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999|回复: 7

汪机

[复制链接]

165

主题

3084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北京汪子明

积分
63035
QQ
发表于 2006-3-3 15: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机】(1463-1539)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新安医学"奠基人之一。汪机出身于歧黄世家,少年时期攻过经史时文,曾考中秀才。后弃儒学医,以朱震亨《丹溪心法》为纲,旁参多家经典,善于融汇创新,医术因此而日益精湛,在当时堪称名震海内。《明史•方技传》将他同吴县张颐、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并称为一代神手。汪机一生注重医德,即使在享有盛名以后,依然是病家随请随到,自己安守穷庐,布衣蔬依,但对病人却竭尽心力,常常免费为穷苦人诊治,为新安后代医家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汪机一生精研医理,在承继朱丹溪学术思想的同时,发展了朱氏阴血理论,纠正了后人误解丹溪医论纯以阴虚论治的偏颇,强调阳气的重要作用,提出"补气即是补阴"和"气虚则诸病由生"两大观点,在中医医论方面具有独创价值。汪机著述较多,有《运气易览》3卷、《医学原理》8卷、《痘疹理辨》2卷、《外科理例》8卷、《针灸问对》4卷等多种传世,学生陈桷还将他行医一生的经验汇编为《石山医案》一书,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实用参考书。
宁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北京汪子明
《汪氏宗亲网》
http://www.iwangs.com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积分
187471
QQ
发表于 2006-4-15 17: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机擅用参芪培护元气

2006-2-14 13:21:47
    汪机,字省之(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463~1540年),安徽祁门人氏。因世居祁门邑城内之石山坞(又称南山朴墅)而号石山。据《祁门县志》记载:“殊证奇疾,发无不中,……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明史•方技传》载:“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

    与诸多新安名医经历相似,早期汪机也是怀揣学而优则仕之理想。攻读儒书春秋经,而其父汪渭则期望他承其医业能成为一位名医。以解除更多病人的痛苦。汪渭曾告诫其说:“过去范仲淹立志,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汪机颇受启发,遂弃科举浮文,致力于攻读医学诸书。其不拘泥于一格,精研历代名家学验,借力儒学功底,复参以哲理。潜心研究,很快医术得以大进,每每验之临床,均收到了良好的疗效,自己母亲所患十余年的头痛呕吐之疾经其诊治也逐渐痊愈。因此,汪机深受鼓舞,于是更加殚精竭虑研究医学。在当时,江南风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而北方则盛行刘完素的《宣明论方》,形成了“南局北宣”两大不同风格的流派临证遣方的局面。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差异。“南局”多温燥,而“北宣”尚寒凉,使用不当均各有偏弊。汪机私淑丹溪艺学,既矫《局方》之偏,又通刘完素之变,持论辄主养阴,且又与一味推崇株守丹溪门庭者迥别。其旁参东垣学说,重视培护脾胃元气,慎用苦寒之味,主张通过阳生阴长来达到补阴的目的。

    临证中,汪机以擅用人参、黄芪而著称.是因其经大量临床体会到参芪味甘能生血,气温可补阳,而且是补脾胃的圣药。脾胃无伤,营卫便有所资.元气便有所助。邪可不治自除。汪机把东垣与丹溪学说融合一体,又对丹溪学进一步作了阐发,改变了过去丹溪养阴泄火的成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特色,“遐迩以疾来请者无虚日”.以致“求者甚众,所应益博,活人至数万”:汪机重视脾胃,但又不采用东垣升阳辛散的治法。他在“营卫论”中指出。人体有卫气和营气,卫气为阳,营气为阴,营卫皆一气所化。其用朱丹溪的“阳常有余”作卫气而言。将“阴常不足”作营气立论.亦举日、月为例,说明日明于月的自然现象,从而引申到人身即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营卫论”集中地反映了汪机的主要学术思想,他推崇丹溪的重视护养阴气。但临证又并非专主阴虚论治。“阳常有余”乃指卫气言,而营气则易亏损;阴阳互根,形气相依,营气兼禀阴阳之性,故补阳者,补营之阳,补阴者补营之阴,认为营卫之气皆借脾胃水谷而生.脾胃喜温而恶寒,脾胃有伤,非借甘温之气不能补。丹溪补阴,东垣补气,俱属补营,人参、黄芪补气生阴,为补营之味。汪机称:人参、黄芪补气,亦补营之气,补营之气,即补营也,补营即补阴也……。经日:阴不足者,补之以味。参、芪味甘,甘能生血,非补阴而何?又曰:阳不足者。温之以气,而参、芪气温又能补阳,故仲景日气虚血弱以人参补之。可见,人参、黄芪不仅补阳,也可补阴,这一思想反映在汪机治疗内伤杂病上。擅用参、芪而颇具特色的灵活运用,其融会贯通,辨证遣方,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如汪机治疗劳疟,脉数无力,形瘦色苍者,其反古人每以色脉论证作血虚治之常道,以“汗多乃阳虚,表失所卫;消谷善饥,乃胃虚火乘其上,皆阳虚也。仲景法有凭证不凭脉者,兹当凭证作虚,治以参、芪……。其又治久痢不止。脘腹痛,里急后重,咳嗽,发热,脉细弱而数者”,认为“此肠胃下久而虚也。医用寒凉愈助降下,病何由安?经云:下者举之,虚者补之。其治理此病之法欤,遂以参术为君……”。又如治消渴善饥,脚弱小便白浊者,汪机称之为脾瘅证,其用甘温助脾。甘寒润燥方,亦主参芪。另有一患者,形色黑瘦,而饮食倍进,食后吐酸,胸有结痰,每到傍晚胸膈烦热,盗汗梦遗,口舌干苦,肌肤疮溃,左脉小弱而数,右脉散弱而数,多处寻医均以其阴虚病症而久治不效。汪机诊后日:“此必脾虚湿郁为热而然也,若用滋阴降火之剂,反滋湿而生热,病何由安?宜用参芪甘温之剂,补脾去湿可焉”。纵观汪机学说之思想,其不仅吸收了东垣的学术精华,而且发展了朱丹溪的“阴不足”理论.创立“营卫论”之学说。其强调重视培护元气,擅用甘温之味扶养脾胃而祛除病邪,成为我国明代医界著名的“医之王道者”.乃为一代宗师。

    汪机生性恬淡.不喜奢靡.言出必践。粗衣粝食,俭朴一生,而著作颇丰。撰编、棱辑有《医学原理》、《运气易览》、《伤寒选录》、《外科理例》、《续素问钞》、《针灸问对》、《痘诊理辨》以及由其弟子陈桷整理编辑的《石山医案》等,其学术理论及文史价值极高,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影响。明、清两朝新安名医祁门人陈桷。黟县人黄古潭,休宁人汪副护、孙一奎、征_文簿,歙县人吴正伦、张柏、吴澄、程文囿……等均师从其学。

                                                                     张贵才 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122

主题

1243

回帖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20
发表于 2006-4-15 17: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机(1463-1539) 字省之,汪渭之子。世居祁门县城石山坞,号石山。卒后葬于祁门青罗寺,现存汪机墓。汪机幼习诗文,为邑之秀之。因母患头痛呕吐不愈,用古之秘方治愈母病。其父汪渭晚年染病,亦三治而三起。越20年,多起奇症。行医40余年,活人数以万计。时人谓:“病之见石山也,如饥者得食而充,渴者得饮而解,弱者得援而登巅,危者得扶持而安。”足见其医术之高,信誉之卓。汪机私淑朱丹溪而博采众长,融丹溪、东垣学说于一体。他在《营卫论》中指出:人体有卫气和营气,卫气为阳,营气为阴,营卫皆一气所化。并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作营卫立论,临床主张调和营卫,调补气血。并擅用参芪,为新安温补派代表人物。汪机精通内、外、妇、儿各科,而以外科尤为精到。他在《外科理例》一书中指出:外科必本诸内,知乎内以知乎外,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济其末。所以他对久科的治疗,主张调补元气,先固根底,不轻用寒凉之剂。他在医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不仅治愈很多病人,为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最先提出了“新感温病”和“阴署”,发展了祖国医学理论,还著述大量的医学著作。其著作有《续素问钞》3卷附《补遗》1卷(1519)、《脉诀刊误集解》2卷、《附录》2卷、《运气易览》卷、《针灸问对》3卷、《外科理例》7卷、《附方》1卷、《痘治理辨》1卷、《附方》1卷、《石山医案》3卷、《推求师意》2卷,合为《汪石山医书八种》。存。再合《伤寒选录》8卷、《内经补注》1卷、《本草汇编》20卷、《医读》7卷、《医学原理》13卷,计13种70余卷,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研究资料。此外,汪机还培养了一批学验俱丰的弟子,其中有汪副护、黄古潭、周臣、程廷彝、许忠、陈桷等。

122

主题

1243

回帖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20
发表于 2006-4-15 17: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名医旗帜世代飘扬——纪念汪机诞辰54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等出席并讲话

  本报讯 纪念汪机诞辰540周年学术研讨会10月19日~20日在汪机故里安徽省祁门县召开。来自安徽省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以及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黄山市和祁门县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汪机是我国明代的著名医学家。行医50余年,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著有医著13种,共76卷,其代表作为《石山医案》。在学术上融朱(丹溪)李(东垣)之学,重视调补气血,用药善遣参芪,注意培元固本,提出新感温病,阐发温病学说,对于气血、营卫的论述等均有独到的见解。是新安医学的先躯者和杰出代表。
  房书亭在讲话中指出,弘扬汪机等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和高尚医德,对于推动中医药学术和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对于做好当前的农村中医药工作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他要求要把认真总结、继承、研究汪机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与指导当前的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使历代名家的学术经验得以发扬光大,让名医的旗帜世代飘扬,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黄山市副市长程永宁在讲话中指出,新安医学的创立不仅为我国中医药学做出了贡献,而且在整个徽州文化中也独树一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融为一体的。汪机对中医药学和徽州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我们安徽人的自豪,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我们纪念他,就是要以这些历史名人为榜样,更好地推动我国中医药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在发言中认为,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弘扬历史名医的高尚医德医风和精湛医术,把纪念学习继承历代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与促进现实的中医药学术发展结合起来,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结合起来,与推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目前已有不少省市开展了以中医历史名人命名的各种文化节及学术活动,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会议期间,房书亭副局长还考察了祁门县中医院,并慰问了一线医护人员。对该院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该院如何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和优秀临床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据悉,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不仅对汪机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与会专家还参加了在祁门县中医院举行的大型义诊活动。(祁光

122

主题

1243

回帖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20
发表于 2006-4-15 17: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机与他晚年力作《伤寒选录》

郑金生

  汪机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传世著作甚多,但他的重要著作《伤寒选录》一书在国内一直失传,至今不被广大中医工作者所知。
  《伤寒选录》一书的撰写,是汪机自壮年时期就开始的,他辑录了历代诸家注解《伤寒论》之要旨,“少加隐括,分条备注”,历时40余年,到70岁时,在其门生陈桷、程 的帮助下,将旧稿整理编辑成《伤寒选录》一书,后又经3年修订,于嘉靖十五年(1536)定稿。此书可说是汪机晚年的力作,其学术功力应在他书之上。
  全书分为八卷,整体结构主要是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卷一,为专题论说,辑录“诸先贤所论,于仲景有发明者,并采辑卷首,以广见识”。第二部分包括卷二至卷七,以病症名为纲,归纳伤寒条文,为之集注,这是全书的主体。第三部分卷八,为“伤寒选录药方”,其中又分方、药两部分:“药方加减例”、“伤寒药性主制要略” 。
  该书按论、症、方药的顺序,对仲景伤寒条文进行了匠心独具的整理,其最大的特色是内容详尽,便于阅览,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较诸他书,颇为详尽。临证一览,而诸说皆在目矣”;其另一特色是精心择取前贤的论说,补充了很多新内容,如仲景书有论无方的条文,汪氏则参考各书之有方者补入方剂,以便临证之需;第三个特色是汪氏在书中阐发了大量个人见解,凡属汪氏个人注说,在书中则以“愚按”标识,这些见解对研究汪氏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书除伤寒内容之外,于书后附有“伤寒药性主制要略”,简述了195种药物的性味、归经,主要功效特点,炮制方法、药物优劣、用法注意事项等,每药虽仅寥寥数语,但每能切中肯綮,考虑到汪氏惟一的本草著作《本草会编》今已亡佚,则这一节的内容又可供探讨汪氏在药物学方面的学术见解。
  该书原本现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院内阁文库,系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敬贤堂刻本。原为日本冈本启迪院旧藏,后归江户医学馆,故丹波元胤的《医籍考》曾著录汪氏此书,并收载了该书的自序和凡例。可喜的是该书的复制本于近期回归祖国,并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这将对伤寒学的研究和汪机学术思想的研究提供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料。B05.4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429
QQ
发表于 2006-4-15 18: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s:1] 对医学方面贡献很大 。
河南-汪聚贵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积分
1147514344
发表于 2006-4-19 23: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得全面。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50

主题

235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4207
QQ
发表于 2006-12-20 23: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的医学著作,据书目著录,计有《脉诀刊误》《石山医案》《读素问抄》《运气  易览》《针灸问对》《外科理例》《痘治理辨》《推求师意》《素问补注》《本草汇编》《医  读》《伤寒选录》《医学原理》凡十三种。其中,《素问补注》一书,  后作为”补遣”刊入《读素问抄》卷末。《本革汇编》、《伤寒选录》已散佚。
   
        1  《脉诀刊误》
    初刻于明嘉靖癸来(1523)年。此书明清两代屡经翻刻, 清光绪十七年(1891)周学海校刊本, 民国期间有石竹山房石印本和《丛书集成》本。
    2.《读素问抄》
    成书于明正德己卯(1519)年,初刻于嘉靖初年,分为三卷。后增入《补遗》内容  复刻。明万历壬子(1612)年的乔木山房本,以《黄帝内经素问抄》为书名,厘为七卷  刊行。
    3,《石山医案》
    由汪氏门人陈桷等编成。成书于明嘉靖辛卯(1531)年。考明·程轿《运气易览》跋所述,《石山医案》当初刻于明嘉靖癸巳(1533)年。明崇祯癸酉(1633)年刻本,此书明清两代数次刊行,民国期间有石竹山房石印本。
    4.《运气易览》
    成书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初刻于明嘉靖癸巳年(1533年)。其后有石竹山房石印本。
    5.《针灸问对》
    成书于明嘉靖庚寅(1530)年,初刻于明嘉靖壬辰(1532)年。原名《针灸问答》。刊刻时题名《针灸问对》。其后主要有明崇祯年间的复刻本和民国年间的石竹山房石印本。
    6.《外科理例》
    成书于明嘉靖辛卯(1531)年。考明·程矫《运气易览》跋所述,《外科理例》当初刻于明嘉靖癸巳(1533)年之前。后世主要有民国年间的石竹山房石印本及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7  《痘治理辨》
    成书于明嘉靖辛卯(1531)年。考明·程矫《运气易览》跋与胡希绍《痘治理辨》题辞,是书当于明嘉靖癸巳(1533)年付梓,  次年刊成。原名《痘疹理辨》,  刊成时题名  《疽治理辨》。后世主要有民国年间的石竹山房石印本。
    8.《推求师意》
    初刻于明嘉靖甲午(1534)年。后世主要有民国年间的石竹山房石印本。  
    9  《医学原理》
    是书为汪氏晚年之作。考汪氏自序,此书当成书于《伤寒选录》之后,确切年代已无从查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