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寻根敬祖之情.中国人都崇敬自己的祖先,即使到了异国他乡,也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汪姓在百家姓中排第57位,约有人口494万占全国人口的0.38%.在全国19个大姓中占第15位.在海外汪氏子孙有80多万,占华侨总人数的6%左右.无论何地的汪氏,祖籍在"平阳郡"其后,江南徽州和今天的浙江"德清号"即汪姓的故乡和主要发祥地.汪姓开氏始祖是鲁成公.子孙对先祖瞻仰朝拜,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表现.
远离始祖先贤朝拜地的湘川祖上,历来都很重视祭祀自己的祖先,元朝的六十五世祖,汪世荣公在湖南邹阳县居住时,为了护祖祭祖,面下墓田30余亩,顾请有6人住地守护.清朝时期在湖南新化县居住的先祖,在县城内修建有"汪氏宗祠",宗祠内供奉了近代先祖的灵位,建设宗祠是光宗耀祖的一种表现,又是子孙后裔开办"清明会"祭扫祖墓时聚会的好场地.
入川祖汪兴德公到达四川简阳定居后,诚地沿袭了在湖广的传统祭祖制度,时时怀念祖先,经常祭祀祖先.在堂屋正壁中供奉着祖先之神香位,每遇节日,喜庆,甚至打"牙祭'(旧社会,一月以上吃一次猪肉)时都要必恭必敬地向祖先献上美酒,"刀头"(即熟肉的一方),点燃香烛,击响神香"三叩首",跪拜礼,烧化一些"钱纸"表达对祖先的孝敬之情.每年的七月中旬"中元节日",又称为祭祖节.各姓后裔都要在七月十五日之前隆重祭祖(七月十五晚为祭偿孤魂野鬼时).吾祖相传的祭祖仪式是:"自七月十一日晚饭起至十四日午饭后止,每餐都要在堂屋正中摆上一桌丰盛的菜茶,并举行祭祀仪式,十四日半午时送祖时,还要烧化许多"福纸"(俗称为封包).
除在家庭祭祖外,每年三月"清明节"与过年前夕,都要到祖先墓前祭祀,传说大端公持家时,除各家各户自行扫墓外,还主持成立了"清明会"在每年三月清明实行集体祭祖.从祖先遗留产业中提留土地10多亩,以收取租金作为祭祖的费用,推选办事公正,有承办能力之人当"会首",具体筹办祭祖事宜.凡直系男性老幼都可以到,会期一天,三餐吃食丰盛.上午将到会者组成若干祭祀组,分别到已故的男女祖墓祭祀,午餐后,会首报告筹办经济收支情况,族长宣讲祖德或表彰好人好事或惩治教育.为了把祭祀活动开展得更好,更加全面深入,各分支汪氏系也组建有清明会,分别集体祭祖.
四十年前,(1952年前)曾受各种影响,一度认为供奉祖先,祭祀祖先都是属于封建迷信之举而被禁止.但是人们一想到自身的成长过程,总是忘不了父母祖父母等养育恩情,依序寻本求缘,凡又知恩感情之人,都要常常怀念自己的祖先,寻思相报孝敬自己的祖先,寄托自己的哀思.在国家对历史伟人,轮先烈进行扫墓等悼念活动的影响下,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至此,祭扫祖墓活动迅速顺应人心的恢复起来.
拜祭祖先,是敬宗祭祖的一个重要方面,敬宗祭祖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学习祖先,继承和发扬祖先的精神,要学习祖先,就必须要珍藏好自己的家族谱.珍藏的目的,是为了有谱可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家族谱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体例反应了历史实际;它是本家族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历史书;也是留给后人进行祖德遗风教育的"乡土教育".祖德遗风是济人济世的无价之宝,希望我族人后世在学谱中获取丰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