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8 21: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康复学发展小史
中医康复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非药物为主体的、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以促进病残者最大限度的康复为目的的一门学科。它与以着重研究保健问题的中医养生学、以着重治疗疾病的中医临床学鼎足三分。几千年来共同为我国人民的健康繁衍和祛病延年,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现就中医康复学的发展做一系统回顾。
1。 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火的发明与应用,孕育了康复学的胚芽:熟食可看做是食疗的伊始,以火取暖防寒以及后来的温敷热熨,便是康复法的起源。
2. 先秦时期:
商周时期便已有了针灸、按摩、导引、热敷等祛病健身的记载。《周礼 · 医师章》中把管理食疗的食医列为四医之首,可见对食疗的重视。故至周代康复医学已基本确立。后来随着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的问世,康复医学已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成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无道之人,恶有所不听者乎?”即是阐明了语言康复法的运用原理。《内经》阐述的康复理论与方法,对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氏春秋·古乐》云:“昔陶唐之始……民气郁阏而滞者,筋骨瑟缩不达,作为舞以宣导之。”此即是舞蹈康复法。又该书《至忠》篇记载了一例以情制情法而收奇效的病例,说的是:齐王患病,文挚认为是思虑太过所致,必须使其大怒,才可痊愈。于是,穿着鞋子上了齐王的床,践踏齐王的衣被,并出言不逊,恶语相加,致使齐王“叱而起,疾乃遂已。”这是综合运用行为疗法和语言疗法,使人康复的范例。
《管子·入国》载:“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躄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所谓之养疾。”这种把心身病残者收养调治,是康复学上的伟大创举。其收容处,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康复中心。
3. 汉晋时期:
汉代康复事业很有发展。宫廷内设“暴室”、“隐宫”,专门收治有病的宫女和失宠的嫔妃在此康复治疗,后来实际上就是官办的宫廷康复机构。后来,佛教传人我国,僧侣又多精通医术,病残者前往就诊,往往留宿寺院。于是一些寺院便成为民办的康复机构,被称之为“疾馆”或“老残疾馆”。之后,官方和贵族也效法寺庙,相继在各地建立“疾馆”。如《大齐书》载:“太子与竞陵壬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使社会上康复事业有了较广泛的发展。
汉末时的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活动姿态,创编的五禽戏,是既能防病健身、又能康复疾病的体育康复法,对人类的医疗保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专列“瘥后劳复”一掌,阐述了大病瘥后的药物调理,实开了病后药物康复法的先河。其在《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中指出:“所食之味,有于疾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并具体指出五脏病的饮食禁忌:“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此是其食疗的应用原则。
4. 隋唐时期:
隋唐以后,康复机构多称为“坊”。循先朝之例,大多设在寺院内,由僧侣管理,并逐渐倾向于专科化。《北史》载:“凡不满六十而有残痼之疾,无大功亲,穷困无以治疗者,皆于别坊遣医救治,给大医四人,予请药物疗之。”此即官办的康复机构。
隋代的康复医学发展以引导术最为突出。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记录了200多种导引术势,对许多病残者,如偏枯、拘挛、腰背痛等不同病情施以不同的术势,很有康复效果。
在唐代,从贞观到开元的百年盛世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人们生活和健康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从而促进了中医康复学术的大发展。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与王焘的《外台秘要》,记录了非常丰富的康复方法。孙思邈非常重视饮食疗法,在《千金要方》中,专列《食治》一门。认为有病时当先“以食治之,食治不愈,然后命药。”书中除大量应用针灸、按摩、熨、洗、敷、贴、吹、灌等多种康复方法外,还开始使用药粥、药枕疗病。《外台秘要》中记录了大量的康复方法:有用转移病人注意力治噎病的精神疗法;有以“燃烛照疮,使烛热气相及疮,即愈”的烛光照射疗法;有以磁石塞耳治耳聋的磁疗法;有以“冷食、冷水洗、冷石熨腹”治热淋的冷疗法;有以热蚕砂敷熨治半身不遂和腰痛的热熨疗法等等。唐代太医署设有按摩专科,配有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进行按摩和导引调治,实为官办的康复科室。其所称的“养病房”一类,则是康复的实体机构。此期的康复成就,主要表现在许多康复方法的应用和经验的积累。
5、宋元时期:
宋代官方比较重视医疗康复机构建设,所设安济坊和养济院,专门收容孤贫废老无依者疗养之,是典型的康复机构。在宫城西北设专供宫人养病的保寿粹和宫,是比较高级的宫内康复机构。临安府允安济坊居留无依病人,差医生专门看治,由太医局熟药所供给汤药,并通令各地皆如实行,使康复事业得以较大发展。官方编纂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中,还专列《食治门》,选列药粥方129首,这是食疗的一大发展。
元代由于疆域的扩大,与阿拉伯等国家交往频繁,除沿用宋制设养济院、惠民局外,还兴建一些阿拉伯式的回回药物局、广惠司等,成为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机构。
金元时的名医几乎都是善用康复方法的高手,张子和就是康复大师的代表。他把许多康复方法应用于临床,解决了许多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症。他在《儒门事亲》中论述情志疗法的原则说:“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如其治一因思虑过度而不寐之人,乃故意多索其财物而不为其处方医治,以激其怒。其人大怒汗出,当夜安睡。此与文挚治齐王病乃同一道理。此时期的康复医学已渐趋系统化,并日臻完善。
6、明清时期:
明代的社会康复事业普遍开展,《明会要》有天下郡县设置养济院,收治鳏寡孤独、跛废残疾平民的记载。明成祖在京城兴建的安乐堂,当属宫廷康复中心。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水部》中,阐明了泉水疗法的应用。指出泉水有温泉和冷泉两种,应用有内饮和外浴两门。“饮水疗疾,皆取新汲清泉。”醴泉“饮之令人多寿……痼疾皆除。”温泉外浴,主治“诸风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痺,手足不遂……”在该书《河砂》一节中云:“六月取河砂,烈日暴令极热,伏坐其中,冷则易之。”主治风湿顽痺不仁,筋骨挛缩,冷风瘫痪诸证。这是典型的热砂疗法。
明代太医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出汗良法》记载:“严冬伤寒,不得汗出,宜葱姜各半斤,煎汤一斛,倾大盆中,……令患者坐卧其上蒸之,外以席被围定,露其口鼻。”这是把蒸气疗法作为出汗良方,用于需发汗的病人。另外,该书还介绍有用黄泥作饼烘热敷疝痛,则是热疗与泥疗的综合运用。
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指出:“歌泳所以养性情,舞蹈所以养血脉”,提倡“食后宜稍动作舞蹈”,是对轻歌漫舞疗法的康复作用的肯定。
清代的康复机构多由民间自发的慈善资助,政府则很少照管,只有太平天国在天京城内筹建了一所老民残废馆,收养跛、盲、聋、哑及老、残病人。名医叶天士常告诫病人“速速戒恼怒”,“务宜怡悦开怀”,以利病体康复。外治专家吴机师以“气血流通即是补”的名言,透彻地阐明了康复方法的一般原理。此时的医家皆重食疗,王孟英有《随意居饮食谱》,曹庭栋的《老老恒言》中载药粥100方,黄云鹄更有《粥谱》专书,载药粥方247首,为后世药膳奠定了基础。
明清乃至其后,由于西洋医学的传入,中外医学的交流,康复医学日益发展,许多康复方法如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及体育锻炼等广为人们所采用,而药粥、药膳更是普遍流行。
几千年来,中医康复学从萌芽到成熟,从宫廷到社会民间,为千千万万的病残者解除了痛苦。我们今天以现代医学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继承和开拓这门既古老又新颖的学科,必然会对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