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石耳,俗称“石衣”。是山菜珍品之一。也是药用山菜之一。在徽菜中的上等名菜。黄山石耳生长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悬崖绝壁阴湿处石隙之中,形状和木耳相似。过去采回来的石耳一般为生长六七年以上,每朵在10——20公分之间,比木耳要大几倍。现在采的人多了,20公分大的石耳已属罕见。石耳正面颜色乌黑,生有细刺茸毛。背面长着一层青苔似的淡绿膜,正中有根蒂与寄生的岩石相连。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称石耳为“作羹饷客,最为珍品”。用石耳炖鸡或煨排骨,鲜美可口,素为食客称赞。记得那年我家来了几位上海的亲戚,我在黄山汤口的寨西云海饭店,用地道的黄山石耳炖鸡招待他们。开始是只听说过,没品尝过,小心奕奕地舀一勺来试试。只这一试,就发现此物不简单,于是大勺大勺地舀到碗里喝。到后来,干脆把沙锅端起来往嘴里倒了,还一边喝一边赞不绝口,用上海话说:“得个么事好吃”。
黄山石耳是一位良药,能清火、消炎、补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石耳性甘平无毒,能明目益精”。《本草纲目拾遗》载“久食色美,益精悦神”。民间常用石耳治喉痛,疗效显著。据介绍,黄山石耳还是一位去结石的良药。
黄山石耳生长在连石花都难以生存的深山巨石危岩上,任凭暴雨淋、霹雳轰、烈日晒。七八年后才有小酒杯口大。如有碗口大的,需要百年才能长成。采摘它极为不易。传说在很早以前,黄山脚下住着一位姓石的老人。一天,他在黄山采药砍柴时,突然发现身边悬崖上长着团团簇簇的石衣。他经过尝试,这石衣即无毒性又味道蛮好。于是开始大量采集,并在卖药卖柴是拿去卖。不料有一天,石老头挑担进城,恰遇本县父母官贪正堂外出巡游。石老头躲闪不及,不小心打翻了挂在柴担上竹篾篓,篓里的石衣撒满一地。这贪正堂早就听说过那地衣无毒又味美,是一种珍贵的山珍佳肴,便生贪计,以石老头“冲撞本官”论罪。罚石老头每天进献石衣一娄。因为珍贵,也因为好吃,过了数日,又改成了每天今献五篓。再过数日,这黑心的家伙竟又加罚到每天进献20篓。石老头就是不吃不喝不睡也难办到了。他冒险采下了悬崖上的一朵特大石衣,忽听那石衣说出话来:“老人家,快放了我吧!我是山神的精灵。你以前采摘的统统都是我的珍藏。你若把我献出去吃了,往后不仅石衣绝种,正个黄山也会变得寸草不生。如果你放了我,我交给你一把钥匙,你只要每天到西坞石壁上敲三声,宝库的门就会自动打开,你就可以拿到所需的石衣了”。石老头依言,刚把那朵大石衣放回原处,便有一把小巧的钥匙蹦到他的手上。此后,石老头再也不用怕贪正堂的敲诈勒索加码了。谁知那没有人性的贪官,见石老头每天按他讲的数字送来石衣时,并不显得费劲。,便对石老头严刑讯问。弄得石老头只好山神赐宝的事,一五一十地全给贪正堂讲了。这贪正堂接过钥匙,领了亲信,按石老头的交代,前去开库去宝。谁知山神有通天法术,见到贪正堂一伙贼人,便吩咐岩族石国的兵勇,将他们投入十万八千度高温的岩浆溶液里,彻底惩治了。而且让石衣不再生长在附近的低山坡岩石上,只允许它人迹罕至的高山悬崖上繁衍。这样做就是为了把它赐给勤劳勇敢者,让懒惰而又贪婪的人得不到这一山珍。
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在黄山风景荟萃的狮子林,有一朵脸盆大的石耳,抬头入眼,多少年来一直无人敢采摘。有一次,有位药农用绳索系好身子坠下去,刚一伸手准备采摘,突然间从石缝中窜出两只硕大的松鼠,衔着绳子就啃。只片刻,老粗的绳索就被啃得只剩下几股了。奇怪的是,这时两只松鼠停下来不啃了,只见它们眼睁睁地望着药农,仿佛在说,我们警告你:不准动这石耳。如果你不听劝阻,那就对你不客气!药农读懂了松鼠的眼神,快速收绳回家,并把此遭遇讲给村里的人听。村民们都说,“那一定是朵神耳。有在你没采他,否则就没命了”。此后就再也没人敢去采摘这朵神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