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做人民良子弟 ——忆父亲题赠的珍贵诗篇 汪大绶
父亲(即著名陶瓷专家汪璠)虽是留学日本的陶瓷专家,但自幼在私塾读书,奠定了古诗文的根底,一直爱读古诗,爱做古体诗 ,且不时题赠子女及孙辈,寄予厚望,留作纪念。我至今保存着父亲题赠的五首珍贵诗篇,时刻铭记着父亲的嘱托。 父亲赠给我的第一首诗做于1961年。当时我正在铁道兵部队参加铁路建设。一天中午,我在广东连阳县太和收到父亲所做的题为《寄大绶》的七绝: 精明强干望儿曹, 弱冠从戎志气高。 永作人民良子弟, 保家卫国是英豪。 我反复吟诵,细细品味,心情激动,觉得这是我参军10周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父亲在诗中表达的期望,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 在“永作人民良子弟”诗句的激励下,我刻苦学习,积极工作,当年荣立三等功。1962年2月14日,我所在的铁道兵33团为我家寄去了立功喜报,上面写着:“汪大绶同志在完成任务中获得优异成绩,业经批准荣里立三等功,特此报喜”。在那“一人立功,全家光荣”的年代,家里收到喜报后非常高兴,父亲立即以《喜报大绶立了三等功》为题做诗二首: 红炉烈火炼真金, 艰苦军中岁月深。 赢得微功酬素志, 竿头百尺惜分阴。
广厦万间庆大同, 江河天堑坦途通。 更有铁兵献伟业, 开山劈地急先锋。 收到父亲题赠的诗篇,使我倍受鼓舞和启迪,决心铭记“竿头百尺惜分阴”的教诲,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父亲题赠的另外两首诗是在1963年8月我和妻子结婚的时候做的。题目是《大绶结婚纪念》: 千里归来八月天, 珠联璧合亦奇缘。 良辰了却心头愿, 幸福家庭到百年。
不羡鸳鸯不羡仙, 人间佳偶赛天然。 军工结合情深重, 同心同德乐无边。
同时还题赠了一副对联: 相亲相爱终成眷属, 同心同德服务人民。 记得父亲当时风趣地对我说:“你姐姐、哥哥和你结婚,我都没花钱,没买东西。你姐姐、哥哥结婚,我写信祝贺,各花了8分钱买邮票。这次你在家里举行婚礼,我不用写信,连8分钱邮票也不用买,就送给你们两首诗、一副对联吧。”我高兴地对父亲说:“这是最珍贵的礼物。”随后我在日记上写了一段话:“这些诗句真切地表达了父母亲对我们深深的爱和殷切的希望。我们一定时刻铭记在心,实践在行动中。” 父亲寄给我的最后一首诗是在1989年2月15日的来信中附录的七绝。父亲在信中说:“年初写诗一首,对二三代寄托厚望。”这首诗的题目是《厚望》: 行年八四身犹健, 生命修短不由天。 为却高龄须引退, 腾飞还望子孙贤。 显然,父亲的这首诗虽然是寄给我的,却是题赠给全家的。父亲写这首诗的时候,尽管“身犹健”,但毕竟已经84岁高龄。父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为祖国陶瓷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在高龄引退之时,应对二三代寄托厚望。父亲经过深思熟虑,把厚望浓缩为一句话:“腾飞还望子孙贤”。这句话朴实无华、言简意阂。就是期望子孙后代为了中华的腾飞,立志做有德行、有才能的赤子,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父亲15年前写的这首诗,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的精神财富,已经并将继续激励我们,把儒林汪氏的家风发扬光大,不断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新的贡献! (2004年12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