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13 14: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序39 乙卯重修宗谱总序
自古人才之多寡,关于气数之盛衰。然不至其时则其人不出,不开其运则人才不彰,岂大造之独奇其遇哉,气数之循环有莫为而为之者矣。
溯我汪氏开基以来,始祖颍川侯有功于鲁,封为上卿。二世祖挺仕周官至司谏,三世祖诵周敬王二十年为都司马,四世祖鉞仕鲁为公族大夫。齐伐鲁时,弟锜年十九,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称于孔子,尝见于春秋。自春秋而后,继起而仕者在置不叙。秦之时,尹公为左监门,陈公为中郎将,传至君烈公,授汉军司马,从高祖定关中,复为河中军府。伯堪公为相府长史。文帝二年除守颍川,封容城侯。又其后,至景帝、平帝,婴公拜伏波将军,勇公为广武将军。光武更始,言公除武锋将军。递传至三十一世文和公献帝兴平间又授龙骧将军,后因中原多故,渡江而南,复为吴会稽令。由是继吴而仕则有澈公、授公。仕晋则有道献公、恭公、统公。仕宋仕梁仕陈则又有叔举公、亨公、勋明、僧莹公。
迄于唐尤称盛族矣。武德四年,华公奉表归唐,诏督歙宣杭睦婺饶诸军事,封越国公,生子九。长曰建,为朗州都督府法曹,今居彭姑、黄沙港者即其裔也。七曰爽,为岐王府兵曹参军,生处礼、处贵。贵生太原,原居太平桔子田,生仁素、仁恭。仁恭居歙县,即脉滩、古石岺、水尾塅始分祖也。仁素自太平迁泾县,生二子:长凤思,除守歙县。由凤思而五世师全公,官殿中侍御史,生道安、道兴。兴留歙。道安补卫前兵马使,差充婺源,遂卜居焉。次子濆以勇略授都虞侯,分镇三吴,封上柱国,生四子:长曰参,次中元,三步升即高公,今居白沙岺、兰竹洞、珠沙坑、湖州、水洋鄄者,皆高公之子孙也。四子中立公居大畈而生武,武生迪,迪生焱。焱随父判司婺州,平寇有功,诏封静王,镇豫章桐林,为桐林始祖。
迨后由桐林,而迁婺山者,即六十五世承务郎礼部尚书之仲宁公也。由婺山而迁冠石者即七十五世伯漋公之子朝立公也。立生文义、文恭、文敬、文显。显迁湖广南山,即今居泰乡四都东岭支之嫡祖也。文义生二子:长良辅授山东济宁训导。次良德授浙江宁波府知府。一门中衣冠济济。谁不称我族之盛欤。
降至今,棋布于修水者亦繁有徒矣。而究其衣冠文物仕宦之著,卒不能如他族之赫赫者;何哉?盖有前代之盛者必有今日之衰,有今日之衰者必有后日之盛。使非清其源流编其世次考其官爵而载其谱牒,将年湮世远,何从而知其盛衰乎?
幸我族仁人君子报本水源之心,不以萎靡忘其祖德,不以气数惰其孝思。唱之和之,重加修辑,命鲁纂校。鲁不才,既无欧公藻采之文,又无苏氏豪迈之笔,加以贫而且贱,谬充乡校教员,未能与局展阅新旧文稿,诚不足以副我族之望。然幸海君留心考订参校详明,以襄其事,历八月而厥成功。倘由此籍祖宗之灵转移气数,俾后起之肖子贤孙激昂青云,扬眉吐气,上而编修国史,下而厘正宗书,加之以修饬润之以文章,则我族之光也,亦鲁之所甚望者矣。
民国乙卯(即公元1913年)
清国庠生考授中等教员九十四世裔孙 宗鲁筱川氏顿首拜撰
注:选自修水庙岭《汪氏宗谱•忠孝堂》1994年重修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