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8-30 17: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2.鉴赏
我国古代散文中,忠臣,义士传记很多,传世名篇也不少.后来的人,写得不好就容易落入俗套和公式化.然而,《江天一传》却自有特色,不同凡响处令人瞩目.
明末清初,公卿大夫,文人学者坚决抗清的甚多.江天一不过是一个生员(秀才),又没有什麼文名诗望,汪琬与他非亲非故,仅仅听翁汉津所说,就为之作传.参加过修撰《明史》的汪琬,自然知道不少大人物的事迹,但独对对江天一这个不大有名的人满怀兴趣.显然,作者是被江天一的事迹所激动的,并且认为他是一个难得可风可传的典范;同时,汪琬也想借他寓寄自已内心深处那一部分不可明言的思想感情.
汪琬对传主有准确的把握.江天一活了四十几岁,一生可写的事迹很多,倘若巨细无遗地罗列出来,就会「通体平均而根本残缺」,形象反而模糊了.因此,就要从传主一生丰富复杂的事迹中,准确把握能表现心灵品性的最突出的事迹,并且将所写的各种事迹统一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江天一之所以可风可传,主要在於他一生最后二,三年.这几年正是时局动荡,江南大乱,明被清亡的时期.疾风知劲草,时穷节乃见.作家把握了江天一协助金声组织老百姓,打败哗变后沿途又烧又抢的「狼兵」,保卫了徽州人民的安全,又为此事奋不顾身地替被权奸马士英诬陷的金声辩护.不过,这些崇祯十六年(西元一六四三年)的事,还是「次亮点」.两年后,即顺治二年,又率众抗清救亡,终因大势已去,城破被执,与金声同时慷慨献身.对於一个人,生死往往是最严峻的考验.那个最后终於杀了江天一的洪承畴,就是因为受不住这考验而降清的.这是江天一人生历程最后也是最有光彩之所在,或者说是他心灵品格的「最亮点」.作家用约四成的篇幅来写「最亮点」,用约三成的篇富「写次亮点」,其余几十年的事迹及必要说明,只用了不到三成的笔墨议论,而且议论中又有为其壮烈牺牲而发.短篇传记就是应当样抓住根本之处,大写特写.
准确的把握,不但要抓住一生中最可传之事,而且要选取最生动最有特徵的细节和人物语言,也就是要从整体著眼,集中笔力写关键之处,以具体的举止言谈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心灵品格.本篇在这方面有许多出色之处.当清兵南下,江南大乱,许多州县望风归附之时,江天一带兵据守丛山关.清兵攻之不下,转而攻新岭,守新岭的黄澍投降,於是徽州城陷落.江天一看到徽州抗清事业已经失败,急忙将老母托付於弟,然后挺身而出,昂然就捕.有了解他的人要释放他,他说:「我不死祸且族矣.」他是以牺牲自己来保存亲属的.而金声劝天一争取活下来以事奉老母,他理解这一好意,但谢绝了.「笑谢」一个「笑」字,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决心,坦然和胸有成竹.「哪有同人家共事而独自逃避死难呢 」这样的反问比正面陈词更有力地表现出他的尚义.「请您千万不要为我的老母顾虑.」既含蓄地暗示了自己对赡养老母已作了安排,同时也是为了宽慰金声.在敌军营门裏他不可明说做了什麼安排,匆匆一见之间他不可能多说无关紧要的话.简短的对答,说明了在被捕后突然见面时彼此最关切的事.而江天一的回答,不但表明他的义与孝,表明了对金声的深切了解,也表明了他的从容和机智.含笑回答的短短两句话,表面上并不慷慨激烈,却蕴藏著丰富的内涵.
固然,金声是他的知己,但他愿与金声同死,并不只是遵循「士知己者死」的古训,而主要是出於抗清救国的忠诚.这在他被押解到江宁(今南京)后,对总督洪承畴所说的话中反映出来.洪承畴想不予追究,问罪,他却说:「我为你打算,你还是杀我;要是不杀,我必定再起兵抗清.」使洪承畴不能不杀,不敢不杀.这是智激的话,倘真被释放,再起兵成功的可能也几近於零.所以,这些智激洪承畴的话,说明他铁了心要以死殉国而不愿苟活偷生.据记载,他还曾朗诵明思宗谕祭洪承畴文,来羞辱这个降清投敌的显贵,只是此事太犯忌讳,汪琬不便也不敢写罢了.到了通济门外刑场,他又三呼「高皇帝」,向南——明朝抗清残余再拜,从容就义.以致使在场的老百姓都为之叹息流泪.「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借用文天祥这两句诗来说明江天一的牺牲,是很恰当的.於是,作家生动地写出了传主的大节,晚节,写出了他「立品」的最后完成和最高境界,将江天一之牺牲写得气贯长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