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6332|回复: 2

村落·三雕

[复制链接]

184

主题

2038

帖子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我给自己取字慈言,号白石山人。

积分
42615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7-1-11 22: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徽州,聚族而居是一种普遍的风俗。

  记得那年春天在徽州拍片,有时翻过一道山岭,或是进入一条溪谷,会突然发现其间坐落着一片很大的村子,远远看去,一片葱茏。于是想,这大约就是书上所说的新安巨族大家聚族而居的村落了。

  这些村落大多是街贯巷连,屋宇错落,醒目的粉墙黛瓦,富有鲜明的皖南民居的特色。那些五叠式马头墙,起伏顿挫在山区明丽的高天之上,仿佛流动的音乐。在徽州的低山丘陵地区,新安江谷地兀自向着东西方向绵延伸展,它包括歙县、休宁和绩溪的各一部分,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在山区,它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望平畴了。这里土层深厚,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缭绕着久久不散的烟火。徽州的许多大家望族,都居住在这一带,一村一姓,并且世代相延。比如歙县篁墩为程氏世居,棠樾为鲍氏世居,唐模为许氏世居,江村为江氏世居,潭渡为黄氏世居;黟县西递为胡氏世居……另外,像稠墅、潜口的江氏,郑村的郑氏,傅溪的徐氏,蓝田的叶氏等等,也都是居住在我们今天称之为“屯溪盆地”上的有名的宗族。在过去的时代,他们居住的村子不仅不准杂姓迁入,连外村人婚丧嫁娶,路经此处时,也不能进村,迎亲或送殡的队伍,只能绕着村子走过。
多年以前,曾听人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写的就是黟县的某处,一直未敢深信;此次深入徽州,纵观黟县的山水形胜,采听乡间的风情掌故,却对“世外桃源”即古黟的说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黟县旧时有“桃源洞”,为南向进入黟县的必经道口。洞悬于山崖之上,下临百尺深渊。从渔亭逆流而上的渔舟,因河道里乱石嶙峋,至此则难以上行了。若往县城,则须舍舟登岸,穿过桃源洞,再经“浔阳台”,在崎岖的山道间穿行。缘溪而上,两岸悬崖陡峭,古木森森,行数里,峰回路转,眼前忽然开阔,一大片村落奇迹般地出现在面前,而这,就是“桃源”。

  不管它是不是陶渊明所记述的那个地方,它都确确实实是一片美若仙境的“世外桃源”。

  旧时,人家的门上,有这样的联语:以八千岁为春;之九万里而南。

  取上古《庄子》之意,可以看出徽州民俗的雅驯和古老。庄子《逍遥游》云:“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又有句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真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呀。据说当年的“桃源洞”前,曾是十里桃林,春来红花灼灼,若云霞般灿烂。古人这样描述:浔阳台下浪淘沙,风送残红水面霞。不是水深鱼不饵,溪头日日食桃花。

  当然,这是旧时的情景,今已不存。国家50年代开筑公路,将桃源洞炸开,仅在路边的山崖上勒石以存念。那时,我们都还没有保护古迹的概念。那夹溪的红桃,也随之不见了。

  但在徽州,桃源一般美丽的村落,仍然有很多,比如位于黟县东北20里处的宏村。宏村是汪氏聚居的地方,徽州素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汪家”的说法,仅此一点,就可看出,汪氏是当地最有势力的家族之一。汪氏的祖先,是徽州最负盛名的地方神汪华。汪华活跃于隋唐之际,隋末兵燹,天下板荡,汪华被众人拥戴,攻取了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保全一方,自称吴王。武德四年(621),汪华归顺大唐,持节总管六州军事,授歙州刺史。他后来又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归葬歙州。也许是因为统合徽州区域社会的功绩,汪华殁而为神,俗称“汪公大帝”,民间又尊奉为“太阳菩萨”。在徽州人的观念中,汪华崇拜根深蒂固,因此,在徽州的一府六邑,尊奉汪华的庙宇无处不在,汪姓也遍布了整个徽州。宏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它的形态,如果用较为简洁的表达,是“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从高处往下俯视,整个村子就仿佛是一头斜卧在山前的青牛。但在外面,它的声名远不如西递显赫。十多年前,在轰动中外的首届黄山国际旅游节上,一位权威人士说,要了解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去故宫;要了解中国古代民间建筑,到西递。一时,声名鹊起。西递位于黟县城东十多里处,是一处典型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经数十代繁衍而成的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对于西递名称的由来,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西递原名西川,古代此处为交通要道,设有驿站,传递公文和供来往官员歇息,驿站又称“递铺”,所以西递又名“西递铺”。另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面蛇身的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战败,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造成天塌地陷,天倾西北,使得天上的星辰都集中于西北方向;地陷东南,使得地上的流水都朝东流去。而奇怪的是,流经西川的两条小溪,却是从东往西流淌,“东水西递”,西川也因此被称之为西递。

  但不论怎么说,递铺是确实存在的。西递古铺,位于长演岭北麓的宁(宁国府)、池(池州府)古道上,在桃源洞未开凿之前,宁池古道由渔亭经栈阁岭、石墨岭、长演岭,石羊山而至羊栈岭,是古徽州一条重要的驿路;如若走水路,这条路则是由石山乘竹排、木筏至渔亭,转入新安江。古道今已废弃,但石桥、小路尤在,两旁树木茂密,西溪依然淙淙流淌。

  西递是胡氏聚居之地,但据《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记载,现居住于西递的胡氏宗族,始祖并不姓胡,而是姓李,是唐朝皇帝昭宗李晔的小儿子,唐朝末代皇帝李祝的弟弟。公元904年的春天,企图篡位的梁王朱温,胁迫唐昭宗李晔,从长安迁都洛阳。经过河南陕州时,皇后何氏生下了一个男孩,被歙州婺源的胡三所收养,这便是徽州明经胡的始祖。后来,胡氏五世祖胡士良举家从婺源迁居西递,明经胡氏900年繁衍生息的历史,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大约200年的时间里,是西递胡氏宗族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胡氏祖先,多以经营钱庄、典当为主,仅24世祖胡贯三一人,就经营有36家典当和20余家钱庄,遍及长江下游各大商阜,资产折白银500余万两,财力居江南巨富第六位。他与当时的宰相曹振镛结成亲家后,政治地位也相当稳固。明清以来,西递胡氏进入仕途,实授官职的有115人。这对西递的发展,无疑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那时西递的建筑,多为前店后铺、前铺后户的传统格局,门面多数单开,昼下夕上。直街与横路街交错延展,店堂老铺,酒肆茶馆,一家挨着一家地排列在两边。可以想象那种车水马龙,人流涌动的繁荣。据史书记载,西递最鼎盛时期,有600多座宅院,99条巷子,90多口水井,以至有“三千烟灶九千丁”之说。在封建社会中,只有成年男性才可以称为“丁”,由此推算,当时的西递胡氏宗族,有近万人口。

  西递街巷的石板路色泽青纯,古朴沉重,两边的沟渠里长年流水淙淙,在沟渠的后面,才是一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这样门前流水的局面,只有徽州才能看到。徽州民居的格局都比较小,面阔大多只限三间,但一般都是楼。这是因为徽州地少人多,田价高昂,加以子孙绵延,家族繁衍,为了扩充居住空间,解决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就只好建楼了。是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隐在层层叠叠的山墙后面。山墙则是为了适应防火需要而设置的防火墙。徽州的村落,动辄上千人家,更有所谓“烟火万家”者,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防火成为村落建设中唯此为大的事情。徽州人家,房屋与房屋之间都有防火墙,以紧急时割断火路,防止火势的蔓延。这和平原建筑普遍采用的“借山墙”有很大不同。由于这些防火墙很高,远远地高出了屋顶,它们也就同时兼有了防盗和防风的作用,而且也不失为富足人家的一道心理屏障。它们看上去,仿佛翘首长空的骏马,因此这些防火墙又有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叫做“马头墙”。登高眺望,高高低低的马头墙在一片屋宇中错落参差,与众多的蝴蝶青瓦小山脊交相辉映,显示出一种建筑所特有韵律美与和谐美来。

  一套黄山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丛书》,在谈到该县的古民居时,用了“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的形容。这套书是由歙县人主编的,所以对徽州民居的特点介绍得甚为详尽。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最主要的形式是木构架庭院式住宅,而徽州“四水归堂”式的住宅,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堂”指阶前,“井”指天井,所谓“四水归堂”,即是将住宅屋面的雨水集于天井之中。同时“四水归堂”还表达了一种“暗室生财”的风水观念。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不至于流向别处——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

  曾有一次,我站在西递著名的“敬爱堂”天井前躲雨,那雨淅沥淅沥淅沥淅沥一刻不停地下着,到后来,便能够清楚地看到“四水归堂”的情景。“敬爱堂”原是壬派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的住宅,后因子孙繁衍,日趋昌盛,遂成为族祠。这是一座面积为1800平方米的建筑,天井十分阔大。程庭在他的《春帆纪程》里,用陌生而讶异的眼光所描绘出的徽派建筑所独有的鳞鳞鸳瓦,在雨中变成墨黑,那一刻我想,李约瑟于他的煌煌巨制《中国科技史》中所赞美的中国旧宅的雨,就是从这样的屋檐下滴落的吧?

  据说建于清嘉庆初年的棠樾保爱堂,建成时有36个天井,108间房屋,那该是怎样巨大的住宅啊!

  徽州民居的各个部分——主要是门楼、门罩、柱础、梁架、窗棂、栏杆等部位,都饰以各类雕刻。这是与汉画像砖同样伟大的艺术品,是民间手工艺人的杰作。所谓“徽州三雕”艺术,就集中体现于这里。它有别于绘画艺术的,在于以“刀”代笔,立足于一个“雕”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构思时,要求对造型构图方法、技巧以及视觉效果等等,作全盘考虑。徽雕艺人不仅要具有浓厚的传统技艺功底,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模式化”造型能力,对呼应、对称、疏密、虚实、明暗、刚柔以及立体感、空间感、节奏感、韵律感等技巧和形式美的规律,都要有所权衡,然后才能分层次奏刀。所以从雕刻手法上看,三雕都有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以及镂空雕等等类型。由于徽商的财力越来越雄厚,他们在本土的生活也不免日趋浮靡,加上新安画派和徽派版画艺术旨趣的侵染,徽州民居的建造遂成为徽商资本消耗的一个重要途径。越到后来,徽州民居的雕刻艺术越注重情节和构图,追求细腻繁复,透雕艺术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产生的。比如汪定贵承志堂的四根立柱上,就雕有渔、樵、耕、读四幅画面,而在四块斗拱上,雕的是三国演义戏文。都富有情节性。更让人吃惊的,是中门上方的“百子闹元宵”图,极为繁复精致,雕的是100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各各在耍花灯、玩狮子、踩旱船、放鞭炮。经过岁月的淘洗,这幅大型木雕连同下面的板壁,都变成沉重的古铜色,看上去十分恢丽。以密集型劳动为代价的三雕艺术,不仅展现了新安画派和徽州版画深厚的艺术根基,也展示了徽商在当时的中国无与伦比的财力和物力。

  有一天,是个春日融融的下午,我随摄制组从大山深处的宏潭回来,路过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看见路边的草丛中,随意地堆放着很多很多木雕。主人正大兴土木,建造现代材质的钢筋水泥的楼房,这些老而破旧的东西,没用了。看见我们过来,他就上前搭讪,希望能够把这一堂家伙卖掉。他开价4000元。那些隔扇、门楣、窗棂上的雕刻无不精美异常,巨大的雀替有半人多高。光那一对雀替,就值4000块。雀替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枋与柱相交处的托座,有加固构架和装饰作用,而徽州老屋的雀替,更是精美得无法描述。但这样的山重水复,如何运得出去呢?我们犹豫了很久,还是放弃了。后来,在屯溪的老街上,我们又无数次地看见过无数雕刻精美的木雕,它们来自那些民间的老房子,而那些老房子,如今都已经倒塌了。

  所以街市上才会出现这么多的木雕。

  在徽州,每天每天,还有许多许多这样的老房子,于我们不知道的僻野荒村,倒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主题

1267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二年级

Rank: 8Rank: 8

积分
2147483647
QQ
发表于 2007-1-22 19: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徽州民居像上了九十年代的郵票
电话:137652161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9820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9820
发表于 2007-1-22 19: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汪家能人很多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