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6-4 16: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37、张旭
张旭,盛唐时期人,生卒不详,字伯高,吴郡人。他少年时即好书法,出仕后初为常熟县尉,后官至金吾长史,故人称“张长史”。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交情甚密,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
张旭的书法始于张芝、二王一路。他的楷书端正严谨,规矩至极,黄庭坚誉之为“唐人正(楷)书无能出其右者”。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张旭把当时流行的“今草”书体,发展成为笔画放纵、字形繁多变化的“狂草”体,做到笔未落而意在先,书虽尽而心相连,成为中国狂草书体的奠基人。
《草书古诗四首》是张旭狂草代表作之一,极为珍贵。其内容前两首是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诗南朝诗人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是草书中的巅峰之作。张旭狂草书法的出现,打破了中国汉字的基本构成,虽然大部分难以辨认,但正是这种连鬼神都不可端倪的“雄逸天纵”的书法,成了人们为之倾倒的艺术,并把中国书法推到了纯艺术的高峰。
38、怀素
怀素,唐朝书法家,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怀素七岁时到零陵县城河西的“书堂寺”为僧,后到东门外的“绿天庵”为僧。怀素自幼对书发怀有浓厚兴趣,经禅之余,勤学书法。因为无钱买纸练字,他就在寺旁空地种下许多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故名其庵为“绿天庵”。经长期勤学精研,秃笔成堆,埋于山下,名曰“笔冢”。旁有小池,常洗砚水而变黑,名曰“墨池”。
前人评其书法,继承张旭笔法,而有新发展,所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俱备。
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怀素传世书迹有《自叙帖》、《苦笋贴》、《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诸帖。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对其书法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