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9-27 10: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临顿路东花桥巷汪氏
此支汪氏是铁佛公休宁支系,本支始祖士荣于清初迁吴。因世居苏州临顿路东花桥巷,是为东花桥巷汪氏。硃卷中收入本支家族中5人,即汪朝模;汪朝棨,汪麟昌,汪廷枏,汪毓煊。[ix]道光二十二年汪朝棨后裔汪景纯与从子廷枏承其父翼铭遗志,在苏州平江路魏家桥南创立汪氏诵芬义庄,置田一千零八亩,潘世恩为之记。[x]民国《吴县志》中有该家族祠堂的记载,"善行汪公祠在平江路潭子里,祀清旌表善行工部员外郎汪留堦,子翼镐、翼铭配。道光二十一年建,并祀通议大夫士荣、虞炳,议叙道鼎煌等于寝"。[xi]另外,留堦、翼镐,县志中都有传记。该支家族庚申之乱时举家迁至上海。笔者曾对迁到上海的汪氏后裔汪宗锷先生作过采访,根据汪先生的回忆,以及家中遗留的一些资料,可知,汪朝棨是其祖父,汪朝棠是其本生祖(汪宗锷先生的父亲汪仪周曾出绍给汪朝棨为嗣子),"长毛"之乱时,他们整个家族迁至上海,并在上海定居。
苏州娄门内北街汪氏
铁佛公后裔大泽移居休宁县潜阜,其子高樘清初由休宁移居苏州,是为本支苏州汪氏始祖。该支家族因世居苏州娄门内北街,是为娄门内北街汪氏。硃卷中收入本支家族4人,即汪凤池、汪凤梁、汪凤藻、汪荣宝。[xii] 这支家族在苏州甚至整个中国都很有影响,是一门出三拔贡(凤池、凤瀛、荣宝)四知府(凤池、凤藻、凤瀛、凤梁)的外交官世家,参与了晚清民国历次重大事件,如甲午战后的中日交涉、晚清钦定宪法的起草、与保皇派的论战、辛亥革命等等。对晚清民国政局都有深远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