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氏宗谱[务本堂]叙(译文)
我族自山东颖川侯两手生有掌纹相合像【汪】字,因此取【汪】字为姓。封我侯綮基为平阳。到汉朝文和公时为会稽令。迁居安徽歙县。到唐朝华公时封为王。华公有九个儿子。九个儿都得封建。父子十人均建功立业,都得册封。他们父子十人的履历,事迹都记载的十分清楚。六郡之内皆建庙(即宗谱),我汪氏宗族的家谱全都记载清楚。
我族为华公四子广公后裔第十代藥公字养元,宋朝官拜奉直大夫,来自新安隐居于富春東山,传十三代到衍公,始迁于源溪(即小源里汪村、外汪村)。衍公为源溪汪氏宗族始迁之祖。
自衍公以上,我汪氏族谱与本谱同源同流。故本谱没有记载的(指衍公以上的)观更上一代的族谱就可以知道了。衍公以下开始又分支派,才有【后汪】之名。【后汪之谱】记载有二十余年了。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即公元一八七五年)后汪族谱修编完成。
修谱时有族长任为公和姪儿镇南公到祠堂来委托我担任监修。我因此接受他们的委托,与其他修谱之人一起完成,到今天已有十八年了。镇南公已经去世,但任位公仍然为族长,而且精神还很好。炎热的伏天。任位公与姪儿休微请了姓马的与姓楼的两位先生和刻板工,在家设立了修谱的机构。因为天气炎热,特地建造了宽敞的茅屋和高爽的凉棚为修谱人员工作的地方。仍然委托我监修族谱。我本来知识浅薄,加之多年荒疏,难以当此重任,只因是同宗同族,加之以情谊攸关,既然前一次担任了,这一次也不好推辞了。所以第二次担起了这个监修的责任。
本次修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新的世系。做到既明显而又严肃,这样就可以不会紊乱。本族人员的出生、死亡与墓葬之地,不会遗忘,道德、功业、思想、品行可以流传下去而不会遗漏。
]
既然担任了修谱之事,就负起修谱的责任。是会有后世之人,看我这篇叙文。
中华民国五年丙辰季夏中浣
公元一九一六年农历六月中旬
宗末 镕谨撰
晚辈汪善鹏译
一九九七年四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