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5507|回复: 10

《汪氏通宗世谱》摘录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4-16 12: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尽管我们没有《汪氏通宗世谱》,但是,下面这个摘录是从《徽州汪氏家族的迁徙与商业活动》中摘录的。这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很重要的信息。(从《超星》上下载很不容易,它的文字识别差,差错很多,改着很慢,还不如我打字)。


    《汪氏通宗世谱》编纂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前后。汪氏44世汪华有九子,世谱记述了他的长子建、次子璨、三子达、四子广、七子爽、八子俊以及汪华之弟开国公等后裔的分支及移居情况。
    关于长子汪建的支系。世谱记载有:第48代的士美与其子汪琦都有进士科名。唐代黄巢兵乱之际,第51代的汪寿、汪质分别迁徙到祁门县朴墅与旌德县新建。祁门县朴墅的一支,第65代的汪德移居于县内的大坦,第80代的应逵移居于东流县抄机。旌德县新建的一支,第55代的思立、思明、思聪分别移居于歙县唐模、江西贵溪县、绩溪县坦头;第59代的汪二移居于歙县的泉;其后还有移居他处的。据载,由旌德县新建一支分衍出来的各个支脉中,数歙县唐模一支脉的移居最多,世谱的记载也最详,而且该支有些移后的背景比较特殊。大约自第63代到69代之间,唐模支脉不但在本县内的居住地有21处,在外县的居住地还有:休宁县4处;黟、宁国、太平各县各2处;绩溪、石埭、铜陵及江西省的万年、贵溪诸县各1处。其后在这些新定居地的汪氏还有新的移居。此期唐模支脉向各地的大规模移居,可能有建炎之乱的背景,即为逃避宋政权在金人入侵下的战乱而仓促南移。
    关于次子汪璨的支系,世谱仅录有第46代的处祟由重庆府唐为州迁徙到浙江省龙游县团石的一条。
    关于三子汪达的支系,世谱载有:第49代的汪明迁旋于绩溪县西坑.第50代的汪泰迁徙于绩溪县尚田,然后这两支又从西坑和尚田再移居于本县、歙、太平、旌德诸县共11个地方。另外,汪达支系第46代的处惠迁陡于甘肃省陇西,他的后裔第75代的汪洋又迁回了安徽省的六安县。
    关于四于汪广的支系,世谱的记载很少.仅有第51代的贤常迁徒于歙县篁敦(黄敦),此后在歙县境内又有多次移居一条。世谱中没有关于汪华五子、六子两支系的记载。
    关于七子汪爽的支系,世谱的记载最多且详。首先是第49代的风思和景瑞分别迁徒于歙县慈菰和祁门县赤山。赤山一支,第56代的雅移居于本县井亭。歙县慈菰的一支,第50代到64代之间迁徒于本县2地、江西省浮梁县5地,绩溪县2地,婺源、石埭及浙江的开化、建德诸县各1地。其中移居于婺源的一支,系唐代大中年问(公元847—860年)任兵马使的汪氏56代道安与程汀一起率兵攻占该县清华镇,道安一支自此定居青华镇武口,直至901年。此后第57代的汪源、第58代的中元、第61代的汪高又分别移居于本县境内的大田环珠、大畈、回岭等地。大团环珠一支,后来又移居于本县境内6地、休宁县2地、铜陵县1地,江西省德兴县6地。大畈一支,则移居于本县境内9地,歙县及郡城5地,休宁县4地,铜陵、石埭两县备2地,浙江省开化县5地、本省夥、桐城、潜山、霍山、江苏省高淳、浙江省淳安及湖北省崇阳诸县各1地。回岭一支,又再移居于本县境内7地,休宁县6地,歙、贵池、宣城及江苏省苏州府吴县诸县各1地。关于汪华七子汪爽的支系在上述迁徒及移居之后的行踪,在世谱中还有很详细的记载。不过尽管如此,仍还有些系谱尚不明确。
    关于八于汪俊的支系,世谱记载了:第47代的太徽移居于绩溪县澄源的汪村,第51代的汪渐迁徒于旌德县新建。第71代的汪廙迁徒于歙县篁墩.这三支一姓家族此后的再迁徒,世谱中仅有新建一支的记载最详。这一支后来又移居于本县境内18地,泾县8地,绩溪、太平两县各3地,歙、宣城两县各2地,宁国府1地。在这些移居地定居下来之后,这一支的家族又还有进一步的迁徒,这些迁徒多数是在第60代到67代之间进行的。
    关于汪华之弟开国公的支系.世谱中明确记载的仅有:第49代的荣积迁徙于歙县东关,第67代的恩德迁徙于绩溪县雄路,第71代的大敬迁徙于本县的杨溪坦。此外,世谱中还记载了该支系移居于婺源县风亭的一支脉,这一支后又移居于休宁县7地,黟县1地,再后又移居于江西省的贵溪及江苏松江、丹徒、嘉定等府县。
    上述所有支系的汪姓家族的移居之中,既有举族移居的情况,也有家族部分成员移居、另—部分成员留居原地的情况。举族移居多半有躲避战乱的背景。如前述汪华长于汪建支系由歙县唐模向其他地区的迁徙,就是为避建炎之乱,几乎是整个家族都移居于他地。但是汪氏第75代、第88代后裔中有一部分又从唐模移居他地。因此看来,也许一部分人在战乱乎息之后又回到原处,或是当初仍有少数人留居该地。
尽管《汪氏通宗世谱》的记载已很详细,但是仍然还有遗漏之处,例如本文下面将述及的第61代的仁雅由歙县唐模迁徙于金陵的宏村汪氏支脉,就不是由于避建炎之乱,而是为了经商的需要,这在世谱中就被漏记了。另外、世谱对移居于远地的汪氏家族支脉的追踪记载极少(指安徽省境内和邻近徽州的浙江、江西两省部分地区之外者)。远徙者,除了前面已提及的汪华次子汪璨的支系外,其他各支系还有如下述。
长子汪建的支系:(1)第67代的汪勃从唐横迁徙于铜山,再经迁徙于浙江环山、歙县坦川,至第82代的尚禔之时迁徙于江苏苏州府城吴趋坊。(2)第66代的叔敖从唐模迁徒于歙县潜口下市,再经迁徙于信行,至第83代的文通之时迁徒于扬州。
(因《超星》有问题,先上传这些)
河南-汪聚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16 12: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子汪建的支系:
第67代的汪勃从唐横迁徙于铜山,再经迁徙于浙江环山、歙县坦川,至第82代的尚禔之时迁徙于江苏苏州府城吴趋坊。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16 12: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次子汪璨的支系:
第46代的处崇由重庆府唐为州迁徙到浙江省龙游县团石。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16 14: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四子汪广的支系,世谱的记载很少,仅有第51代的贤常迁徒于歙县篁敦(黄敦),此后在歙县境内又有多次移居一条。世谱中没有关于汪华五子、六子、九子三支系的记载。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243

回帖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4-16 17: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世谱中没有关于汪华五子、六子、九子三支系的记载。
这么长的时间了 就是没听说过哪里有他们的子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16 17: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通宗世谱》摘录(续)

属七子汪爽的支系,作为由婺源县大阪分衍出来的后裔有:(3)经移居休宁县,至第67代的汪昱迁徒于浙江省鄞县。(4)第68代的载九迁徙于湖北省崇阳县。(5)经移居畬田,至第68代的汪注迁徒于江苏省常州毗陵,再到第73代士恭之时迁徙于江苏省丹阳县。(6)第81代的宪明、宪旸之时迁陡于江苏省江阴县。(7)第79代的文凤之时辽徙于江苏省句容县。(8)第73代的良士之时迁陡于直隶省永定府滦州(河北省滦县)。仍属七子汪爽的支系,作为由回岭分衍出来的后裔有:(9)经移居休宁县,第75代的汪申迁徙于陕西省临潼县。(10)第8l代的时春迁徙于江苏省吴县。还是属于七子汪爽的支系,由祁门县井亭分衍出来的后裔有:(11)经移居黟县黄陂,至第83代的正何迁徙于扬州附近新城。(12)同样经移居黟县黄陂,至第86代的宪明迁被于浙江省归安县双林镇。
关于汪华之弟开国公的支系,由婺源县经移居休宁县后分衍出来的后裔有:(13)第83代的滋生迁徙于江苏省丹徒县。(14)第84代的应嘉迁徙于江苏省松江府。(15)第84代的必口迁徒于江苏省嘉定县南翔镇。
《汪氏通宗世谱》关于移居于远地者的记载只有上述的15支,而世谱中有关徽籍汪姓移居活动的记载总共有750次,其中移居远地者仅占移徙活动的2%。另外值得注意,上述15支迁徒于远地的家族中只有(1)(5)所裁的两支是经迁徙于徽州以外地区后再向更远处迁徙的,而且(1)所裁一支不但其省外移居地浙江环山离微州很近.而且他们还一度迁返歙县坦川。可见世谱编纂者的调查对象仅限于徽州及其周边地区,而关于迁徙远地家族的记载,则仅仅依据调查中可能获得的十分有限的资料。比如关于宏村一支的汪姓家族,在光绪22年编纂的《汪氏登源藏稿》中载有这样一条资料:为修复位于绩溪县登源的汪华之父僧荧的墓,黟县宏村汪氏族人(包括移徙外地各支脉)曾捐助巨款,其数额仅次于黄陂一支所捐之数。这说明当时分居于各地的各支汪姓家族之间的联系并未中断。然而《汪氏通宗世谱》却未提及由宏村分迁浙江省杭州的汪氏一支,这也证实了我们关于《汪氏通宗世谱》对于移徙远地分支记载极少的论断。
   以下部分将以《汪氏通宗世谱》以外的各分支族谱为研究资料,考察汪姓家族中远离其主要居留地的各支脉的迁徙及移居状况。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16 21: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通宗世谱》将来可能通过网上买到光盘。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215

回帖

4335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4335
QQ
发表于 2008-3-1 00: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5 14:22 编辑

金人有过长江的记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851

回帖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10-4-22 18: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三子汪达的支系,世谱载有:第49代的汪明迁旋于绩溪县西坑.第50代的汪泰迁徙于绩溪县尚田,然后这两支又从西坑和尚田再移居于本县、歙、太平、旌德诸县共11个地方。另外,汪达支系第46代的处惠迁陡于甘肃省陇西,他的后裔第75代的汪洋又迁回了安徽省的六安县。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 ... e=0&page=52      陇西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 ... e=0&page=58                汪洋又迁回了安徽省的六安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851

回帖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10-4-22 19: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25_4_727f0b85fc0dfc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