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专门研究汪古部的专著《阴山汪古》这部书(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盖山林著 1991年版)中,其中第六部分是《汪古领地的丧葬制度》。在考证了所有汪古各部丧葬习俗后,其总结中是这样说的 “从总的来说,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四子王旗的汪古墓更多地保留着汪古部固有的习俗,而甘肃漳县徐家坪汪家坟汪氏家族墓葬已基本汉化,汪古部的葬俗已经消失。” P 211—212
这就是说,研究者自己也承认汪世显家族的墓葬同真正的阴山汪古各部有明显的区别。但研究者哪里知道长期处于动乱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混杂的地区,一个家族要想生存下去其困难程度有多大。为了生存有时不得不打着其他民族的旗号这是很正常的。
我们南阳市的镇平县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个王氏家族改为蒙古族,因为他们从元末隐姓埋名已经多少年了。他们是元代王室的后裔,当元代即将灭亡时,元末汉民族起来造反,“八月十五杀鞑靼”,形势危机,为了生存只能如此。
所以,这也能从一个方面说明汪世显家族是汉族,是汪达公之后裔。
附:汪家坟古墓
元朝帝王的墓葬制度,在历史上是一个大改革,他们吸取了过去那种“穷天下之力以崇山坟,倾天下之财以充藏椁,尽后宫之女以殉埋葬”,以及其后“几经变乱,多道发掘,形体暴露,甚至坟土未干,其坟墓已空”的教训,而采取保密的土葬方式,使后人无法发现。这种墓葬制度,比起糜费巨大人力、财物营建皇陵,无疑是一大进步。
帝王如此,那么元代官宦的墓葬又是怎样呢?定西地区漳县元代汪家坟古墓群为考察元代墓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汪家坟古墓群,是汪氏家坟,始于蒙古海迷失后己酉(公元1249)年,止于明万历丙辰(公元1616)年,历经十四代,360多年。据史书记载:汪氏系旺古族,金、元、明三代,累官多人,仅三史有傅老30余人。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至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汪氏家族死后,多葬于此。《重修漳县志》载:“南山在城南五里,一名江古山,元陇右玉汪世显墓在其东麓。”
古墓群位于漳县城东南2.5公里的徐家坪东坡地,墓区呈三角形地带,四面环山,东有硝井沟,沟水流人漳河。墓地自西向东倾斜15度,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原有封土堆200余座,高家累累,喝石林立,并有围墙及守墓佣人住房设施。元代是汪家的极盛时代,从元初到元末,汪氏在朝廷的达官贵人连续不断。1972年以来,甘肃省、漳县等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发掘墓葬17座,掘出陶、铜、竹木、金石、丝织物、墓志等共728件。其中元代衣帽、木屋模型与花草飞鸟纹瓷坛,极为珍贵。
汪家坟元墓群与宋墓相似,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有方形、复斗顶或卷项和盝顶式,并有坚穴土坑墓。墓室结构极为繁华,有反映墓主人和当地人民生活的画像砖,有神话故事的壁画,有刻有二十四孝图、鹤鸟、花草、天马、牡丹和飞人的砖雕。
如 M20墓,墓壁由刻花砖砌成,起基四平,自下而上交互垒砌。垒至1.5米左右后,顺壁砌成交错的7座回廊、楼台和仿木构门窗。门侧阁人侍立。门内刻着端坐的墓主人。楼上层雕仿木结构的斗拱、椽、檐、瓦垅。然后逐次分收。叠涩砌成攒尖顶,最高处悬铜镜。墓室置二棺,棺前置供桌,其上放盅、碟和供果等,棺左右也置供物。
汪家坟古墓群不失为元代风格奇巧的珍贵文物。
注:
1. 我们从埋葬风俗来看,北方草原民族没有中原民族的这种埋葬习惯。
2. 我们从汪世显家族的墓葬中的布局格式看,北方草原地区的民族后来有了这种埋葬形式后,也没有达到这种布局格式。
所以,我们从墓葬这种形式,以及布局等方面也能看出汪世显家族是汉族人,而非汪古部,汪古部也叫“白鞑靼”,居住在内蒙古阴山一带。
其他有关汪世显家族的资料请看《各地宗亲》栏目中:有关《陇右王汪氏世家勋德录》的几个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