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大畈始祖汪中元墓碑文[初稿]请大家参考 及 指正
为 修 复 大 畈 始 祖 汪 中 元 墓 ,由 于 两 个 多 月 来一 直 没 有 找 到 墓 葬 图 ,也 没 有 发 现 以 前 的 墓 碑 ,所 以 由 汪 禄 生 老 师 及 大 畈 汪 炳 炎 ,汪 元 信 等 本 家 一 起拟 的 初 稿 ,现 发 出 让 大 家 看 看 ,多 提 点 建 议 . 墓碑内容要照顾传统习惯和地域特点两个方面,这事当地人自已决定最好。不过,借此机会我想提个建议,可在墓地另刻一碑,以记录中元公的生平和现代人为恢复始祖墓地所作的大量工作,以激励后人。 中元公墓碑一刻,其生卒年就成了定论。婺源大畈当地本家家谱载其生年‘光启丁未’,光启是唐僖宗第四个年号,时间为公元885---888年。我支谱载生于唐昭宗天复元年即公元901年。九华星云本家提供的中元公的小弟弟汪中高生于唐懿宗咸通7年即公元866年。说明中元公生年应在866年之前。这三个生年哪个正确呢?是不是先讨论一下。至于卒年我就完全不知道了,由大畈本家定夺吧。是否把中元公的‘字’也刻上。亮公建议另立一碑,记中元公生平事迹和重修墓的经过始末,以激励警示后人,我完全同意。
- 个人觉得,中元公墓还是采用仿古代名人式样较为合适、庄重,不必一定要用后期风水中的坐山立向式样。但 一定要满足后人祭扫、瞻仰的需求,即有祭扫的位置及中元公生平及相关支系的介绍。。。
如下图钱王墓碑式样:
56世:名道安,字元振(一曰成咸泰),行长。唐朝,文宗/武宗/宣宗/懿宗时期。生于唐文宗大(太)和元年丁未(公元82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丁卯(公元847年),公二十一岁授衙前兵马指挥使,领兵驻镇婺源,差任婺源镇都虞侯,内安黎庶外殄寇攘,时鄱寇出没无常,清华移镇武口又移弦高,散兵耕耨近效,警则旦夕咸集,备足兵马粮草。
自(歙县)慈菰迁居婺源,为婺源始祖,并修宗谱。妣吴氏,生子三── 源、濆、淦。唐懿宗咸通四年癸未(公元863年)疾卒,享年三十七岁,葬婺源之北武口山下。宋追封八字平阳王。婺民怀其保镇之恩,立庙于武口思溪,世称彭王庙,誉武口大王,永享年祭,有求即应。后以神助国,追封威忠德仁圣英烈王。妣卒葬山松前溪下坞口,碑曰唐兵马使汪公夫人墓。
其弟── 汪道兴,世掌越国公诰命,居歙县布政乡,生子一── 琏。
57世;名濆,字清叟,行二。唐朝,懿宗/僖宗/昭宗时期。约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前后(公元844—846年),唐中和四年甲辰(公元884年),抗黄巢积功,以勋授歙州都御侯、充三浯镇将、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寺殿中侍御史、都知兵马使、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赠御史大夫。始居台端誉为端公,妣黄氏,生子四── 参(一曰中参)、中元、十六(一曰中立)、高(一曰中高)。唐昭宗乾宁元年甲寅(公元894)阵亡,享年三十二岁。居婺源台端,公妣同葬
大田象山之左,从婺治向南五十里。后人慕其功德,立祠镇旁以祭之。妣中年
随子迁大畈,葬大畈之畲田。
其长兄── 汪源,字深叟,随父总戎婺源始居还珠里乌水源,生子四──敏、惠、勤、强,公葬五镇大田寺。其后裔散徙于浮溪、宣城、弋阳、潜山、池州、庐江、凤阳、宁国、太平、休宁、绩溪等地。宋有翰林学士汪藻,元有礼部尚书汪泽民,明有参政凤翰林学士汪俊、国子祭酒汪伟、编修汪佃。簪缨世济皆其后裔。
其三弟──汪淦,或未成年或为不显,各项史料俱缺。
58世:名高(一曰中高),字公升,行四。唐朝僖宗/昭宗/哀帝/五代十国时期。约生于唐懿宗咸通七年前后(公元865—867年),精通多项武艺和经史。唐末(公元906—907年),举义兵镇守婺北,遂举家由大畈迁婺源回岭,为回岭始祖。妣吴氏,生子一──程。公享年四十一岁,公妣同葬回岭村心甲向。
关于
其长兄──汪参(一曰中参)、三兄──汪十六(一曰中立),或未成年或不显,无子无详记;
其二兄──汪中元,字彦立,有大志,遇衰世,隐居不仕。居大畈,寿终于家,妣黄氏,生子四── 韶、石、京、敬逢。公卒葬大畈后村山下,妣葬休宁岭南下坦。子中有吏部尚书、王府记室参军、常山教谕;共有十孙,孙中有宰相、官学士、评事、端明殿学士等。后裔迁居常山、休宁、严坑、开化、三浯等地,修大畈宗谱。
59世:名程,字鹏举,行独。五代,后梁/后唐/后晋时期。生于唐僖宗广朋元年庚子(公元880年),天佑年间(公元904—907年),屡举进士不第,空有登高志,奈何战乱世,叹吾难镇逆,忍事山水盛。为隐居计,遂遍观回岭,山清水秀石也奇,欣然家焉且戒,世仕于唐,诸慎勿苟,唯读书谈道为自足而乐。居回岭,妣吴氏,生子一──颜。公卒于后汉乾佑二年(公元949年),享年七十岁,葬回岭郑大园甲向;妣葬村心高公墓畔左侧甲向。
--------------------------------------------------------------------------------------------------------------------------------
二楼光裕前辈请注意: 以上关于57世濆 和58世中高的生年均用了一个约字,是不准确的。 引用第1楼liang于2008-07-14 19:53发表的:
墓碑内容要照顾传统习惯和地域特点两个方面,这事当地人自已决定最好。不过,借此机会我想提个建议,可在墓地另刻一碑,以记录中元公的生平和现代人为恢复始祖墓地所作的大量工作,以激励后人。
亮 公 好 建 议 ,谢 谢 ! 引用第2楼汪光裕于2008-07-14 21:16发表的:
中元公墓碑一刻,其生卒年就成了定论。婺源大畈当地本家家谱载其生年‘光启丁未’,光启是唐僖宗第四个年号,时间为公元885---888年。我支谱载生于唐昭宗天复元年即公元901年。九华星云本家提供的中元公的小弟弟汪中高生于唐懿宗咸通7年即公元866年。说明中元公生年应在866年之前。这三个生年哪个正确呢?是不是先讨论一下。至于卒年我就完全不知道了,由大畈本家定夺吧。
是否把中元公的‘字’也刻上。亮公建议另立一碑,记中元公生平事迹和重修墓的经过始末,以激励警示后人,我完全同意。
-
谢 谢 ,中 元 公 生 年 ,我 在 去 和 大 畈 其 他 本 家 说 ,他 细 查 清 引用第3楼大风于2008-07-14 23:05发表的:
个人觉得,中元公墓还是采用仿古代名人式样较为合适、庄重,不必一定要用后期风水中的坐山立向式样。但 一定要满足后人祭扫、瞻仰的需求,即有祭扫的位置及中元公生平及相关支系的介绍。。。这 个 形 式 的 墓 碑 不 错 ,谢 谢 !
如下图钱王墓碑式样:
....... 引用第4楼九华星云于2008-07-14 23:40发表的:
56世:名道安,字元振(一曰成咸泰),行长。唐朝,文宗/武宗/宣宗/懿宗时期。生于唐文宗大(太)和元年丁未(公元82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丁卯(公元847年),公二十一岁授衙前兵马指挥使,领兵驻镇婺源,差任婺源镇都虞侯,内安黎庶外殄寇攘,时鄱寇出没无常,清华移镇武口又移弦高,散兵耕耨近效,警则旦夕咸集,备足兵马粮草。
自(歙县)慈菰迁居婺源,为婺源始祖,并修宗谱。妣吴氏,生子三── 源、濆、淦。唐懿宗咸通四年癸未(公元863年)疾卒,享年三十七岁,葬婺源之北武口山下。宋追封八字平阳王。婺民怀其保镇之恩,立庙于武口思溪,世称彭王庙,誉武口大王,永享年祭,有求即应。后以神助国,追封威忠德仁圣英烈王。妣卒葬山松前溪下坞口,碑曰唐兵马使汪公夫人墓。
其弟── 汪道兴,世掌越国公诰命,居歙县布政乡,生子一── 琏。
57世;名濆,字清叟,行二。唐朝,懿宗/僖宗/昭宗时期。约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前后(公元844—846年),唐中和四年甲辰(公元884年),抗黄巢积功,以勋授歙州都御侯、充三浯镇将、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寺殿中侍御史、都知兵马使、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赠御史大夫。始居台端誉为端公,妣黄氏,生子四── 参(一曰中参)、中元、十六(一曰中立)、高(一曰中高)。唐昭宗乾宁元年甲寅(公元894)阵亡,享年三十二岁。居婺源台端,公妣同葬
.......关于57世濆 和58世中高的生年均用了一个约字,是不准确的。个 人 也 有 认 为 ,再 核 查 下 也 好 ,谢 谢 ! 坐山立向式样比较适合一般的家庭规划,赞同仿古名人式样,特别是注重生平介绍和民间祭祀场地容量和规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