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1-10-3 21:26:13

我为从兄撰挽联及墓碑文

(爽公派、秋一公支、长垅汪九华分系第十世、总第九十二世——教本公遗照)
我为从兄撰“挽联”及“墓碑文”
    我的从兄(堂兄)——汪教本,系汪氏九十二世,我伯父之长子也,昨日(10月2日即九月初六)亥时寿终正寝,享年八十有三。从兄一生育有一子四女,一向勤劳俭朴,钟爱采制中草药,常以自采草药济世助人。他曾名录于《九华山志》和CCTV4《走遍中国-走进安徽九华山》,是闻名遐迩的“九华山老药农”。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3472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1847
    因择于明天(10月4日即九月初八)巳时收殓入棺,以布置灵堂奉祭,于是治丧理事们及从侄和从侄婿们让我代撰挽联。又因择于后日(10月5日即九月初九重阳日)巳时出殡安葬,一并立碑,于是又让我代撰碑文。还因亡兄的配偶已于1998年去世,今决定新亡者不与先妣合墓而另址独葬,故此为独棺墓碑文。
                                                                                                      —— 汪长富   2011年10月3日/辛卯年九月初七
----------------------------------------------------------------------------------------
    (挽 联,竖列)

    教 化 后 裔 勤 劳 俭 朴 传 佳 话      

    本 正 源 清 采 药 济 世 留 美 名

--------------------------------------------------------------------

(墓碑文,竖列)
      
    生      一九二九己巳五廿六
    卒于公元二零一一年辛卯九月初六日
    葬      二零一一辛卯九初九   

    壬山

九十二世先考汪公讳教本朝奉之墓

    丙向   

                                    亮
                  孝男国 胜 孙汪    叩拜
                                    丽
--------------------------------------------------------------------

      (今将挽联和碑文一并传于家网,与诸位宗亲共同切磋和探讨)

汪明才 发表于 2011-10-3 22:25:30

向汪教本爷爷默哀!!!教本爷爷一路走好!!!

汪根远 发表于 2011-10-3 22:33:39

         好联!汪教本老先生一生勤劳俭朴以身传教,采药济世,传佳话、留美名!也为我汪氏家族赢得了荣誉!寥寥一联,概括了老先生的一生,赞美了老先生的一生,定论了老先生的一生!好联!欣赏了!谢谢!

汪根远 发表于 2011-10-3 22:37:42

向汪教本老先生默哀!
                     老先生一路走好!!

汪根远 发表于 2011-10-3 23:29:07

请长富先生赐教:
      觉得碑文中,落款既是“孝男”,正文称“先考”,那么,下面的二字称“朝奉”,不如称“大人”更确切、实际一些,(我知道,贵地有称“朝奉”的惯例)。
      字典注释说“········徽州方言中称富人为朝奉”。“朝奉”——犹如现在所称“大款”、“老板”。邻里亲朋可如此称,而“死者”的子孙称之,自是不如“大人”二字恰当一些。您说呢?
      在下“班门弄斧”意在请教,令先生见笑了。 不胜惶恐,敬请见谅。

汪传海 发表于 2011-10-4 05:46:54

         美 德 堪 称 典 范

         遗 训 长 昭 泣 人




          教 本 一 路 走 好 !

汪传海 发表于 2011-10-4 08:53:25

朝奉  宋朝官阶有朝奉郎,朝奉大夫,明、清则常称盐店、典当店员为朝奉,亦有地方用以称乡坤。后来徽州方言中称富人为朝奉。苏、浙、皖一带也用来称呼当铺的管事人。如仙剑三中的丁朝奉等。所以称景天“景掌柜”并不十分合适。   宋人因以“朝奉”尊称士人。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状甚丑》:“ 吴伯虎 朝奉,状甚丑,鼻有孔而无准。每出廛市,随而笑之。 元丰 中登第,上见之亦为之笑。”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壬·涂朝奉驱疫》:“ 涂大经 朝奉,初乡荐入京,行次半涂,寓宿一宽宅。” 南宋 以后用以称富豪、店主等。《水浒传》第四六回:“庄主太公 祝朝奉 有三个儿子。”《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吕玉 也到 陈 家铺子,登堂作揖。 陈朝奉 看坐献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朝奉若肯喜舍时,小僧便修葺起来不难。” 清 以来称老板和当铺的店员为朝奉。《儒林外史》第五二回:“院子上面三间厅房,安着柜台,几个朝奉在里面做生意。 陈正公 问道:‘这可是 毛二爷 的当铺?’”《儒林外史》第五二回:“小朝奉送上一杯茶来。” 沈从文 《泥涂》:“柜台上几个朝奉,恶意的低低的笑着。因为凡是进当铺的人,谁不是急于要钱用?” 阿英 《盐乡杂信》七:“大抵他们所收得的卤,不是卖给‘朝奉’,即所谓‘灶董’,就是租灶董的灶自己来烧。” 编辑本段徽州朝奉
名称简介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7748553610aa8b8ea3cc2bfe.jpg
徽州朝奉,是对徽商中从事典当行业的掌柜的称谓。徽商,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又称 “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和绩溪县、江西婺源县。典当业是徽商主要产业之一,鼎盛时期的徽州典当行遍布全国,在这门行业中甚至有“无典不徽”的说法,时至今日,老的典当行里做生意的隐语依然是有着当时徽州商人们的言语和痕迹。 所谓朝奉者,本是古代的一种官名。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当时的三公外戚,皇室诸侯,多为奉朝请。到了宋代就有了明确规定,朝奉大夫是正五品官员,朝奉郎则是正七品。即“朝奉大夫”是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朝庭命官,却在古徽州遭到了广泛的“贬值”,便是普通人家的男子,也有互相敬称为朝奉的。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更是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沿袭至今,徽州人还有以此称谓来敬称自己的祖父的。时至今日,徽州人依然称自己的爷爷为朝奉,徽州休宁方言区如屯溪称“老朝”或“朝”,歙县则称朝奉。   今天江南一带上了一点年纪的人,都知道旧社会的“徽州朝奉”,讲的就是那些当铺的掌柜。但其实,这种看法不免过于简单了一点。徽州朝奉与绍兴师爷一样,成为一种颇具地域特色的专有职业。 历史典故
  徽州男子为什么会自称“朝奉”?其事缘起于宋太祖赵匡胤的“亲封”。据说当年,赵匡胤拥兵南下,平定歙州(徽州)时,徽州人箪食壶浆,夹道相迎,场面十分的热烈。赵匡胤见了很受感动,就停车对大家说:“多谢汝等朝奉!”意思是说,多谢你们的朝拜与礼物奉献。但徽州人由于高兴,却一时理解错了,以为皇帝圣旨口,亲口封他们为“朝奉”。于是一个个喜不自禁,纷纷以“朝奉大夫”自居。 朝奉岁月
  徽州人的经商,是“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鹜,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徽州朝奉的称谓,就随着徽人经商的足迹而传播开去,逐渐地为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人们所知道,而成为各地对徽州商人的称呼。徽州人什么生意都做,但最拿手的还是开典当。在这门行业中甚至有“无典不徽”的说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像许多行业一样,典当业中有同行间通用的隐语。由于徽州人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典当业的隐语又叫作“徽语”,是根据徽州方言结合当地语音产生的。在北京,当铺中报价用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读起来是么、按、搜、臊、歪、料、俏、笨、缴、勺,“吃饭”是“抄付”,“没有”是“妙以”,“老太太”是“勒特特”,“小媳妇儿”是“洗玄分儿”。东北的典当也用的是“徽语”,只不过稍微加进一点东北口音,如从一到十的数目宇就是:摇、按、瘦、扫、尾、料、敲、奔、角、勺。由此可见徽州人在典当业中的势力之大。   由于各地大多数的当铺是徽州朝奉所开。人们渐渐习惯了一进当铺门就开口叫“朝奉”。后来,朝奉索性成了当铺掌柜的统称,不论是否徽人开的买卖,一概冠之以朝奉。朝奉最初是个敬称,但是商业经营与农业劳动不同,要赚得利润,就不能总是维持着温良恭俭让的风度。随着徽州商人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成形,日益加深,朝奉的含意就有了引申,著名学者胡适是徽州人,他在晚年口述的自传中提及徽州朝奉:“朝奉的原意本含有尊敬的意思,表示一个人勤俭刻苦,但有时也具有刻薄等批判的含意,表示一个商人,别的不管,只顾赚钱”。“朝奉”这个称谓就被当作是唯利是图的商人的谑称   徽州地处皖南腹地,境内多山,耕地无几,自古以来全年粮食收成大多不够一家人三个月吃。所以,历史上的徽州人,为求生存,只好纷纷离开故土,外出经商谋生。这也就是造成后来“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的主要原因。   走在屯溪老街上,常可以看见摇摇摆摆学走路的孩子,对着不远处正张开双臂等着他们的祖父喊道:“老朝,老朝。”在屯溪休宁一带的方言里老朝即爷爷。发音为“老窘”。而老朝这一称呼正是由徽州朝奉一词演变而来。

汪传海 发表于 2011-10-4 08:56:56

我认为还是以[大人]称谓比较合适.

汪根远 发表于 2011-10-4 09:31:33

谢谢传海前辈赐教,受益匪浅!谢谢!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1-10-4 10:05:33

回 楼主(九华星云) 的帖子

"传佳话"改为"传家风"戓"传良徳"如何。"朝奉"册除或改"大人"为妥。供参考,古词不懂见笑啦。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我为从兄撰挽联及墓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