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108|回复: 57

汪承兴政委、汪如红先生应邀参加“千年徽州: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并作学

[复制链接]

10

主题

36

回帖

1263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263
发表于 2012-8-2 16: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承兴政委、汪如红先生应邀参加“千年徽州:  
                 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并作学术报告



    2012年7月27日至29日,安徽省社科院、安徽省社科联、安徽大学、黄山市人民政府、中国明史学会、安徽省历史学会等单位,在黄山高尔夫酒店联合召开“千年徽州: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总参某部原政委、中华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会长、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汪承兴,中航集团公司608所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汪如红应邀参加会议,他俩向大会提交的论文是:《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体研究》,汪承兴政委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和赞扬。
出席这次徽学研讨会的专家、学者60多人,叶显恩、范金民、王振忠、赵华富、方利山、鲍义来、卞利、胡中生、刘伯山、张研、阿风等著名徽学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论文。这次研讨会是历年来层次最高,学术水平最高,专家、学者最多的一次研讨会。研讨会论文集将正式出版专著。
  

                         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体研究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摘要】徽州是中国千年来产生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汪氏宗族是徽州千年来人才辈出的望族之一。通过对徽州汪氏宗族千年来人才群体总体状况的查考与分类研究,浅析徽州汪氏宗族千年来人才群体生长的特点、规律及对今后人才发展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徽州宗族;汪氏;人才;群体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宗族研究方兴未艾,在中华氏族史上占有重要一页的徽州宗族更是备受学术界瞩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极其丰硕,成为徽学中十分亮丽的重要组成部分。汪氏宗族是最早由中原迁往徽州的世家大族之一,也是千年来人才辈出的名门望族之一,特别是被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的唐•越国公汪华在徽州历史上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使得对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体研究更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意义。笔者在编著《大唐越国公汪华颂歌》和《唐越国公汪华研究及其家族发展史》中,搜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徽州汪氏宗族的史料。现就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体总体状况的查考和分类,作以下粗浅研究。

        一、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体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和意义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体。关于徽州汪氏宗族的起源[1],据有关史书及家族谱牒记载,是出自春秋时期鲁成公黑肱支子姬汪之后。三十一世祖汪文和于汉建安二年以龙骧将军出任会稽令 ,迁居江南,卒后葬在新都郡邵石山(在今浙江淳安县境内),为汪氏江南始祖。传至三十六世汪道献,为黟县令,乃迁居歙州,成为汪氏徽州始祖,其曾孙汪勋明即为越国公汪华、开国公汪铁佛二人之祖父。而据《汪氏通宗世谱》记载,全国各地汪氏均以汪华或汪铁佛为祖,至宋代时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汪华后,这就是说唐宋以来的徽州汪氏大抵皆为汪道献家族后裔。其后子孙蕃衍迁徙,遍布皖、鄂、赣、浙、苏、豫、闽、湘、鲁、粤、川、陕、冀等地。汪氏宗族在宋代时“宦路相遇、多讲宗盟” [2],明代时相与通宗、修祠辑谱,他们多以徽州汪氏后裔自许,有“天下汪姓出徽州”之说。因而本文研究的范围,为徽州汪道献家族全部后裔以及部分与汪道献家族有直接关系的汪氏人物。因此,所涉及到的汪氏历代名人,其地域有可能超出徽州范围,甚至扩大到全国有关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及海外。
        因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体研究涉及到的汪氏人物数量多、范围广而文章篇幅有限,故而本次研究采取笼统叙述概况、略加典型介绍的方法,以便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体的总体状况。希望通过此文,对中国氏族史和徽学研究有所补益,并且为当今社会人才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二、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体的总体状况
        1.唐代以前
        据现有史料记载,唐代以前汪氏宗族人物有姓名可考的共有10人,而与徽州汪氏宗族有直接关系的分别是:春秋时期鲁国汪踦,东汉时期龙骧将军汪文和,南朝宋护军司马汪叔举,陈稷州别驾汪纲,隋大将汪宝权,隋初义军首领汪文进等。而从元•汪松寿《汪氏渊源录》来看,东汉汪文和以前的徽州汪氏宗族中史料可稽者惟有汪踦一人,汪文和以后的皆有所葬丘墓为证,比如汪文和,卒后葬在新都郡邵石山(在今浙江淳安县境内),历代子孙祭扫,唐代越国公汪华、宋代丞相汪伯彦、明代兵部侍郎汪道昆等都曾专程拜谒,因而汪文和以后的家谱中关于汪氏宗族人物名字的记载还是比较可信的。其所载事迹虽难查考,但也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能够说明唐代以前徽州汪氏宗族较多从事的是武职或郡县官职,如汪轸为弭冦将军,汪澈为湘东郡太守,汪万春为庐江郡丞,汪授为陈留太守,汪统为宁远将军,汪勋明为会稽令,汪僧莹为海宁令,汪僧湛为鄱阳令等等。这一时期的汪氏人才多以世袭或军功起家,比如汪旭在晋朝先任普通军职,因为破刘曜有功得以晋升护军司马,后又拜丹阳太守,封淮安侯,可以说是期间的一个典型。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得徽州汪氏宗族一跃而崛起为新安世家大族和名门望族,也使得隋初汪文进能够有资本与江南大族沈玄懀、高智慧等在反隋起义中的势力相与匹敌。
        2.唐、五代
        在隋末唐初群雄并起的时代,汪华等人起兵占据了歙州、宣州、杭州等江南六州,建吴称王,保障了一方安定,使黎民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唐武德四年汪华归唐称臣,诏封方牧、上柱国、越国公、食邑三千户,任歙州刺史、总管六州诸军事。由于汪华在徽州的特殊地位和巨大影响,徽州汪氏宗族人口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增长,如汪华就生有9子并28孙,其堂弟8人中单汪铁佛一人也生有8子,仅汪华、汪铁佛兄弟、子侄及孙辈就达百人之多。这一时期的人才发展也因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做了调整,由唐代以前的“尚武”即以世袭或军功起家,逐步转为以“尚文”即以科举、武功入仕并重,如翰林知制诰汪美、礼部郎中汪琦、河东掌书记汪凝绩祖孙三代都是由中进士而入仕的;歙人汪文秀也因中进士任绩溪令。至唐宪宗以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断,徽州汪氏宗族大多都避乱迁居险地而不仕,但汪行璿这一支则仍坚持“尚武”精神,成为徽州著名的军功世家,到汪道安、汪武兄弟子侄等人时,更是长期镇守婺源,为婺源汪氏在北宋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五代这一时期内,徽州汪氏宗族涌现出的优秀杰出人物有:越国公汪华,开国公汪铁佛,会州刺史汪达,扬州别驾汪处修,同州节度使汪处俌,御史大夫汪鼎,翰林知制诰汪美,歙县令汪凤思,泾县令汪伦,河东掌书记汪凝绩,绩溪令汪文秀,左卫大将军汪行节,河中节度副使汪滢,国子监祭酒汪师全,驻婺源兵马使汪道安,检校司空汪武,歙州团练使汪濆,诗人汪遵、汪极、汪少微、汪台符等等。
        3.北宋
        正如两宋间文学家汪藻所说:“当唐末五季,干戈纷扰之时,衣冠散处诸邑之大川长谷间,率皆即深而潜,依险而居。迨宋兴百年,无不安土乐生,于是豪杰始相与出耕而各长雄其地,以力田课僮仆,以诗书训子弟,以孝谨保坟墓,以信义服乡闾,室庐相望为闻家,子孙取高科,登显仕者,无世无之。”[3]入宋后,社会的稳定促进了人才的发展,徽州汪氏宗族也由唐末的隐居无闻又逐渐在各方面崭露出头角来,有以高科而入仕者,有以乡绅而受旌表者,婺源汪氏便是其中的翘楚。这一时期汪氏优秀杰出人物有:集贤殿学士汪韶,黎州知州汪随,池州通判汪齐,大理寺评事汪文兴,广东转运副使汪辅之,太平军推官汪榖,慈溪令汪汲,御史汪杞,东流令汪奕、汪覃、汪洵侯;聚族闻名一方的乡绅有汪廷美、汪文谅、汪文政、汪湜等等。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司成汪澥,其家族在宋真宗时被朝廷赐为“义门”;其本人受业于王安石,元丰八年考中进士,历官国子司业、祭酒、中书舍人、大司成,后出知婺州, 徙应天府,提举崇福宫,生平事迹由官方正史立传记载,在徽州汪氏宗族中享有较高的地位。  
        4.南宋  
        靖康之变后,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转移到了江南,徽州因其地理位置靠近都城,故而这一时期地域内的人口和人才数量都得到了迅速增长,其中汪姓人口约近47万人,排在全国第32位。在朝廷南迁后的一段时期内,徽州汪氏宗族优秀杰出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并且从此成为宋朝著姓。其中最具代表性且对后世颇有影响的人物有:右仆射赠少师汪伯彦,兵部侍郎拜翰林学士汪藻,参知政事、枢密使汪澈,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汪勃,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汪应辰等等。终南宋一朝,徽州汪氏宗族及其分迁赣东北、浙北的后裔或隐、或仕、或商、或潜心理学、或兴办教育,其中知名人士达80人之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江东提刑汪舜举,舒州知州汪希旦,司农少卿汪叔詹,两浙转运副使汪思温,洪州通判汪若海,韶州知州汪杞,观察使汪介然,左司谏汪涓,江西转运使汪恺,江西安抚使汪大猷,诗人汪革,吏部尚书汪逵,司农少卿汪文振,鄂州知州汪义端,权户部侍郎汪纲,方壶居士汪莘,康范先生汪晫,硕儒汪楚材,大理寺卿汪自强,兵部尚书汪立信,诗人汪元量等等。  
        5.元  
        入元以后由于外族统治,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徽州汪氏宗族总体上在科举仕途方面放缓了步伐,不少有真才实学者隐居不仕,在政坛上颇有声名的仅有昭文馆大学士汪斌,邵武路总管汪从善,礼部尚书汪泽民,翰林院编修汪文璟,翰林院待制汪汝懋等人。但是,在学术研究领域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来,如经学研究名家、环谷先生汪克宽、查山先生汪时中兄弟,理学研究者汪荣夫、汪相兄弟,易学名家汪有训,硕儒汪炎昶,博学工诗的南山先生汪珍,杜门著书的汪灏、汪瀚兄弟,宋末元初两中进士而不入朝做官、隐居山林著书立说的汪宗臣,以及航海家汪大渊,散曲名家汪元亨等人。徽州本地的汪氏宗族在政坛上名人虽然不多,但是远居巩昌的越国公汪华第三子汪达的后裔却在这一时期人才辈出,第六十六世汪世显崛起于金、夏在西北的拉锯战中,凭借其实力,归顺元朝后被授为巩昌二十四处便宜总帅府都总帅,其子孙在巩昌世袭统治近400年,成为陇右罕见的军功世家,终元一朝封王者3人,分别是陇右王汪世显、陇右王汪德臣、南安王汪惟正;封国公者10人,分别是陇右公汪忠臣、梁国公汪良臣、陇西公汪翰臣、陇西公汪清臣、陇西公汪惟易、南安国公汪惟贤、陇西公汪惟和、平阳公汪惟庆、梁国公汪惟勤、安国公汪隆昌等;官至三品以上者有110多人,出任翰林学士者20余人。  
        6.明  
        徽州汪氏宗族在元代隐居不仕,潜心学术研究,却为入明以后的科举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内徽州汪氏宗族人才发展又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或以科举入仕,或以儒术经商,或潜心医学研究,或喜好文艺创作,官至丞相、尚书者10余人,见诸史料的著名汪氏人物有120余人,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右丞相、忠勤伯汪广洋,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东胜侯汪兴祖,苏州知府汪浒,右佥都御史汪霖,副都御史汪浩,礼部尚书、理学家汪俊,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汪鋐,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汪镗,大理少卿汪宗器,吏部右侍郎汪伟,右佥都御史汪文盛,临安知府汪金,佥都御史汪玉,浙江布政使汪柏,兵部侍郎、文学家汪道昆,广东左布政使汪起凤,医学家汪机,书画家汪之瑞,篆刻家汪徽、汪关,著名海商汪直,礼部侍郎汪煇,内阁中书汪文言等人。婺源汪氏中的汪庭桂、汪叡支系后裔在这一时期人才辈出,为官七品以上者有60余人,如左春坊左司直汪叡,枢密院判汪同,左布政使汪进,广西左布政使汪奎,河南右布政使汪舜民,户部右侍郎汪玄锡,兵部右侍郎汪道亨等等。由他们所构筑的徽州汪氏宗族官宦群体在整个朝廷中颇具影响力,以致日后迁居它地的汪氏后裔在搞不清自己族源时皆认为是婺源汪氏。这一时期的徽州汪氏渐以皖南为中心辐射状地向邻省迁居,使得徽州汪氏后裔人口再一次增长,数量约有62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67%,为明朝第28位姓氏。  
        7.清  
        清朝时期徽州汪氏宗族人才发展呈现出科举从政、儒术经商、创作文艺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经商时不废经史,兼善诗书绘画;待经济雄厚以后则培养子弟科举入仕,从政后又为经商提供条件;创作文艺时又兼以儒术经商,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徽州汪氏一甲进士数量远远超过了汪氏在唐、宋、元、明时期的总和。著名汪氏人物有120余人,其中著名的有:医学家汪昂,翰林编修、文学家汪琬,画家汪士慎,文学家汪懋麟,名儒、理学家汪绂,藏书家汪启淑,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太子太师汪由敦,工部尚书、湖广总督汪志伊,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宣宗皇帝侍读汪廷珍,广西巡抚汪日章,吏部侍郎汪鸣銮,经学大家、《四库全书》校勘官、杭州文澜阁总管汪中,数学家汪莱,女诗人汪端,地理学家汪士铎,史学家、音韵学家汪曰桢,刻书家汪立名,画家汪乔年、汪灏,篆刻家汪际会,书画家汪鸣珂,制墨名家汪近圣、汪维高、汪节庵,太平天国名将汪海洋,京剧名家汪桂芬,政论家汪康年等等。  
        8.民国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这一时期徽州汪氏宗族人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批优秀杰出的人才来,如民国教育总长、代国务总理汪大燮,驻日公使汪荣宝,中医名家汪逢春,农学家、作物育种学家、中国生物统计学创始人汪厥明,生理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汪敬熙,中共著名地下党员汪锦元,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雅臣等等,其中的一些科学艺术家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在各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一时期活跃在国民政府党政军界的徽州汪氏后裔有数百人,比较知名的就有百余人。同时,在人民革命斗争、保卫祖国战斗中壮烈牺牲的知名革命烈士也达数百人之多,如抗日英雄汪雅臣,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汪铭,著名学者汪国镇,满门英烈汪永熙,红三十军八十八师师长汪烈山等等。但是,在民国时期徽州汪氏宗族后裔中也出了一位民族败类,即先后担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南京伪“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大汉奸汪精卫。他的倒行逆施不仅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严重灾难,而且也给徽州汪氏宗族带来了巨大伤害。据说,当时汪氏宗族专门召开族长会议开除了他的族籍,其兄汪兆镛为此与他断绝了关系,至今仍为汪氏宗族所不齿。  
        9.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为汪氏宗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徽州汪氏宗族后裔人口数量也随之迅速增长,目前国内外汪氏人口约近500万,主要集中于安徽省,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江苏、湖南、浙江、江西、山东、福建、广东、四川、河北等地,形成了以安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分布特征。徽州汪氏宗族人才也再一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党政军界、科教界、工商界、农林渔业界、文艺界知名人士千余人,如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原上海市市长、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汪家鏐,原交通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少将汪少川,原七机部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少将汪洋,原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少将汪家道,原海南省委书记汪啸风,原建设部长汪光焘,原水利部长汪恕诚,现国务院副秘书长汪永清,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将汪致远,原空军副司令员、中将汪超群,原国防大学军队指挥教研室主任、少将汪江淮,现湖北省军区司令员、少将汪金玉,现福建省军区司令员、少将汪庆广,原四川省军区副政委、少将汪学鑫,现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少将汪振凯,现武警西藏总队司令员、少将汪象华等等;中科院院士汪猷、汪德昭、汪菊潜,原厦门大学校长汪德耀,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汪劲松,香港太平协和集团董事局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汪世忠,全国首届优秀企业家汪海,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汪文忠,著名文学名家汪曾祺,全国十佳制片人汪文华等等。
  
        三、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体的分类研究
        1.唐至清末进士、状元
        科举取士制度建立于隋朝,确定于唐代,改良于两宋,完备于明清。唐代的科举实际上是考试与荐举相结合,荐举人所起的作用很大,加上每科取士数量又少,因而对于普通读书人来说考中进士就特别困难。唐代开科270次,取进士6600余人,据现有资料记载,徽州汪氏宗族这一时期所中进士仅有6人,分别是:汪美、汪文秀、汪琦、汪凝绩、汪遵、汪极等人。宋代崇文抑武,进一步改良了唐朝的科举制度,确立了一套完整的体制,开科118次,取进士36804人,另外又录取大量文科诸科登科和特奏名进士等等。徽州汪氏宗族积极适应时代转型,以科举而入仕途,北宋时中进士79人,南宋时中进士207人,占宋代进士总数0.78%;其中文学家汪藻家族“一脉六世皆中进士”,成为朝廷一时传颂的佳话。元代不甚重视科举选才,仅开科16次,取进士1105人,徽州汪氏宗族考中进士的仅有15人,分别是汪泽民、汪焕文、汪文瓒、汪文璟、汪敬中、汪彦能、汪德崇、汪汝懋等人。明清时期科举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改良发展,制度非常完善,规模更大,参加科举的人数大增。明代开科88次,取进士24618人,清代开科112次,取进士26391人,而徽州汪氏宗族中明代中进士者180人,占明代进士总数的0.731%;清代中进士者246人,占清代进士总数的0.932%。
        科举考试中能考取进士自然颇受世人羡慕,而高中状元则又是世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唐宋元明时期徽州汪氏宗族中考中状元的仅有1人,为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的状元汪应辰,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为官刚毅,正直敢言,是南宋著名的大臣、诗人、散文家和书法家。朱熹评价他“惟公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道高德备,而不自以为德;位高势重,而不自以为荣。”[5]清代开科112次,由于顺治九年壬辰科和顺治十二年乙未科为满、汉分榜,每科有2名状元,故状元共有114人,徽州汪氏宗族内中状元者有4人,占清代状元总数的3.51%,分别为: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状元汪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状元汪应铨,乾隆四十五年庚子恩科(1780)状元汪如洋,道光十三年癸巳科(1833)状元汪鸣相。此外,若加上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11)武状元汪道诚,太平天国十年庚申科(1860)天试状元汪顺祥2人,清一代徽州汪氏宗族中共有状元6人。
  
        2.唐至清末卿相、翰林  
        自唐至清,徽州汪氏宗族在科举入仕方面涌现出大批优秀杰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官至宰执、丞相及六部尚书者就有30余人,分别是右仆射、赐开府仪同三司、赠少师汪伯彦,参知政事、枢密使汪澈,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汪勃,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状元汪应辰,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汪逵,权吏部尚书兼权吏部侍郎汪大猷,兵部尚书兼荆湖安抚制置使汪立信,银青光禄大夫、大司徒汪寿昌,右丞相、忠勤伯汪广洋,礼部尚书汪俊,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汪鋐,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汪镗,南京吏部尚书汪宗伊,南京户部尚书汪应蛟,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刑部尚书、军机大臣汪由敦,工部尚书、湖广总督汪志伊,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汪廷珍,民国代国务总理汪大夑等等。
        翰林本为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朝以后始设,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自唐至清其地位权利变更甚大。在清代以前,徽州汪氏宗族中选入翰林者颇难查考,且为数不多,比较知名的有:唐翰林知制诰汪美,唐翰林学士汪亮,宋翰林学士汪藻, 元翰林编修汪文璟,明翰林大学士汪镗等人,其中明代汪俊、汪伟、汪佃兄弟三人同授翰林而广受传扬。清代徽州汪氏宗族后裔入翰林者78人,占清代翰林总数的1.33%,由翰林而擢显宦者10余人,如户部右侍郎汪霦,福建布政使汪楫,户部左侍郎汪晋徵,礼部右侍郎汪灏,江西巡抚汪漋,军机大臣汪由敦,工部左侍郎汪廷玙,工部、礼部尚书汪守和,广东布政使汪如渊,吏部右侍郎汪鸣銮等等。

        3.唐至清末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书画家  
        自唐至清,徽州汪氏宗族后裔人才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在科学领域、文艺领域造就了一大批声名卓著的地理学家、医学家、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书画家等等。著名地理学家有元代的汪大渊和清代的汪士铎,汪大渊曾两次出海航行,游历南洋诸岛及印度洋沿岸各地,行程最远达东非海岸,游历之广远是前此留有姓名的我国航海家中无可匹比的,他写成的《岛夷志略》一书被译为德、法、英等国文字,成为研究元代海外贸易、中外关系及这一时期亚、非地区历史的宝贵资料,被评为影响中国一百本书之一。[4]著名的医学家有明代的汪机和清代的汪昂,汪机是明代四大医学家之一,为新安医学的奠基人;汪昂医学著述丰富,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屈指可数的重要人物,他的有关医学专著至今仍是中医大学的必读教材。著名的数学家则有清代的汪莱,他在方程论、球面三角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同时在天文、经学、训诂学、音韵学和乐律学等方面都有很深很高的造诣,被誉为清代中叶最富创造精神的科学家。文学名家有汪藻、汪元亨、汪元量、汪克宽、汪道昆、汪廷讷、汪懋麟、汪琬、汪家禧、汪曰桢、汪师韩、汪灏、汪端等68人;徽剧、京剧、越剧等名家有汪桂芬等10多人;书画名家有汪应辰、汪砢玉、汪启淑、汪由敦、汪士鋐、汪士慎、汪承霈、汪之瑞、汪如渊、汪鸣鸾、汪兆镛、汪采白等46人。据现代学者统计,汪姓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 03%,排在第18位。[6]  
        4.民国时期政要、将军  
        民国时期主要分为两大阶段,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徽州汪氏宗族活跃在前期的政要主要有:国民政府教育总长、代理国务总理汪大燮,参政院参政汪瑞闿,财政部次长汪士元等人;少将以上将官13人,分别是陆军中将汪学谦、汪庆辰、汪树璧,陆军少将汪可权、汪铁松、汪莹等。国民政府时期的政要有: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主席、汉奸汪精卫,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汪丰,粮食部储备司司长、主任秘书汪元,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苏州市委员会主任委员汪东,外交部秘书长汪希,国民政府工商部秘书长汪汉滔,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汪守珍,外交部东亚司司长汪孝熙,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汪希文,审计部部长汪康培,司法行政部常务次长汪楫宝等等。有少将以上将官64人,分别是国防部视察第七组组长、中将汪平,豫鄂皖边区自卫军司令、中将汪宪,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中将汪世鎏,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炮兵监、中将汪镐基,国防部第二厅办公室主任、少将汪启超,国民党第四十七军军长、少将汪匣锋等等。  
        5.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院士、政要、将军  
        建国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徽州汪氏宗族后裔中杰出人才有:两院院士20余人,分别是:汪猷、汪胡桢、汪德昭、汪菊潜、汪德熙、汪家鼎、汪堃仁、汪闻韶、汪尔康、汪品先、汪耕、汪集旸、汪承灏、汪忠镐、汪槱生、汪成为、汪菊渊、汪顺亭、汪燮卿、汪旭光、汪懋华、汪应洛等。副部级以上党政要员36人,分别是;汪东兴、汪洋(广东省委书记)、汪菊潜、汪金祥、汪海粟、汪道涵、汪少川、汪家道、汪冰石、汪洋(少将)、汪家鏐、汪涉云、汪恕诚、汪光焘、汪啸风、汪纪戎、汪毅夫、汪民、汪永清、汪鸿雁、汪洋(原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等。少将以上将官33人,分别是:汪易、汪洋、汪乃贵、汪少川、汪东兴、汪克明、汪洪清、汪家道、汪祖美、汪运祖、汪潮海、汪家钺、汪致远、汪超群、汪江淮、汪金玉、汪学鑫、汪庆广、汪振凯、汪象华等。200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三峡库区,陪同考察的十二位国家部委领导中就有四位徽州汪氏宗族后裔,他们分别是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国务院常务副秘书长汪洋、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等。此外,在中共党政军界、科技教育界和文化艺术界,还有地、市、厅、司、局、师、旅级党政军要员200余人。

        四、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体生长的特点、规律和主要启示  
        通过对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体总体状况的查考和分类研究,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体生长的特点、规律和主要启示是:(一)、徽州汪氏宗族为周公后裔,出自邹鲁之邦,具有培养人才的意识、历史渊源和优良传统,历朝历代特别是唐以来,都把培养人才作为举族的头等大事。(二)、徽州汪氏宗族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培养人才上具有超前意识,自从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汪氏宗族一改由“尚武”的世袭和军功起家进而逐步转向以科举入仕,人才也由单一的武将向文官和科学、文学、艺术家转变。(三)、徽州汪氏宗族在人才培养上具有较为完整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举族出资培养人才,创建地域性书院培养人才,设立家族塾学培养人才,宗族内入仕做官或学有成就者传帮带人才,以及奖掖优秀人才等等。(四)、徽州汪氏宗族具有健全的家规、良好的家风和优良的传统,无论是仕宦、艺文、经商还是耕隐,无论是迁徙他乡还是留居故土,都始终坚守先祖遗训,崇儒重学,勤耕苦读,爱国为民,诗礼传家,并追求人性品格的自我完善。(五)、通过对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体研究,给我们的主要启示:一是优秀人才的产生,不仅是一个宗族的荣耀和兴旺发达的标志,而且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个政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和政权延续的根本保证。二是优秀人才是一个千古话题,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以后,与朝代的更迭、政权的轮替、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社会、人类的文明进步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阶级和任何政党,都是把它作为第一要务和头等大事。三是优秀人才的发现培养、选拔使用既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世袭制、荐举制、科举制、选拔制和选举制等,都是各个历史时代的产物,各有利弊,不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四是在优秀人才标准的界定上,虽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级的烙印,但是仍然会有一些根本性的特质、属性和共同要求,比如德、能、绩等等。五是作为优秀人才,要努力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忠于职守,爱国奉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另有出自汪芒氏之后一说,实为荒诞谬论,笔者在《唐越国公汪华研究及其家族发展史》一书中对此做了详尽考释。
[2]宋•楼钥《攻愧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卷八八;
[3]宋•汪藻《浮溪集》卷十九《为德兴汪氏种德堂作记》;
[4]杜石然主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5]宋•朱熹《晦庵集》卷八十七;
[6]袁义达、张诚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汪承兴,字逸群,总参谋部某部原政委,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现任中华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会长,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在《解放军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日报》、《文艺报》、《文澜》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政治理论、军事文化、徽学和书法艺术等论文50多篇,出版历史、徽学和书法专著四本。
作者:汪如红,1984年5月生,江西上饶人。硕士学历,中共党员,现就职于中航工业集团总公司第608研究所,兼任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著有徽学专著两本。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汪承兴同张脉贤教授合影

汪承兴同张脉贤教授合影



P1060454.JPG


P1060455.JPG


汪承兴同汪如红合影

汪承兴同汪如红合影



汪承兴同徽学泰斗叶显恩教授合影

汪承兴同徽学泰斗叶显恩教授合影



汪如红同徽学泰斗叶显恩教授合影

汪如红同徽学泰斗叶显恩教授合影



汪承兴同黄山社科联主席汪炜合影

汪承兴同黄山社科联主席汪炜合影



汪如红同黄山社科联主席汪炜合影

汪如红同黄山社科联主席汪炜合影



汪承兴同张脉贤、方利山教授合影

汪承兴同张脉贤、方利山教授合影



汪如红同张脉贤、方利山教授合影

汪如红同张脉贤、方利山教授合影



汪承兴同中国社科院徽学研究中心阿风研究员合影

汪承兴同中国社科院徽学研究中心阿风研究员合影



汪承兴同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胡中生副主任、安徽省社科院陈瑞博士合影

汪承兴同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胡中生副主任、安徽省社科院陈瑞博士合影



P1060634.JPG


P1060635.JPG

151

主题

3512

回帖

10万

积分

天使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

积分
106455
发表于 2012-8-2 19: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千年徽州: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

5

主题

58

回帖

1877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877
QQ
发表于 2012-8-2 21: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千年徽州: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我族人才济济,可喜可贺!

25

主题

397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汪有冬

积分
13378
QQ
发表于 2012-8-2 23: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太湖县汪焰明于2012-08-02 21:18发表的 :
热烈祝贺“千年徽州: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我族人才济济,可喜可贺!

6

主题

48

回帖

305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050
QQ
发表于 2012-8-2 23: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千年徽州:"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  胜利召开

18

主题

225

回帖

7766

积分

版主

积分
7766
QQ
发表于 2012-8-3 07: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宗族在徽州历史上具有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力,是徽学中十分亮丽的重要组成部分!
       汪承兴政委、汪如红先生辛苦了!
       向宣传、弘扬汪氏文化的英雄们致敬!!!

364

主题

4334

回帖

14万

积分

天使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积分
144710
QQ
发表于 2012-8-3 08: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w汪涛于2012-08-03 07:54发表的 :
       汪氏宗族在徽州历史上具有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力,是徽学中十分亮丽的重要组成部分!
       汪承兴政委、汪如红先生辛苦了!
       向宣传、弘扬汪氏文化的英雄们致敬!!!

116

主题

4033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76092
QQ
发表于 2012-8-3 11: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千年徽州: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
汪承兴政委、汪如红先生辛苦了!
       向宣传、弘扬汪氏文化的英雄们致敬!!!

38

主题

1193

回帖

3万

积分

版主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积分
36632
发表于 2012-8-3 17: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w汪涛于2012-08-03 07:54发表的 :
       汪氏宗族在徽州历史上具有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力,是徽学中十分亮丽的重要组成部分!
       汪承兴政委、汪如红先生辛苦了!
       向宣传、弘扬汪氏文化的英雄们致敬!!!
维权电话;13706254196传真:0512-63528618

364

主题

4334

回帖

14万

积分

天使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积分
144710
QQ
发表于 2012-8-3 17: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wanglan0730) 的帖子

     还应补充汪锋:中共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第五任党委书记(78.01-81.10)
     1958年,汪锋同志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   

     1961年1月,中央任命汪锋同志为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
     1978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乌鲁木齐军区第一政委、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87年4月,汪锋同志被增补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汪锋同志是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