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势力复兴 大陆掀起寻根热潮 汤淑君、吴国卿、郭玮玮 【经济日报】 在安徽省大坑口村,氏族关系根深柢固,村中人家十家有九家姓胡。传说1,000年前,胡氏家族在此地盖了一座宗祠。深谙风水之术的算命先生建议胡家人邀请丁姓人家前来同住,因为他说“丁”与“钉”谐音,而胡家的根基需要钉子来固定。 氏族长老 曾遭迫害 但胡家某位长老感到忧虑:他们怎知丁氏家族未来人数不会超过胡氏家族,进而攫夺村内的掌控权?算命师提出解决之道:他对丁家施予符咒,确定丁家每代只会单传,藉此限制其人口繁衍。 有效吗?后来丁姓家族在大坑口住了下来,至今已传承24代,除少数例外,世代男丁一脉单传。胡家和丁家于是相安无事。身为丁家长老的退休邮差丁光辉(译音)说:“我从未想过要离开此镇。”他的儿子,也是邮务士,似乎也安于现状。 这对胡氏家族是个好消息,因为他们比以往更需要稳定的生活。这家人最有名的后代正是中共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也是在下个月展开的中共领导阶层改组中,内定的接班人。 重建家谱 翻修宗祠 亲族组织在中国向来举足轻重。理由之一是,与西方不同,中国姓置于名之前,而普通人至今仍称为“老百姓”。然而,虽然历史渊源很深--但也或许正因此故--中共1949年建政后,便开始试图摧毁氏族关系。依毛泽东之见,讲求古代根源的先入为主之见,在新中国是无足轻重的。在1949年之前累积了土地、财富、声望甚至私拥兵力的氏族长老,因其“中产阶级”倾向而遭到迫害,财产也被剥夺。 在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混乱局势中,红卫兵破坏宗祠、折磨地主,焚毁家家户户珍藏、已编纂数世纪之久的家谱。过去30年,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试法忘却他们的根。 情况现已改观。家族关系如今再度受到重视,中共中央政府已放松对乡村经济的控制,马克斯主义也不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对中国大陆民众有何意义?氏族势力正在复兴,而亲族关系也重新振作。残破不全的家谱逐渐重建、制成目录,并复制存入微缩胶片和光碟片。宗祠也大肆整修翻新,通常靠富裕的华侨助一臂之力。氏族长老再度握有政治影响力,特别在广东、江西和湖南等华南省份。 名人祖籍 频被发掘 号称家谱馆藏量世界最大的上海图书馆家谱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华说:“愈来愈多人有兴趣寻根。许多中国人如今试着解答那个最自然的问题:‘我来自何方?’” 那些发掘出名人祖先渊源的人都乐于公开宣布,甚至大肆宣传。这对观光业颇有助益,两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一个在江西省,一个在安徽省--都宣称是中共国家主席***的祖籍,虽然***自己显然并不清楚,而媒体则给这场纷争取名为“江家的战争”。 福建省乡下6,000人口的白叶村,也宣称是台湾陈水扁总统追溯九代前的故乡(陈水扁承认祖先来自该地区)。该村的共党书记陈群海(音译)曾呼吁陈水扁放弃台湾独立的梦想,回归他的故乡。他说:“他的姓永远改变不了,他是我们一家人。” 社会学家和共党研究专家说,宗族关系是大陆乡村权力结构极重要的一环,赢得宗族长辈的支持在地方当局面对有关土地分配、基础建设计划,以及开征税赋的重大决定时尤其重要。有时候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大家族,例如福建省偏远的田寮坑村,67个姓黄的家庭,约250人紧密地住在一个称作土楼的圆形木造建筑。一位名叫黄双溪的乡亲说:“黄氏家族住在这里已经25代。” 地方宗族在草根政治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具体地说,就是乡村选举是中国大陆唯一入宪的普选制度,部分中共政府官员常说,宗族文化是西方民主无法整批移植到中国大陆的一个原因。胡锦涛曾说,大陆对采取直接选举应该特别审慎,并举出乡村的选举流于宗族对决的弊端。大陆专家俞建容(音译)说:“因为有宗族势力,有时候农村里大多数人的意见难以表达。” 家族渊源 错综复杂 西方专家不同意这种方法。哈佛人类学家华特森专门研究中国的宗族团体,他说,宗族阻碍民主政治的概念是“一派胡言”,事实上中国的知识份子和官吏一向认为宗族是中央政府权力的反对势力。研究大陆农村民主选举的亚特兰大卡特中心研究员刘亚韦(音译)同意华特森的论点,他指出,农村选举候选人经常主张“更好的儿童教育、科学农业,和配销农产品的方法--而非盲目效忠家族长老”。 宗族关系渊源流长且错综复杂,以江西省的游氏家族村为例,该村800居民几乎全姓游,政治上又隔着一条河区分为上游和下游两族群,上游祖先可溯至10世纪到13世纪的宋代,下游祖先则到14世纪的明代才迁居至此。1949年前,此地原本有四个宗族,但共党消灭了其他三个支持国民党的宗族。 但游氏家族仍毫发无伤,因为下游族在共产党革命之初,就向毛泽东靠拢,国共内战后,许多下游族的人纷纷加入共产党,等到中共推动土地改革时,下游族因此分到更多土地。 村里面党书记的位置通常是由下游家包办。相对的,上游族和当权派却十分疏离,从1980年到2000年,上游族没有一个人被引介加入共产党。这种政治上的对立很微妙却又泾渭分明。 1990年代,直选村长使村里增加一股新的政治动能,结果来自上游族的木匠游军山(译音)胜选,平衡了上游族与上游族的政治权力版图。两个家族的长老经常得出面充当调人,仲裁村里的大小纠纷。 人口外流 势力式微 有些分析师表示,氏族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因为乡村人口严重外流,村里许多青年都跑到都市找工作。但另一个比较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则是氏族文化跟着时代不断演进,华特森认为,共产党推动的土地改革,摧毁了旧氏族的根基,迫使新氏族必须在没有财产的情况下,重新组织起来,这些新建立起来的亲族关系比较像是投票部队和讯息交换网,也架构出一种新的市民文化。 华特森指出,新氏族内聚力较强,更容易壮大,他们并不依赖具体的资产,而是以提供族人重要讯息为主。以往如果有新人要来认亲,氏族长老会要求他交代父亲的来历,可是现在情况完全相反,宗亲大会的运作有如商会,族人彼此交换的是消息、人际关系,好让生意尽快达成。 海外华人 探询世系 今天研究人员保留的家谱,曾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牛鬼蛇神,大家弃之如敝屣。如今情势丕变,包括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菲律宾前总统艾奎诺女士等海外杰出华裔人士,都先后和上海图书馆联络,希望知道自己的家族世系。近来随着海外华人掀起的寻根热潮,大陆官方也特别设立一个双语网站,供民众查询先人的故事。 上海图书馆家谱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华表示,现在大陆年轻人比老一辈更自由,但他们不想放弃和家族的联系。他说:“年轻人现在可能忙着自己的事业,但人总是想寻根,想知道自己从哪儿来。”毕竟这是天性,对中国人来说,更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