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857|回复: 0

江南女儿汪逸芳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积分
187469
QQ
发表于 2006-8-9 15: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南女儿汪逸芳
发布日期: 2006-2-6,2:49


         在认识汪逸芳老师之前,我已经做了她多年的读者——当然,那个时候,并不曾想到有一天我会成为汪老师的座上客,和她随意而畅快地聊着关于写作关于女人的话题。
         是的,随意而畅快,这应该就是读汪老师散文的感觉!
         《与自己同行》,汪逸芳老师最新的散文集,厚厚的,近一百篇文章,于我,当然是有新朋也有旧雨,但无论重温还是新读,无不随意而畅快,并且可以清晰地把握住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正如著名女作家王旭烽所言,“她属于浙江新时期文学阶段较早一批的散文创作者,她的散文大多散落在各报纸刊物上,所以我很早就开始阅读她的文字。有一段时间,我几乎可以说是隔三岔五地在报刊上与她见面,后来有一段时间不见,突然感到文风不同了,且是上升式的变革……以往她的散文夹在一群女作家中,题材接近,风格也相近,人生感悟围绕着女性感情的柱子,绕啊绕的,文章似乎可以无穷尽地做下去,那毛线却总是一根,再清新可人,多了也不稀奇。但突然在她的一些文章中发现了另一面,那是智慧含量很大的一种文字。理性的阐释,即使在语言层面上,也会和情感的抒发表现出鲜明的不同,所以题材、视野和角度的改变,给汪逸芳散文面貌带来了很大的异趣。我真的很难在《儒鼠》、《黄灯》中看到当年那个悲春愁秋的汪逸芳了。文章精练,文字精辟,三言两语切中要害,戛然而止了还没忘记给读者留一点思考的余地,就那么结束了。”
         诚哉斯言!文字里的汪逸芳老师,显然“很女人”——她写童年,写老桥,写母校,濡染纸上的,是亲情的脉动,是乡愁的理念。我很喜欢她的《美人靠》,因为水乡小镇的美人靠敷衍的是“说不完的新闻,道不尽的旧事”,那应该是连接着许多江南人的记忆的。而《山外青山楼外楼》则是叙事记人,将张中行老先生的杭州之行写得情致盎然。批评家喻大翔曾言“(汪逸芳)写文人、美人与水上园林的那些,有女性之柔与历史之思,《山外青山楼外楼》一篇,文字简深而情韵宛在,确有散文艺术之趣。”
         而“很女人”之后的汪逸芳,在我看来,是“更女人”了——那是岁月酿造的一泓美酒,是光阴泡就的一壶工夫茶,清、醇、浓、腴,睿智,通透,依然温情,依然婉约,依然江南,依然女人,但耐得咀嚼,值得细品——如《儒鼠》,如《黄灯》。
         汪老师写鼠,真乃一绝!如《天上,那一只老鼠》从人鼠和平共处的年代写起,最后以“老鼠嫁女”、“小老鼠,上灯台”作结,竟是在人人喊打的老鼠身上硬生生“挖”出了历史演变的沧桑和怀旧的淡淡伤感,折射着时光的脚印,匪夷所思,但,自然,熨贴,从容淡定。而王旭烽盛赞的《儒鼠》更有趣——一群老鼠定居出版大楼的书库,久而久之鼠眼里竟有了几分儒雅之气,“结论一:老鼠成了儒鼠,如何与之争斗?结论二:白天人治,晚上鼠治,二分天下难道仍不善罢甘休?”如此取材又如此结穴,怎不叫人如醍醐灌顶,会意而会心?!
         王旭烽说,汪逸芳还很擅长写人,“我看到本书中有些章节,比如家中开灯笼店的女孩因为总在灯笼上写字竟然成了‘书法家’;总在茶馆里做作业的烧水女人的女儿早早弃学,三年后竟抱着琵琶身穿旗袍在码头上唱开了评弹……多么好的小说人物原型啊,汪逸芳大可以独立成篇呢。”——这真是典型的小说家言。其实,我倒觉得女小说家大可不必替女散文家啧啧叹惋,因为,汪逸芳笔下的人物,似水墨的点厾,似水面的涟漪,虽没有小说的热闹密实,但自有其一番清淡风韵。
     我想汪逸芳的许多读者并不知道,她这个“女散文家”是业余的,她更多的精力是无私地奉献给了她的作者们,如王旭烽。汪逸芳首先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女编审,然后才是笔耕不辍成绩斐然的女散文家——而且是一位烧得一手好菜的女编审和女散文家。
     不过,汪逸芳大概并不愿意人们在她的名字前面冠以“女编审”、“女散文家”这样的定语,她喜欢的应该是王旭烽的说法——我们都是江南女儿。我又想。

《与自己同行》  汪逸芳 著  
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12     20元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