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520|回复: 0

留摹本 丢手迹 汪宗卿被疑钓虚名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积分
187469
QQ
发表于 2006-7-16 10: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顾恺之《列女图》片段

顾恺之为寺庙募钱

  画店得宝手笔原出顾恺之 好友慷慨终得补齐《列女图》———

  有个寺庙刚刚落成,想请人捐钱,可数月过后,捐款仍不多。一天,一位不到20岁的年轻人在缘簿上写下捐钱100万。年轻人说:“你们在庙里准备好一堵素白的墙壁,我自有募钱的办法。”

年轻人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墙壁上画了一幅佛教传说中的人物画———《维摩诘的经变图》。他对和尚们说:“第一天进来看壁画的要求每人布施10万钱,第二天看的人5万钱,第三天随意布施。”消息传出后,许多人来看这幅壁画,寺庙募得的钱超过了100万。这个年轻人就是赫赫有名的人物画大家———顾恺之。顾恺之流传下来的长卷人物画有3幅:《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图(或称《列女仁智图》)》。《列女图》保存得并不完整,但如果没有南宋的汪宗卿,就没有现在的《列女图》。

  偶得《列女图》苦临摹长技艺

  汪宗卿是南宋安徽新安人。他自幼学画,可天赋不好,最终只是一名书画爱好者。

  一日,汪宗卿来到一家画店。画店老板说刚得到一幅残画,没有署名,汪宗卿当即跟他来到后堂。这是一幅长卷,已经破旧不堪。汪宗卿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这不是晋代顾恺之的画吗?

  当时顾恺之的真迹几乎全都失传,但是一些书中提到,晋代的人作画很少署名,顾恺之更是这样。不过顾恺之在画人物画的时候,往往要在画上写下所画人物的名字。根据画的内容和功力,汪宗卿断定这幅画是顾恺之的名画———《列女图》,当即决定买下。

  回到家中,汪宗卿想起自己也是个学过绘画的人,但毫无起色,常被人耻笑。这次偶然得到名画,自己一定要先临摹一番。临摹在宋朝已经非常普遍,许多文人把临摹作为艺术的入门捷径。宋徽宗就非常推崇临摹,自己也身体力行。因此,汪宗卿觉得这是提高自己绘画水平的一个好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汪宗卿觉得水平大有长进。可面对一个残卷,不免有些失望。

  右丞相成人之美残卷终于补齐

  汪氏家族和当朝尚书右丞相盛文肃来往密切。盛文肃是宋朝有名的才子和朝廷的智囊。

  盛文肃在翰林院任翰林学士时,皇帝召他进宫,对他说:“近来旱灾严重,我已向上天祈祷过,但没有什么效果。

  我打算下罪己诏,对自己的责任作深刻的检讨并征求意见,让民间反映疾苦,你就在这殿上起草诏书,我有什么意见,可以当场与你研究,不必来来回回地上呈公文了。”

  盛文肃说:“我身体太胖,不能伏在地上写字,请求陛下赐给我一张矮桌。”皇帝同意了他的要求。矮桌一到,盛文肃的诏书一挥而就。皇帝对他草拟的诏书没改动一个字。

  汪宗卿有一次去拜访盛文肃,他正在家中临摹书法。汪宗卿就把自己临摹的顾恺之的作品拿给盛文肃看。盛文肃看后,夸他大有进步,又觉得画熟悉,追问之下,汪宗卿说出了实情。

  盛文肃猛然想起自己也藏有一幅顾恺之的画。汪宗卿仔细看过后发现盛文肃收藏的是顾恺之《列女图》的另一些残卷,是一幅蝉翼纸摹本。这些残卷正好可以弥补他收藏的残卷,于是爱不释手,盛文肃看出他的喜好,便送给了他。

  汪宗卿如获至宝,赶回家中将它和原来的作品放在一起,继续进行摹画。几年之后,他模仿的作品已难辨真假。于是,汪宗卿决定将《列女图》真迹残卷补齐。南宋宝庆元年五月八日(1225年6月15日)《列女图》终于补好,他又亲自写了跋文。不幸的是汪宗卿留下了完整的临摹本,却把顾恺之《列女图》的真迹残卷弄丢了。汪宗卿的临摹本流传几百年来,都被误认为是顾恺之的真迹。

丢了真迹留下临摹本汪宗卿意在偷梁换柱?汪宗卿留下的《列女图》

  又名《列女仁智图》,是现存最早的宫廷画之一。它反映的是汉代的宫廷生活和权臣之间的内部斗争。其中的“仁”和“智”分别指古代妇女应该具备的两种美德———仁慈和智慧。

  西汉末年,刘向写了一本书———《列女传》。《列女仁智图》画的是其中的一个章节。当时,皇帝宠爱的皇后赵飞燕在皇室里专权,用人大权逐渐移到外戚手中。后世汉朝皇帝生怕汉王朝被外戚灭亡,于是命令刘向搜集自古以来有名的妇女故事,其中有的妇女以道德著名,有的妇女以智慧著名,有的以专权腐朽而臭名昭著,想以此来警示内宫。

  顾恺之据此画了《列女图》。史书记载,《列女图》共画了49个人物,图中描绘了24个男子、21个女子和4个童子。流传下来的只有28个人物。汪宗卿跋文里记载这幅画共有15段,保存下来的只有10段,大约长470.3厘米,宽25.8厘米。

  《列女图》中每一段都包含着一个历史故事。汪宗卿仿照汉时语言写了跋文,想以假乱真,但是还是留下了破绽。从“闻车识贤”一段出现的屏风来看,上面描绘了宁静淡雅的江南山水。这样的山水风貌绝不是魏晋南北朝的风格,却接近从五代南唐进入宋代的山水画大师董源的画风。

  汪宗卿临摹本的线条与顾恺之其他作品相比,显得较粗,且过于注重色彩。在临摹过程中加入了许多个人的想像和心意。这样看来,汪宗卿未能保存下顾恺之的真迹,而只把自己的临摹本保存下来,让人觉得有偷梁换柱、沽名钓誉的嫌疑。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