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汪孝先 于 2014-9-16 13:46 编辑
明末清初间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战争灾害,百姓死亡太多,许多地方无人烟,广大田土荒芜。清乾隆年间编修的《简阳县志》记载:“明末兵荒为历史,概成旷野,仅存土著14户。”1707年资阳城不到40户人。康熙元年,四川巡抚秦称四川初定土满人稀。“至康熙十年,乃是“蜀省可耕之田,而无耕之民”。四川地区“百姓逃亡所存唯兵”。
清朝康熙皇帝下诏,从湖广(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移民填居地。
明洪武二年由湖广麻城孝感乡的六世汪子琼妻杨氏生子五,长子汪兴仁迁四川资阳县;二子汪兴义迁四川大邑县;五子汪兴德入川简阳西正乡乾封村,后迁三岔坝月亮沟定居,(其三子兴礼,四子兴智乃留湖广定居)。其坐落东至金家林,南至岐山寺,西至杨松弯,北至张谱凹,四至麻秀峰,汪家沟,大屋沟,麻堰冲等。以插标为界,报州管业备案。兴德公入川妻赵氏生子三,长子永矜,次子永常出继罗姓。三子永茂,在简阳传世600多年,20余世。
移民“湖广填四川”第一次实在明初洪武二年湖南,湖北,广西,山西,江西等省移民入川定居。据民国《简阳县志》记载。迁入简阳三岔区境内定居的即有11个姓氏15支系,子孙繁衍至今。第二次是在清初康熙年间大量从湖广,陕西,广东等地移民入川的,其中定居三岔区境内者,据民国《简阳县志》记载,即有25个姓氏36支系。
移民相传,首批移民填四川的各姓氏民众,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是被政府抓兵捆绑着双手反握背后押送入川的。故后人踱步时,有反背手的习惯,把大小便叫着‘解手’。又传首批入川的民众占地时,所到地点由政府派员指定,按人依序占地,以村沟或平坝的天然地断假为先限,插上占地标号;谁占谁有;占地面积都很广,一般户都是数百亩或上千亩,占划地区的田肥地茂,竹木茂盛,成片树林很多,处处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景色迷人,占地后既得到的财产就是大富。入川人人大喜过望,便将喜讯传告给湖广的亲友,亲友之间又互相转告,于是自动入川者较多了。入川先后的时差较大,经查本宗谱几处《家谱记载》。有的是康熙37年,有的是康熙42年,还有的是康熙44年。
从外省移民到四川,始于元末明初,止于清代初年,前后延续400多年之久。
汪氏入川在简阳等地分布情况:入川始祖汪兴德定居简阳西正乡乾封村,后迁三岔坝月亮沟,其子汪永矜,汪永茂二支传世600多年,繁衍至今的---三岔镇,新民乡,丹景乡,回龙乡,兴隆场,玉成,草池镇,长河,福田,镇金,董家埂,禾丰,云龙,三星,养马,赤水,石板,棉丰,平泉,红塔,东溪,简城镇(即县城),以及外迁龙泉,洛带,成都市,仁寿,华阳,双流,温江,乐至,安岳,威远等地均有
汪氏子孙后裔。
摘自2006年八月新编的四川.简阳<<汪氏宗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