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0-6 19: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汪伦的籍贯及身份考
桐城 汪兴吾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小学语文课本中唐代大诗人李白这首千古绝唱《赠汪伦》,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无人不知,同时,诗的主人翁——汪伦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汪伦何许人也?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汪伦的身份和籍贯成了人们探讨的热点话题。
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汪伦的身份和籍贯。综合近几年对此问题的研究,现归纳如下。
一、关于汪伦的身份。
1、“豪士”说。
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
2、“村人”“村民”“农民”说。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伦,一村人耳……”
小学课本课标必备70首中《赠汪伦》[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李白集校注》中《赠汪伦》诗题下有校者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另有《过汪氏别业二首》,据称也作《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似可参证。
郭沫若1971年出版的《李白与杜甫》一文中,称汪伦是个农民:李白是人民的诗人,和人民交朋友,赠诗给汪伦,这汪伦就是一位农民。而称杜甫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的是地主生活。“农民”一词明显“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于是乎《中国文学史略稿》一书的作者也这样说,《唐宋绝句选注析》、《唐宋诗词探胜》等书也说是“农民”,而且补充说“是一位善酿酒的村民”。许多文章据此来定汪伦身份。
3、“隐士”说。
有人认为汪伦是隐居在泾县山村的士人。
4、“县令”说。
黄拂麈在《汪伦何许人也》一文中说,他曾带着疑问到安徽泾县走访,终于在《泾县志》与《汪氏宗谱》中发现了具有史料价值的记载:“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名士,与李青莲(即李白)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为莫逆之交。开元天宝年间,公为泾县令。”
出版于1996年2月的安徽省《泾县志》中说:“天宝间(742—755年)汪伦曾为泾县令。”
出版于1992年9月的《泾川桃花潭》资料说:“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
二、关于汪伦的籍贯。
1、泾县说。
《辞源》、《辞海》等仅简略写为“汪伦(唐)泾县人”。
宋代杨齐贤也认为是泾县人,曾说宋时汪伦的子孙还珍重地保存着李白这首赠诗。
1996年版《泾县志》中说:“汪伦,又名凤林,本县人”。
出版于1987年12月的《泾县文化志》也持泾县人说。
2、歙县说。
有人从姓氏学的角度分析:“汪伦其兄曾为歙县县令,则其有可能是歙县人或徽州地区人,因为汪姓在泾县不是大姓,也不是本地人。”
3、黟县说。
《泾县发现汪伦“别居”》:“汪伦,又名风林,黟县人士,唐朝越国公,知名进士。开元天宝年间,汪伦奉命从黟县来泾县任县令”。
桃花潭镇文保协会秘书长戴新彪也认为汪伦是唐天宝年间从邻县(黟县)到泾县来当县令。
江志伟在《从汪氏族谱说汪伦籍贯》中说,汪氏宗谱的发现,第一次提出‘汪伦原是安徽黟县人’的新说法及其文物证据。”似乎给汪伦的籍贯下了定义。
以上说法,各执一见,莫衷一是,给汪伦这个历史名人凭添了几分神秘的面纱。
我认为,要准确探讨汪伦的身份和籍贯问题,必须要有正确的思路和全面的观点。
“正确的思路”要求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要从有效的历史资料中找答案。关于汪伦的历史资料,因为他本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因为诗苑佳句使他“名留青史”,成了古今名人,所以很难找到有关记载他的书籍,在有限的一些历史资料中也只能是蛛丝马迹,语焉不详,何况这些历史资料的来历也可能是“可能”、“据说”一类。那么究竟怎样的资料才有可能较全面地记载汪伦的身份和籍贯呢?幸好发现了《汪氏家谱》。《 汪氏家谱》确实给解开汪伦之谜打开了方便之门。
“全面的观点”要求我们不能“窥一斑”而“猜”“全豹”,应该是观“全豹”而“察”“一斑”。江志伟先生找到了《汪氏家谱》,从家谱的记载中推测、判断,从而得出“汪伦是黟县人”的结论,其思路是正确的,但缺少的是“全面”,只从一本家谱、一段记载便作出判断,不免导致结论的片面性。当然这与他当时所见到的资料有限有关。
我从所看到的有代表意义的十多套《汪氏家谱》中有关汪伦的记载,经过全面比较、分析认为:汪伦其身份是泾县令,其籍贯是现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人。
这里首先要弄清“籍贯”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注:“[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地。”一般词典都这样解释,不能与居住地混为一谈,汪伦的居住地是泾县,这一点谁也没有疑义。
其次要弄清汪伦在汪氏家谱中的世系,汪伦是唐朝越国公汪华七子汪爽的玄孙。汪爽次子处贵,处贵子太元(一作太玄,泰元,泰玄,太、泰通用,元玄通用),太元生仁素、仁恭,仁素生凤思、凤林(汪钟鸣保存的手抄本记汪伦为仁恭之子应是笔误,这是我见到的汪氏宗谱中唯一的说法),凤林即汪伦。
据桐城《三安汪氏宗谱》记载:处贵,字仕博,应孝廉不捷,卒葬宣城(隋唐为宣州,东汉为宣城,明清为宁国府,古谱中三名通用)太平县…生子一,泰元;泰元,字道元,居太平,年四十卒,葬父墓侧…生子二,仁素,仁恭;仁素,字德儒,由太平随子任迁泾县,年八十一,卒葬居侧,生子二,凤思,凤林;凤思…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戊戌授歙县令,复居故里;凤林,泾县令,子孙居泾县。
有着同样记载的有桐城《云天汪氏宗谱》、《梅城汪氏宗谱》、《张家嘴、封门塥汪氏宗谱》、《务本堂汪氏宗谱》、青阳《五溪汪氏宗谱》、大学教授汪茂和根据其祖谱整理的《汪氏家谱》等。
古时修谱,非常严谨,最怕“乱宗”,正如汪绳规在《三安汪氏宗谱》四修跋中云:“倘或少设假借,其何以信今而传后也?”那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新谱必须源于老谱,新谱修成后还要举行一个仪式——焚烧老谱及老谱雕版,所以现在能见到的老谱以清朝和民国时居多,明及以前的老谱微乎其微。以上数谱,虽修成于清末民国初年,终沿袭于唐、宋时期的老谱,其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从前面的记载不难看出:
○1唐越国公汪华之孙汪处贵“应孝廉不捷”,卒葬太平县。汪处贵本居于大庙汪村(该支汪氏从四十世祖汪叔举始居大庙汪村),为什么葬于太平县?浙江建德《玉山汪氏宗谱》载:“处贵,爽公之二子也,侨居宣之太平县”。原来是因为“侨居”于斯而葬于斯。
○2汪处贵子太元始居于太平县。何原因始居于太平?据汪氏宗亲网都边君等提供的家谱说:“四十七世祖太玄公,字致道,二八体书,善骑射。父殁,终身庐于墓側,卒年四十,葬父墓左,娶上党鲍氏,生二子:仁素、仁恭”。原来汪太元是个孝子,尽管他16岁就能体悟《尚书》,精通骑马射箭,但他以孝为先,在父亲去世后,竟“终身庐于墓側”。正因为他的孤癖孝行,只活了40岁。由此,我们已全面了解了汪伦祖父迁居于太平的原因。
○3汪伦的父亲汪仁素之所以迁泾县是因为“随子任”。也就是说汪仁素本居太平,汪伦也出生于太平,只是后来汪伦到泾县任县令,其父没有随长子汪凤思(歙县令)到歙县居住,而是随次子汪凤林(汪伦)到泾县居住。至于湖北《红安汪氏宗谱》载:仁素“自太平迁泾县”;汪长富提供的九华《长垅汪氏宗谱》载:仁素居(皖宣州)泾县桃花潭。他们都忽略了三个字——“随子任”。
结论:汪伦的籍贯是太平县人(现属黄山区黄山市),后到泾县任县令,并定居于泾县桃花潭,其后裔在泾县扎根、繁衍、壮大。
顺便提及:江志林先生在《从汪氏族谱说汪伦籍贯》中提出证明汪伦是仁恭后代的证据——“第五十世即汪伦的小弟景瑞之子为‘文弼’,正好与汪伦之子‘文焕’同‘文’字排行。”不错,汪伦之兄凤思之子名文秀、文景、文相、文希,也是“文”字排行。汪伦谱名凤林,其兄名凤思,为“凤”字排行;而仁恭子名景荣、景砦、景瑞,为“景”字排行。从仁恭后代所修的家谱如桐城徐河《汪氏家谱•曹股》看,也认为汪伦是仁素之子。 2006年10月6日 (本文资料大多来源于汪氏宗亲网)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34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