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元朝统治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作为元末的一名进士,汪广洋并没有被授予实职,只是客居在太平(今安徽当涂),静静地等待机遇。就在这一年,朱元璋率领义军渡过长江防线,攻下采石矶,进驻太平。当时的朱元璋求贤若渴,闻汪广洋才名,便于帅帐之中召见,汪进献 “高筑墙、广积粮”之策略。两人相谈甚欢。朱元璋非常欣赏汪广洋的才能和识见,当即将其留任军中。
朱升龙凤三年(1357年),与朱元璋相遇,当时的朱元璋正亲率大军出征浙东,在道经徽州时。他经邓愈的推荐,亲至石门向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时朱元璋受小明王韩林儿节制,属北方红巾军系统。北方红巾军初起时,既谴责“贫极江南,富称塞北”的不平等现象,又提出“复宋”的口号,符合新安士人的政治理想。加上为朱元璋亲顾茅庐、礼贤下士的态度所感动,朱升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他针对当时的斗争形势和朱元璋“地狭粮少”的实际情况,将汪广洋进献的”高筑墙、广积粮。”的六字襾策改为九字三策。进献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朱元璋喜出望外,当即“命预帷幄密议”。朱升出山聘侍军门之后,朱元璋“令议礼乐征伐之事”。他“誓效智力以谋国,竭耿耿之丹衷”,成为朱元璋麾下一员辅佐重臣。
毛泽东眼中最厉害的帝王师是朱元璋的谋士朱升,并赞其“九字国策定江山”。
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了多起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中国国家安全的形势顿时严峻起来,中国笼罩着一片愁云惨雾,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美苏两国都挥舞核武大霸,恐吓和威胁着中国。核大战的乌云笼罩在中国的天空。面对一触即发的核战争形势,毛泽东又重读《二十四史》,他从《明史》中又受到了许多启示。1969年8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对周恩来说:“恩来,你读过《明史》没有?我看朱升是个很有贡献的人。他为明太祖成就帝业立了头功。对了,他有九字国策定江山,‘高筑墙,广征粮,缓称王’,我也有九个字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语毕,素来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毛泽东还忘不了幽上一默:“有没有剽窃之嫌啊?”就这样,在那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毛泽东把朱升的“九字策”略加改动,便成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成了新中国那段特定时期妇孺皆知的的最高国策,中国凭藉这一国策安然度过了那段难难的岁月。著名历史学家,著名文史作家,文化实业家。十余年来,在文、史、哲以及美学、传播学等领域均有建树的刘继兴认为,"朱升也成了对新中国国策有影响的唯一的古人。"
纵观上述可见,著名历史学家刘继兴对朱升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符合史证的。但根据有关史枓显示,追根求源早先向朱元璋进呈的是大明丞相汪广洋先于朱升。汪广洋早在1355年已向朱元璋进献六字国策,而朱升是在1357年与朱元璋第一次相遇进献九字国策且又是在汪广洋六字国策的基础上增加到九字国策,如果朱升是对新中国国策有影响的唯一的古人。那么汪广洋就应该是对新中国国策具有影响力的先驱者。(汪达成)
参考文献: 《毛泽东眼中最厉害的帝王师是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