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193|回复: 0

昆虫专家汪家社 昆虫世界的守望者

[复制链接]

625

主题

1318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湖南汪鼎湘向各位本家问好!

积分
17897
QQ
发表于 2007-12-14 11: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6-12-16 10:46
汪家社,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国内有“汪氏新菌蚊”等三种昆虫以他的姓氏命名。   3月初的武夷山,细雨绵绵,春寒料峭,记者慕名走访了汪家社。他是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年汉子,由于长期在野外科考,皮肤黝黑。“一个人的生命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为后人留下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回顾25年来从事昆虫研究艰辛的日子,他感慨万分。
  与昆虫打了25年交道
  1980年1月,汪家社从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森保专业毕业,分配到初建时期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他是到这里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当时的保护区,仅有邵武与崇安对开的一趟班车,信件、报纸一周只送一次,奶奶、岳父去世,汪家社收到电报赶回永泰老家时,都已是10多天以后了。汪家社的爱人在永泰县大洋公社中心卫生院当医生,每次探亲都要辗转换车,折腾3天。保护区春天一周难得见一次太阳,洗衣服五六天都干不了,墙上、地面老冒水;冬天最低气温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室内气温也常常在零度以下。特别是秋冬季节河水干枯经常停电,长夜孤灯,令人寂寞难耐。
  周边单位的人不愿调入,已到来的人想调走。汪家社一度感到十分沮丧。但在夏秋季节,晚上灯一亮,灯下昆虫多得令人眼花缭乱,这让汪家社十分兴奋:在校时,一些普通的昆虫标本都十分珍贵,而这些昆虫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比比皆是。
  汪家社白天参加科考、野外调查,晚上在灯下不断收集昆虫标本,并进行归类、鉴定。标本没地方保存,就放在床底下,发霉烂了就再采集。后来,他有了单独的一间宿舍,就把宿舍改造成简易的昆虫标本室。汪家社在标本室一住就是5年,直到保护区昆虫陈列馆建成。
  “昆虫专家的鼓励给了我留在保护区的信心。”汪家社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面积56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6.3%,被誉为“昆虫世界”、“鸟的天堂”、“蛇的王国”。上世纪80年代,来自全国三四十所科研院校的专家先后来到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他们吃苦、敬业的精神,让汪家社十分感动,特别是与著名昆虫专家、原福建农学院教授赵修复的一次接触。当时,赵老看了汪家社采集的姬蜂昆虫标本后说:武夷山保护区是祖国的一块宝地,昆虫资源至少有1万种以上。19世纪,外国人在这里采集带走了大量昆虫标本,其中有很多是珍贵的模式标本。我国目前已知昆虫只有五六万种,而且95%是由外国人命名的,这种历史不能再让它延续了。
  凭着神圣的使命感,汪家社一干就是25年,即使在1993年2月被提拔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后,行政工作之余,他也要带上诱虫灯、捕虫网上山采集昆虫。5年来,汪家社先后采集标本超过30万份,为国内昆虫界专家研究分类昆虫提供了大量标本,其中有数十种是新种。他还发表论文30篇,与其他专家合著《武夷山保护区叶甲科昆虫志》、《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螟蛾科昆虫志》两本著作,为我国昆虫研究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与接二连三的噩运抗争
  正当汪家社沉迷在昆虫研究中时,噩运却接二连三降临到他的头上。
  1986年,他的爱人患上“马房氏综合症”,心脏升主动脉长瘤,血液循环受阻,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种病例在国内外少见,治愈率很低。1987年,汪家社送妻子到北京安贞医院做手术,奇迹般地获得成功,但术后病人必须终生服用抗凝药华法林,还需要长期照顾。可这时,保护区在国家林业部、省林业厅的重视下,正进入大规模建设期,急需用人。1989年,汪家社被提为桐木管理所副所长,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很忙。是走是留,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选择留在保护区,把家庭和小孩交给患病的妻子照料。
  1993年,正在读初二的儿子又不幸患上脊柱侧弯症。1994年、2000年,汪家社先后两次送儿子到北京武警总院做纠正手术,术后病情虽然基本稳定,但儿子已被定为肢体二级残废。孩子第一次手术后卧床半年,需要专人照顾,汪家社却无法脱身回家,重担又落到他患病的妻子身上。
  回想起每次离家,妻子儿子依依不舍的目光时,汪家社眼里总是泪光闪动。他说:“我只是一个尽职的自然保护事业的工作者,但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1994年4月,更大的不幸又一次向汪家社袭来:他被确诊为右鼻腔恶性淋巴瘤。两个月的放疗,整垮了他健壮的身体。他虽然知道自己的病与长期从事昆虫采集和接触有毒物品有关,但仍计划出院后,与中科院动物所合作研究武夷山几个科的昆虫项目。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有多长时间,但他想做的事还有很多,因此放疗一结束,他就要求出院。回家看望不知道他患病的年迈双亲和小孩后,他又回到保护区。
  他没有中断挚爱的昆虫研究,常常与同伴带着干粮上山采集昆虫标本,一呆就是一整天,保护区的每一个角落他都走遍了。
  患病后,咽喉、鼻腔干燥,汪家社一不小心就出鼻血。1996年9月的一天,为了解龙湖山场群众反映的问题,他早上6时上山,晚上8时回家,当晚病情发作,耳窍出血,满脸浮肿,第二天躺在床上无法动弹,直到中午,同事没见到他到食堂用餐,才找到他的房间。还有一次,保护区边界的光泽西口山场发生火灾,他不顾其他局领导和干部的阻拦,连夜上山指挥灭火。火场干燥,他鼻血大量涌出,整整擦掉了两包餐巾纸。
  做昆虫世界的永远守望者
  汪家社曾经有过两次调动机会,可是为了昆虫研究事业,他都选择了放弃。
  1993年,一家台资企业在厦门鼓浪屿筹建蝴蝶园,在向汪家社咨询建园技术的同时,邀请他去应聘。汪家社详细解答了技术性问题后,只字不提应聘的事。
  1997年,汪家社患病后,省林业厅准备调他到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汪家社与家人商量,他说:“福州离家近,可以较好地照顾家庭,可是在武夷山能更好地从事自己的专业。我一直想完成的‘武夷山模式标本记录’和‘武夷山昆虫名录’,工作还差很多。”妻子和儿子给予他十分的理解:“那你还是留在保护区吧!”这让他几乎落泪。而这时,国内的许多昆虫专家也打来电话希望他留下,因为昆虫研究事业需要有长住保护区的专家。
  如今,汪家社的昆虫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武夷山模式标本记录”已收集300种,“武夷山昆虫名录”也已收集昆虫资料4000多种。汪家社正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加紧完成这两个项目的标本收集工作。
转自:福建日报集团
湖南常德汪氏 ★☆ 天下汪氏一家亲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