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上hnnywjg《关于〈陇西汪氏家族研究区〉的说明》一帖引起了漳县汪氏文化的不满,漳县人发的《再次重申》一帖全面公开了自己的观点,但也处处散发着“火药味”。我看这大没有必要。对一个问题的争论,应在以理服人,实事求是,以达到“求真”的目的,用些揶揄的字眼,讽刺的口吻,是一个宗亲论坛所不愿见到的。为hnnywjg说一句,他完全是出于对家族事业的热心才来到这个论坛,在大学教书自有他研究的专业、主攻的方向和要出的成果,到目前为止,还没听到他自诩为“陇西汪氏”研究的专家、学者,我倒认为他像我们一样,把业余时间大都花到宗亲网上,是一个典型的“不务正业”的人。为漳县汪氏文化说一句,把漳县名人汪世显及其家族说成是“陇西”、“陇右”、“巩昌”的,一是不尊重事实,二是混淆了视听。我想:既然上了本网,都与“汪”字有缘吧。有不同的看法,应该心平气和地提出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各抒已见,求同存异,不能发牢骚、打棍子、赌气。路越走越直,理越辩越明,大家要“和”为贵,以构建“和谐论坛”为己任。 下面就网上出现的争论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争论的焦点应该汪世显家族的冠名问题,究竟是冠以“陇西”、“陇右”、“巩昌”,还是冠以“漳县”?我们不凡先讨论一下“郡望”和“籍贯”、“居居地”的区别。所谓“郡望”是指某姓在某郡内繁衍而形成的有名望的家族。怎样才有名望?一是人口众多,二是有一或几个声名显赫的有代表性的人物,重点是第二点。准确地说,郡望取自该族祖先受封之地的地名,或是显赫祖先住过的地名。郡是一级行政区划,在周代,郡比县(邑)小,秦及以后,郡比县大。如汪姓的郡望“平阳”,平阳在周代只是一个小邑,因为汪诵封于此而成为汪姓的郡望,严格地说汪姓在平阳的发展并非由于人口众多而形成望族,而是由于地位的崇高(鲁国公族)而形成的望族。汪姓迁江南后经过长期发展,人口繁多,到隋末唐初因出了个越国公汪华而形成了著名的“新安”望族(当时名新安郡,后名徽州府、徽州地区,现名黄山市,辖境有所变化,以形成时的郡名称郡望)。但汪姓后代不称新安为郡望,继续称郡望为“平阳”,以示尊祖。 “籍贯”指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一般指祖居地。“居住地”,是指(某人)较长时间居住的地方。再以汪姓四十四世祖汪华为例:汪华的出生地在绩溪县大庙汪村(登源),这也是他的祖居地,即籍贯为绩溪。后来云马倥偬,辗转于黟县、休宁、歙县,任职于长安,这些只能是他的居住地。我们说汪华是哪里人?或曰“新安人”、“徽州人”,可以;或曰“绩溪人”,也可以,甚至可以说是安徽人。这要看在哪个层面。在全国来说,是安徽人;在安徽来说是徽州人;在黄山市说,是绩溪人;如在美国说,是中国人。具体精确地说,当然是绩溪人,这也要看在哪个层面,如在甘肃,可以说成安徽黄山人或安徽绩溪人。在绩溪,可以说本县人或本县汪村人等。 我们说汪华及所在的家族郡望是什么,除了平阳的提法,也可说成是“新安郡”,通俗一点,也可说成“徽州”,但不宜说成“绩溪”了。 同理,汪世显的籍贯是漳县,其居住地有漳县还有陇西,但因汪世显而显赫的家族郡望应该是陇右或陇西或巩昌。汪世显是哪里人,具体地说应该是漳县。 “陇西汪氏研究区”主要是研究汪世显及其整个家族的情况,并非只研究其中较显赫的一支,这个家族的核心区在漳县,但已散射到整个陇右地区,我们面对的是整个汪达公的后代,不能只看到漳县一支。而“漳县汪氏文化”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专题。而《漳县汪氏文化研究》是从本县一种文化现象出发,立足于漳县而研究的“漳县汪氏文化”,当然这种文化现象研究也不可能只局限于本县。就像我们桐城人研究“桐城派”也研究湖南人曾国蕃一样。 实际上由于立足点不同,而对问题的看法就不一样。hnnywjg一研究的思路是从全国汪姓——陇右汪姓——漳县汪姓,是从面到点,而漳县汪氏文化研究是从漳县汪姓——陇右汪姓——全国有关陇右的汪姓,是一个由点及面的思路。正因为立足点不同,就导致了给汪世显家族研究如何冠名的争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理解如何给“汪世显家族研究”冠名问题。个人认为,为避免“陇西”(因有陇西县)这一敏感词语,还是冠以“陇右”。称“汪世显家族成员”可以称“漳县汪氏”。至于栏目,我想撤销《陇西汪氏家族研究区》,把有关部分放到《达公支系》,设一个《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专栏,专门研究漳县汪氏文化。 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