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砚”而生的专业村
作者:董小平 程… 文章来源:上饶之窗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10-6-8
婺源县江湾镇大畈村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是个古村落,是明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汪宏的故里。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建筑呈徽派特色,粉墙黛瓦,飞檐翘角。
行走大畈,你会发现这里除了生态优美、文化深厚外,还有一项闻名全国的产业——砚台加工产业。一村一个产业,一户一个加工厂。全村2300余人80%的村民从事砚台及镇纸、砚盒、砚盒油漆包装等生产,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因砚产品销售全国各地而被誉为“中国砚村”,2007年,被定为“一村一品”试点村。
生意应“砚”而生
大畈村与安徽相邻,过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村里及周边村庄以主产砚石矿为主。砚石资源十分丰富,而且质地极佳。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专程到婺源,并写下《砚山行》,对婺源砚石矿的品质给予的很高评价。但砚台产业由于缺少人才和技术,一直停留在初加工阶段,没有走入市场。
1982年,村民汪元信不甘于“原样”,筹集资金,率先做起了砚石生意。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村民们纷纷瞄准了砚台这个行业,整个大畈村贩运砚石生意应运而生。大家一哄而上的开采砚石,不仅引起无序竞争,还破坏了生态环境。为保护环境,有序开采,当地党委、政府创办了大畈砚台厂,并聘请安徽省歙县著名工艺美术大师方建成当技术顾问,招收汪文彬、汪志敏、叶旺顺、吴元根等人做员工。在名师的精心指导和村委会的积极配合下,小厂日渐红火起来,1985年发展到20余人。
产业规模初显
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集体企业经营困难,原厂里员工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纷纷自主创业,广招门徒,短短几年时间大畈砚台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砚台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至。
为做大做强这一产业,大畈村理清了发展思路,成立了砚台协会,实行行业民主管理;定期聘请名师对从业人员进行雕刻技艺、磨光、油漆等技术培训,创新工艺;利用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了砚台制作“前店后坊”和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商业街;建成了大畈砚台展示馆,充分展示歙砚的文化内涵;建立了大畈砚台网站,全村经营砚台、镇纸的村民在家中就可展示、销售自己的产品。如今,大畈村民或在前店后坊的家中、或通过网络视频和语音,就可向各地顾客展示、销售产品了。一批砚雕大师也随之应运而生。
砚台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砚盒加工、油漆加工、锦盒加工、镇纸加工等配套行业的发展。2009年,该县砚台盒生产50多万个,木质镇纸30万付,纸、笔、墨等文房四宝配套产品达2万个,从业人员近1000人,产值超过亿元。目前,大畈村已成为中国四大名砚——歙砚的主产地,年产量是全国歙砚总量的90%,全国百分七十的镇纸生产基地也在这里。 (董小平 程永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