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16 13: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承传统 创新谱牒体例
•傅之因•
体例是对一部著作内容、层次、结构、容量等诸方面进行总体策划的首要工程,如造房,无图纸难施工;似作战,无谋策难取胜,其义一也。
我国史学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司马迁的《史记)),“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体例优异,文字尔雅,为我国史学的丰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序例》中强调指出:“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认为体例是著作的基本法则。可见古人对体例是极为重视的。
作为姓氏谱牒,既不同于国纂史志;更有别于个人专著,而是一个氏族自筹资金、自谋作者、自备物力而运作的史籍。旧谱体例纷繁,如谱论、恩荣录、先世考辩、家规族训、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约等凡26例。对此,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不能受束于传统;既要创新增益,又不能失去姓氏特色。是一门新兴学问,是权衡谱牒修得成与败、优与劣的标尺。必须慎独其事,三思而行,既要尊古训,又重在创新。笔者不揣冒昧,陈此三则浅见:
一、创新必须认真析旧
析旧,就要先学旧谱,这个学,不是半心半意,而是甘当小学生、虚心地学,老老实实学,不是挑刺,而在吸收知识乳浆。只有端正态度,才会耐心去读。读懂它,认识它,精通它,才可析其长短,察其利弊。毛主席有句名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十三年前,我这个“谱盲”受宗亲推崇,编写姓氏谱,首先就是从读那封尘六十多个岁月的断编残简中起步的。去冬要修全县统谱,承宗亲支持,集中了1 5部旧谱。我埋头数月,以字典作拐棍,从十分晦涩难懂的古文堆中搜索真“经”,拟订体例,反复修改润饰,并将新拟体例和旧谱体例列表对照,决定取舍,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到旧谱有如下“精华”:
1、尊祖敬老之诚:谱牒中记录了家庙牌位,左昭右穆,长次有序。祭吊先人顶礼膜拜,立有族规,教育后代不要数典忘祖。尊敬祖先,寻根溯源,是当今海内外傅姓子孙心愿,利用族人恭敬乡梓情谊,进行爱国爱乡教育是可取的。
2、姓氏史料之丰:打开旧谱,姓氏渊流、迁徙、繁衍、记载得一清二楚,风俗习惯、创业村史、文物胜迹、名人雅士、传统美德、姓氏文化、灿然可考。
3、教化子孙之严:历朝历代,官有官律,族有族规,家有家教,孔孟之道,圣贤之言,历历在目,尤以家庙教育甚严,如有违规,轻责刑杖,重责沉潭,严惩不贷。此虽封建宗法,有利于封建统治;在今天对订立乡规民约、各扫“门前雪”、建设和谐社会,不无参考价值。
4、弘扬祖德之美:历代名人凡官高爵显,德高望重,艰苦创业,孝亲睦邻,贤妻良母都立传于册或有碑记、木刻上谱。以民国25年三命堂重修《傅氏宗谱》为例,全书约6万字,而传记、像赞共74篇,31000字,占了全书篇幅一半。这对于研究历代名人和我国瑰丽的民族文化遗产是弥足珍贵的,因为他们的业绩和家庭、社会关系,所占有的史料,也是任何志书史籍做不到的。所谓“稗官野史”、可“续史之缺”、“补史之无”。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5、记录人丁之广:上谱人丁代代清楚,出生无论古今,年纪无论老幼,性别无论男女,出身无论贵贱,近至乡里咫尺,远至万里重洋,人丁生殁,逐一在册,记录人丁之广泛性、普遍性,也是任何史志所不可及的。
无可讳言,我们今天无意去苛求古人,在封建社会形成的谱牒,免不了有旧时代的烙印,其封建性的糟粕难免,笔者认为:
1、封建习俗之繁:旧谱封建迷信、婚嫁之合八字、迎娶及丧葬礼仪记叙,更为繁琐,亡人和亲族所穿衣服“五服图”之规定,淋漓尽致,令人咋舌,确无今人仿效之处。
2、尊卑褒贬之偏:旧谱偏重褒扬权贵,既有传记,也有诗文;而对庶民百姓中之能工巧匠却难有一席之地。在宣扬神权、族权、夫权方面也占不少篇幅,特别是重男轻女,无以复加,衣食住行对女人均有严规,世系人丁女人连名字都没有,一律以氏相称。
3、篇章无序之杂:旧谱内容分类,’就事论事,不综合,不概括,不“梳辫”,连“五服图”、契约、领谱字号之类多达26项。各小类虽分了号,却没有页码总号,叫人找寻有关资料十分困难。
4、古文辨解之难:旧谱一色老八股文章,古字、异体、繁体字难辩,文晦涩,才疏学浅的笔者,接触30余万字的古文中就有5 6字在《辞海》、《康熙》字典中都难找到。不时为弄懂某一词某一字,反复查证琢磨要费时半天。
5、世系空页之多:北宋年间苏洵欧阳修创立谱法(五格式),一格一世(派行),虽分清了世系,有其一定优点;但各世系人丁繁衍不一,空白页多,不仅不易查看,且浪费了篇幅,以兰绢敬命堂1 9 33年修《傅氏宗谱》晖吉、有礼11支世系谱为例,全书428页(双面),而五格式空页就有2030格(203面),以1页可容1200字,共243600字,占全书513600字将近一半。古人云:“惜墨如惜金。”,空页如此之多,岂不可惜。
二、创新在于与时俱进
创新,照词典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周易•杂卦》创新与革新同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笔者认为,对待祖先文化遗产,是不应全盘舍弃的,毛主席说它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于是,我们今天对体例的创新,不是新创,不是弃旧,不是“唯新”,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创新,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
1、创新是历史进程之规律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时序在推移,社会在前进。从新到旧,由旧到新的新陈代谢,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也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不言而喻,作为姓氏文化同样不能超越此一规律。
2、创新是形势发展之必须
现在,我们国家是科学创新时代,英雄辈出,国富民殷,这样崭新的时代,为我们的姓氏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发展基础,面对今天这样好的宽松环境和科学信息等高新技术,我们没有理由守旧,更不必畏惧。北宋哲学家程颐指出“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可见我们今天创新体例是适时的、必要的。
3、创新是继承传统之要务
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为了应用,为了发扬,而不是守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很好继承。因此,处在这一飞速发展的时代修谱,必须立足于创新,以此为要务,充分运用当代有利条件力争编出超越任何一个朝代,给后代留下能经得起时间考证的姓氏史册。
三、创新重在革除旧观
旧观,指旧的模式,旧的观念。作为主编人员,自应不负重托,不仅心中要对弃旧图新有谱,而且要有锲而不舍的毅力,焚膏继晷的精神。笔者自去冬以来的10个多月来,基本是在边学旧谱、边谋新意中度过的。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先后三次修改体例,刻意求全,在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改革旧的内容,坚持四个特色
1、时代特色:创新,就是要有当今时代特色,今天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新时期修的谱,必须与“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相适应,以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新材料、新方法来创新体例,坚持“古为今用”、“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原则,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精神。若仍是尘封霉气、老八股腔调,闻不出时代气息,那我们修的新谱就失败了。
2、姓氏特色:谱牒既不是革命斗争史,也非地方发展志,而是表述姓氏文化的史册。其体例既要褒扬前人尊祖、教化子孙,艰苦创业之美德、丰富灿烂文化;也可介绍一些无积极意义的旧文化。马克思指出:“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特殊的否定方式,经过这样的否定,它同时就获得发展,每一种观念和概念也是如此。”就如《贤文》等封建蒙学文化,曾几次否定,迄今仍有其参考价值。当年“四害”批孔,时至今日孔圣形象不仅在华夏乃至全球却更显熠熠增辉。于是体例中“五服图”之类古代丧葬文化,贞节坊的牌坊文化,廿四孝的孝道文化等,笔者认为是反映老祖宗在历史长河中的生活习俗,作为可以在谱牒中存在的姓氏文化史料,供后人鉴赏。
3、地域特色:在体例中列出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姓氏祠堂、村庄、屋场、遗址、胜迹、文物等人文地理来体现。所谓特色,不应单纯理解为“特有”,是与外地相比较而言,如独姓村,处处有,而我县三都塔下一个小屋场,历代名人之多却少见,还有艰苦创业的峡石村,沐百年风雨依旧的古市祠堂,和保存完好的数十本旧谱等文物资料,都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而且也是姓氏文化发展无言的历史铁证。
4、艺术特色:版面安排、图文并茂;晦涩古文,附有译白。论文主题集中、文章体裁多样,除有楹联、诗词作品外,还有“一门两代三诗人”,一门三代是画家,她们的作品都多次在省以上发表或获奖。
再如龙灯,到处都有,而原傅家大屋里的龙灯,却独具一格,在“干”字形的两边空架上扎四个椭园形灯笼,由若干节“干”组成,再以红绸连接,夜晚远看,犹如一条火龙在田野腾飞,很有特色。
二是改革旧的结构,效法篇章节目
如前所述,旧谱体例繁琐,内容结构杂乱无序,新谱参照史、志编排,把分散无条理的内容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按照从总体到局部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提纲挈领归纳分类为:绪论、源流等篇章节目。比如族人篇,把家族、家庭分为两章;而家族包括族氏村落和人口分布两节;家庭包涵家系、家境。家系有家长、子女之分,家境有好、坏之别,这就在“节”下,由细“目”来阐明主体了。
此外,为使谱事存史于册,增设“谱史篇”;为方便族人记录家史,设“后续篇”,分项列表填写,为后人修谱提供可靠史料。
三是改革旧的世系,排序一步到位
旧谱五格式延至民国八百余年,成为自古以来不可逾越的坎坎,欧、苏两大家固然是我国历史大名人,但由于时代局限,所创体例很难适应今天时代。如果还要照搬五格式,也愧对老祖宗在天之灵了。
五格式不仅是浪费篇幅、纸张;而且强调了世系(派行),也有悖于古今敬老之风,“五服”之外,尚可通婚,走出家门,一个派小老翁,还给一个派大青年礼让,不合情理。这种残余的宗法制度,不应该再延续下去。为此,我们将五格式改为竖列世系横排名号,支、房、户、人系列清,一步到位。使之省纸、省时、省篇幅,便于查考。
清诗人袁枚有旬名言:“不学古人,法无一可;全似古人,何处著我?”诗人虽是谈诗作,但对继承与创新也是至理名言,未知拙作之论述,是否有当?仅此抛砖引玉,向我姓宗亲与姓氏同仁、行家里手请教。
(笔者原为修水县文化馆馆长、修水县教育局副局长,现为省谱牒研究会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