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一粒凡尘

记忆中的父亲[原创]

[复制链接]

1

主题

18

回帖

239

积分

侠客

积分
239
发表于 2007-3-31 22: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尺巷”的典故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记得我父亲也是用这句话影响着我们几姊妹的,回老家看到邻家的凄凉,非常感慨,这句话的出处是哪?
      清朝雍正皇帝用了一位漢人作宰相,名叫張廷玉,他是安徽桐城人˙有一天張廷玉在京城接到家鄉僕人的來信,信上說:『 鄰居正在蓋房子,建圍牆時侵占了我們家二尺地,請主人做主˙』 張廷玉立刻回了一信,內容是:『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仿?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僕人接到回信,馬上拿著去見鄉人,『我們家老爺說若二尺地不夠,願再多讓一尺˙』鄰人一聽,即說:『你家老爺說能讓三尺,難道我不能退三尺嗎?』於是,各退三尺,就成了安微桐城有名的『六尺巷』˙

1

主题

18

回帖

239

积分

侠客

积分
239
发表于 2007-3-31 22: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记得我父亲也是用这句话影响着我们几姊妹的,回老家看到邻家的凄凉,非常感慨,这句话的出处是哪?
还有一说:
   六尺巷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是一条全长约100米、宽2米的巷道,当地人称之为“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在安庆,安徽省乃至全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宰相张英的四句打油诗也是妇孺皆知。
    张文端公即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清代名臣,文学家,今安徽桐城人。清廷入关后,沿袭明朝官制,废除宰相之职,分设六部——刑、工、户、兵、礼、吏部,以加强皇权。而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桐城派后期代表作家姚永朴《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史料简约,故事简单,但岁月的流逝与人间的沧桑,六尺巷的故事仿佛是历久弥新,成为皖江文化积淀中最醇厚的部分。早在1956年11月,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微妙的中苏关系,在接见前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讲了这个故事,并吟咏了这首打油诗。

注:张英、张廷玉是清朝有名的父子双宰相。

1

主题

18

回帖

239

积分

侠客

积分
239
发表于 2007-3-31 23: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父母58年从安徽桐城逃荒到江西彭泽。母亲姓张,说是张宰相的后人。母亲不识字,但她老人家在世时总是用这首打油诗教导我们。其实这也是张氏世世代代传诵的教育文化。

17

主题

112

回帖

145

积分

认证会员

信州汪超

积分
145
QQ
发表于 2007-4-8 19: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中……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积分
1147514344
发表于 2007-4-8 22: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出自桐城张宰相。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23

主题

14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2580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5-11 21: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父母58年从安徽桐城逃荒到江西彭泽。母亲姓张,说是张宰相的后人。母亲不识字,但她老人家在世时总是用这首打油诗教导我们。其实这也是张氏世世代代传诵的教育文化。


家国宗亲好,历史上张家与汪家有过多次联姻.康熙已已年,张英为宗谱一修时作过序,乾隆十七(壬申)年,张廷玉为宗谱重修作序.父子俩都自称"年家眷张英","年家眷张廷玉".
毋求果报诚修炼,岂为功名始读书。万事莫于利处动,一生常向义边行。 http://www.fcxyz.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