干练,老三是个文武全才。他们长得比别人高
出一头。老三尤其肥白高大。他下午没事,常在越塘高空场上练石担子、石锁。他还会写
字,写刘石庵体的行书。这里店铺都兴装着花~*子。~*子留出一方空白,叫做“~*子心”,
可以贴字画。别家都是请人写画的。庞家肉案子是庞老三自己写的字。他大概很崇拜赵子
龙。别人家~*心里写的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
代之过客”之类,他写的都是《三国演义》里赞赵子龙的诗。
庞家这三个妯娌,一个赛似一个的漂亮,一个赛似一个的能干。她们都非常勤快。天不
亮就起来,烧水,煮猪食,喂猪。白天就坐在穿堂里做针线。都是光梳头,净洗脸,穿得整
整齐齐,头上戴着金簪子,手上戴着麻花银镯。人们走到庞家门前,就觉得眼前一亮。
到粥厂放粥,她们就一人拎一个木量子去打粥。
这不免会引起人们议论:“戴着金簪子去打粥!——侉奶奶打粥,你庞家也打粥?!”
大家都知道,她们打了粥来是不吃的,——喂猪!因此,越塘、螺蛳坝一带人对庞家虽很羡
慕并不亲近。都觉得庞家的人太精了。庞家的人缘不算好。别人也知道,庞家人从心里看不
起别人,尤其是这三个女的。越塘边发生了从未见过的奇事。
这一年雨水特别大,臭水河的水平了岸,水都漫到后街街面上来了。地方上的居民铺户
共同商议,决定挖开螺蛳坝,在淤塞的旧河槽挖一道沟,把臭水河的水引到越塘河里去。这
道沟只两尺宽。臭水河的水位比越塘高得多。水在沟里流得像一枝箭。
流着,流着,一个在岸边做桶的孩子忽然惊叫起来:“鱼!”
一条长有尺半的大鲤鱼“叭”的一声蹦到岸上来了。接着,一条,一条,又一条,鲤
鱼!鲤鱼!鲤鱼!
不知从哪里来的那么多的鲤鱼。它们戗着急水往上窜,不断地蹦到岸上。桶店家的男
人、女人、大人、小孩,都奔到沟边来捉鱼。有人搬了脚盆放在沟边,等鲤里往里跳。大家
约定,每家的盆,放在自己家门口,鱼跳进谁家的盆算谁的。
他们正在商议,庞家的几个人搬了四个大杀猪盆,在水沟流入越塘入口处挨排放好了。
人们小声嘟囔:“真是眼尖手快啊!”但也没有办法。不是说谁家的盆放在谁家门口么?庞
家的盆是放在庞家的门口(当然他家门口到河槽还有一个距离),庞家杀猪盆又大,放的地
方又好,鱼直往里跳。人们不满意。但是好在家家的盆里都不断跳进鱼来,人们不断地欢
呼,狂叫,简直好像做着一个欢喜而又荒唐的梦,高兴压过了不平。
这两天,桶匠家家家吃鱼,喝酒。这一辈子没有这样痛快地吃过鱼。一面开怀地嚼着鱼
肉,一面还觉得天地间竟有这等怪事:鱼往盆里跳,实在不可思议。
两天后,臭水河的积水流泄得差不多了,螺蛳坝重新堵上,沟里没有水了,也没有鱼
了,岸上到处是鱼鳞。
庞家桶里的鱼最多。但是庞家这两天没有吃鱼。他家吃的是鱼籽、鱼脏。鱼呢?这妯娌
三个都把来用盐揉了,肚皮里撑一根芦柴棍,一条一条挂在门口的檐下晾着,挂了一溜。
把鱼已经通通吃光了的桶匠走到庞家门前,一个对一个说:“真是鱼也有眼睛,谁家兴
旺,它就往谁家盆里跳啊!”
正在穿堂里做针线的妯娌三个都听见了。三嫂子抬头看了二嫂子一眼,二嫂子看了大嫂
子一眼,大嫂子又向两个弟媳妇都看了一眼。她们低下头来继续做针线。她们的嘴角都挂着
一种说不清的表情。是对自己的得意?是对别人的鄙夷?一九八一年六月十八日承德避暑山
庄徙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
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
《庄子·逍遥游》
很多歌消失了。
许多歌的词、曲的作者没有人知道。
有些歌只有极少数的人唱,别人都不知道。比如一些学校的校歌。
县立第五小学历年毕业了不少学生。他们多数已经是过六十的人了。他们之中不少人还
记得母校的校歌,有人能够一字不差地唱出来。
西挹神山爽气,
东来邻寺疏钟,
看吾校巍巍峻宇,
连云栉比列其中。
半城半郭尘嚣远,
无女无男教育同。
桃红李白,
芬芳馥郁,
一堂济济坐春风。
愿少年,
乘风破浪,
他日毋忘化雨功!
每逢“纪念周”,每天上课前的“朝会”,放学前的“晚会”,开头照例是唱“党
歌”,最后是唱校歌。一个担任司仪的高年级同学高声喊道:“唱——校——歌!”全校学
生,三百来个孩子,就用玻璃一样脆亮的童音,拼足了力气,高唱起来。好像屋上的瓦片、
树上的树叶都在唱。他们接连唱了六年,直到毕业离校,真是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了。说不定
临死的时候还会想起这支歌。
歌词的意思是没有人解释过的。低年级的学生几乎完全不懂它说的是什么。他们只是使
劲地唱,并且倾注了全部感情。到了四五年级,就逐渐明白了,因为唱的次数太多,天天就
生活在这首歌里,慢慢地自己就琢磨出来了。最先懂得的是第二句。学校的东边紧挨一个
寺,叫做承天寺。承天寺有一口钟。钟撞起来嗡嗡地响。“神山爽气”是这个县的“八景”
之一。神山在哪里,“爽气”是什么样的“气”,小学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很美,而
且有一种神秘感。下面的歌词也朦朦胧胧地理解了:是说学校有很多房屋,在城外,是个男
女合校,有很多同学。总的说来是说这个学校很好。十来岁的孩子很为自己的学校骄傲,觉
得它很了不起,并且相信别的学校一定没有这样一首歌。到了六年级,他们才真正理解了这
首歌。毕业典礼上(这是他们第一次“毕业”),几位老师们讲过了话,司仪高声喊道:
“唱——校——歌!”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大家聚在一起唱这支歌了。他们唱得异常庄重,异
常激动。玻璃一样的童声高唱起来:
西挹神山爽气,
东来邻寺疏钟……
唱到“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大家的心里都是酸酸的。眼泪在乌黑的
眼睛里发光。这是这首歌的立意所在,点睛之笔,其余的,不过是敷陈其事。从语气看,像
是少年对自己的勖勉,同时又像是学校老师对教了六年的学生的嘱咐。一种遗憾、悲哀而酸
苦的嘱咐。他们知道,毕业出去的学生,日后多半是会把他们忘记的。
毕业生中有一些是乘风破浪,做了一番事业的;有的离校后就成为泯然众人,为衣食奔
走了一生;有的,死掉了。这不是一支了不起的歌,但很贴切。朴朴实实,平平常常,和学
校很相称。一个在寺庙的废基上改建成的普通的六年制小学,又能写出多少诗情画意呢?人
们有时想起,只是为了从干枯的记忆里找回一点淡淡的童年,在歌声中想起那些校园里的蔷
薇花,冬青树,擦了无数次的教室的玻璃,上课下课的钟声,和球场上像烟火一样升到空中
的一阵一阵的明亮的欢笑……
校歌的作者是高先生,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
行。家世业儒。祖父、父亲都没有考取功名,靠当塾师、教蒙学,以维生计。三代都住在东
街租来的一所百年老屋之中,临街有两扇白木的板门,真是所谓寒门。先生少孤。尝受业于
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
这谈甓渔是个诗人,也是个怪人。他功名不高,只中过举人,名气却很大。中举之后,
累考不进,无意仕途,就在江南江北,沭阳溧阳等地就馆。他教出来的学生,有不少中了进
士,谈先生于是身价百倍,高门大族,争相延致。晚年惮于舟车,就用学生谢师的银子,回
乡盖了一处很大的房子,闭户著书。书是著了,门却是大开着的。他家门楼特别高大。为什
么盖得这样高大?据说是盖窄了怕碰了他的那些做了大官的学生的纱帽翅儿。其实,哪会
呢?清朝的官戴的都是顶子,缨帽花翎,没有帽翅。地方上人这样的口传,无非是说谈老先
生的阔学生很多。这座大门里每年进出的知县、知府,确实不在少数。门楼宽大,是为了供
轿夫休息用的。往年,两边放了极其宽长的条凳,柏木的凳面都被人的屁股磨得光光滑滑的
了。谈家门楼巍然突出,老远的就能看见,成了指明方位的一个标志,一个地名。一说“谈
家门楼”东边,“谈家门楼”斜对过,人们就立刻明白了。谈甓渔的故事很多。他念了很多
书,学问很大,可是不识数,不会数钱。他家里什么都有,可是他愿意到处闲逛,到茶馆里
喝茶,到酒馆里喝酒,烟馆里抽烟。每天出门,家里都要把他需用的烟钱、茶钱、酒钱分别
装在布口袋里,给他挂在拐杖上,成了名副其实的“杖头钱”。他常常傍花随柳,信步所
之,喝得半醉,找不到自己的家。他爱吃螃蟹,可是自己不会剥,得由家里人把蟹肉剥好,
又装回蟹壳里,原样摆成一个完整的螃蟹。两个螃蟹能吃三四个小时,热了凉,凉了又热。
他一边吃蟹,一边喝酒,一边看书。他没有架子,没大没小,无分贵贱,三教九流,贩夫走
卒,都谈得来,是个很通达的人,然而,品望很高。就是点过翰林的李三麻子远远从轿帘里
看见谈老先生曳杖而来,也要赶紧下桥,避立道侧。他教学生,教时文八股,也教古文诗
赋,经史百家。他说:“我不愿谈甓渔教出来的学生,如郑板桥所说,对案至不能就一
札!”他大概很会教书,经他教过的学生,不通的很少。
谈老先生知道高家很穷,他教高先生书,不受修金。每回高先生的母亲封了节敬送去,
谈老先生必亲自上门退回,说:“老嫂子,我与高鹏的父亲是贫贱之交,总角之交,你千万
不要这样!我一定格外用心地教他,不负故人。高鹏的天资,虽只是中上,但很知发奋。他
深知先人为他取的名、字的用意。他的诗文都很有可观,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
溟。高了,不敢说。青一衿,我看,如拾芥耳。我好歹要让他中一名秀才。”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人投河跳井,有人跑到明伦堂①去
痛哭。就在高先生所住的东街的最东头,有一姓徐的呆子。这人不知应考了多少次,到头来
还是一个白丁。平常就有点迂迂磨磨,颠颠倒倒。说起话满嘴之乎者也。他老婆骂他:“晚
饭米都没得一颗,还你妈的之乎——者也!”徐呆子全然不顾,朗吟道:“之乎者也矣焉
哉,七字安排好秀才!”自从停了科举,他又添了一宗新花样。每逢初一、十五,或不是正
日,而受了老婆的气,邻居的奚落,他就双手捧了一个木盘,盘中置一香炉,点了几根香,
到大街上去背诵他的八股窗稿。穿着油腻的长衫,靸着破鞋,一边走,一边念。随着文气的
起承转合,步履忽快忽慢;词句的抑扬顿挫,声音时高时低。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
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仿佛大街上没有一个人,天地间只有他
的字字珠玑的好文章。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
声冤苦。街上人给他这种举动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哭圣人”。
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
哭的是他自己。
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
头二年,他还能靠笔耕生活。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
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所得润笔,尚可餙E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
±裰掳В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他也曾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
(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
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谈甓渔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医生。他中
举之后,还偶尔为人看眼疾。他劝高鹏也看看眼科医书,给他讲过平热泻肝之道。万一功名
不就,也有一技之长,能够糊口。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有患赤红火眼的,多半到药店
里买一副鹅瓴眼药(装在一根鹅毛瓴管里的红色的眼药),清水化开,用灯草点进眼内,就
好了。眼科,不像“男妇内外大小方脉”那样有“走时”的时候。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
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升半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
正在囊空咄咄,百无聊赖,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
大几岁,也曾跟谈甓渔读过书,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
“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回乡视察了
几个小学之后,拍开了高家的白木板门。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
书。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不收学费,每月还可有伙食津贴,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
花子”,但这在高北溟是一条可行的路,虽然现在还来入学读书,岁数实在太大些了。好在
同学中年纪差近的也还有,而且“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
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
高先生有了职业,有了虽不丰厚但却可靠的收入,可以免于冻饿,不致像徐呆子似的死
在街上了。
按规定,简师毕业,只能教初、中年级,因为高先生是谈甓渔的高足,中过秀才,声名
藉藉,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大狗跳一跳,小狗叫一叫”,实在说不过去,因此,破
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国文。即使是这样,当然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高先生并不
意满志得。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是这样。高
先生落落寡合,不苟言笑,不爱闲谈,不喜交际。他按时到校,到教务处和大家略点一点
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就上教室。下了课就走。有时当中一节没有课,就坐在教务处看书。
小学教师的品类也很杂。有正派的教师;也有头上涂着司丹康、脸上搽着雪花膏的纨绔子
弟;戴着瓜皮秋帽、留着小胡子,琵琶襟坎肩的纽子挂着青天白日徽章,一说话不停地挤鼓
眼的幕僚式的人物。他们时常凑在一起谈牌经,评“花榜”①,交换庸俗无聊的社会新闻,
说猥亵下流的荤笑话。高先生总是正襟危坐,不作一声。同事之间为了“联络感情”,时常
轮流做东,约好了在星期天早上“吃早茶”。这地方“吃早茶”不是喝茶,主要是吃各种点
心——蟹肉包子、火腿烧麦、冬笋蒸饺、脂油千层糕。还可叫一个三鲜煮干丝,小酌两杯。
这种聚会,高先生概不参加。小学校的人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挺复杂。教员当中也有
派别,为了一点小小私利,排挤倾轧,勾心斗角,飞短流长,造谣中伤。这些派别之间的明
暗斗争,又与地方上的党政权势息息相关,且和省中当局遥相呼应。千丝万缕,变幻无常。
高先生对这种派别之争,从不介入。有人曾试图对他笼络(高先生素负文名,受人景仰,拉
过来是个“实力”),被高先生冷冷地拒绝了。他教学生,也是因材施教,无所阿私,只看
品学,不问家庭。每一班都有一两个他特别心爱的学生。高先生看来是个冷面寡情的人,其
实不是这样,只是他对得意的学生的喜爱不形于色,不像有些婆婆妈妈的教员,时常摸着学
生的头,拉着他的手,满脸含笑,问长问短。他只是把他的热情倾注在教学之中。他讲书,
眼睛首先看着这一两个学生,看他们领会了没有。改作文,改得特别仔细。听这一两个学生
回讲课文,批改他们的作文课卷,是他的一大乐事。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他觉得不负此生,
做了一点有意义的事。对于平常的学生,他亦以平常的精力对待之。对于资质顽劣,不守校
规的学生,他常常痛加训斥,不管他的爸爸是什么局长还是什么党部委员。有些话说得比较
厉害,甚至侵及他们的家长。因为这些,校中同事不喜欢他,又有点怕他。他们为他和自己
的不同处而忿忿不平,说他是自命清高,沽名钓誉,不近人情,有的干脆说:“这是绝户脾
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