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汪兴吾 于 2017-3-1 23:43 编辑
在九江汪氏宗亲会上的讲话
汪兴吾
各位宗亲:
上午好!今天有机会见到这么多的本家,我感到非常荣幸!首先感谢大会的盛情邀请!并向九江市首届宗亲大会的正式成立表示祝贺!借这个机会,我就自己多年参与修谱和各种宗亲活动的感受和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点,修谱的目的是什么?
宗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修谱。修谱的目的是什么?大家都会说:修谱就是让祖宗的魂灵有所依托,让普通百姓的名字有所记载,可以增加族人甚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说:修谱就是修路,给子孙后代修一条回家的路。
著名谱学专家王鹤鸣认为,家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世系”二字可谓源远流长呀!上系历代先祖,下系无穷儿子,“我”就是通向上下世系的桥梁呀!我们在座的许多人正为找不到老谱而发愁。可见,没有家谱,我们就没有回家的路哇!我在参与修谱的过程中就遇到不愿修谱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考量到自己在世系传承中的作用。
我们的“家是”什么?我们所居的“家”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旅店,我们最终的“家”是祠堂,是家谱。如果我们不修谱,子孙后代就找不到他们最终的“家”。外国人多信教,认为人死后进入天堂,进入极乐世界。中国人信祖宗神,认为人死后归于祠堂,落于家谱。外国人信教是极端自私的,只顾自己进入天堂而致家人于不顾;中国人信教,除了真正出家的,都会顾及家人,希望和儿孙落根于祠堂、家谱,同享天伦之乐。既然祖宗的魂灵归于祠堂,名字记载于家谱,那么我们,我们的后代老死后也会以祠堂、家谱为归属地。
许多宗亲恐怕都找过家谱,有甚至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找家谱;有的宗亲因找不到家谱而形象地把自己比喻为“孤魂野鬼”;有的甚至埋怨祖上没留下宗谱。大量事实证明,中国人非常重视家谱的,没有家谱则如漂泊的浮萍。所以修谱是人生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只有实实在在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不让儿孙为寻根而苦恼。
叶落归根,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意识。去年4月《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地名,我们回家的路》,文中讲了一个台湾老兵回大陆寻根的故事。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年轻时不愿回国,其父亲因此和他断绝了父子关系;2015年他以92岁高龄放弃了美国国籍,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为什么要回来?他是要找到心灵的蔚籍地,要找到人生的最终归宿,要灵魂归位祠堂和家谱。
中国人有时看起来一盘散沙,但冥冥中有一根巨大的无形的线将我们紧紧地拴在一起,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有一种牵挂。据说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我国商朝灭亡后从中国迁去的,研究者们从墨西哥找到了大量的证据,墨西哥原居民也自称是中国殷人的后代。3千年过去了,如今的他们见到中国人还格外亲切,称中国人为亲戚。作为炎黄二帝的后代,中国人那份血缘亲情永远割不断。而维系这份亲情的就是中国独有而古老的各姓氏的家谱。
第二点,怎样完成修谱这一历史使命?
我认为坚持四个字就可以了——“不忘初心”。许多人开始发了善心,为本家族修谱甚至为修中华总谱贡献一点力、财、物,但因种种原因,有人改变了初衷。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们参与修谱,对于家族来说,也算是担“大任”了。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把谱修好?孟子的话对我们很有启迪。用通俗的话解释,就是坐得住冷板凳,听得进风凉话,受得住冤枉气;不怕吃亏,乐于奉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修汪家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不过有人做到了,有许多汪氏宗亲做到了。我们统计一下每年新出的汪氏宗谱就知道了。这些宗谱的背后,是众多担当“大任”的宗亲,我向他们致敬!
汪振亮老先生就是其中“动心忍性”的杰出代表。面对众多宗亲喋喋不休的舌战,他充耳不闻;尽管体质每况愈下,他痴心不改;甚至对个别宗亲的恶语相加,他也只是一笑了之……他只知付出,不求回报,而一卷卷的《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在他的运作下问世了。他网名“亮翁”,名符其实!他点燃了《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的星星之火,照亮了我们通向成功的修谱之路。尽管他因身体原因不再担任主编一职,但他仍是我们修谱的指路人。我们“不忘初心”,就要以亮翁为榜样,完成汪家的修谱大业。
第三点,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编修《中华汪氏通宗世谱》?
汪姓唐代以前的谱都是以通宗谱的形式流传的,宋朝开始以支谱的面目示人,元代汪松寿、明代汪湘、清代汪玑为代表的多位汪姓有识之士对通宗谱的编修作过有益的尝试。21世纪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自毁长城,要有更远大的目光,宽阔的胸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有人跟我说,因对通谱办个别人有意见而不愿加入总谱。我说,你斩断了一条子孙后代回家的路。今年正月初七我在桐城云天汪氏修谱动员大会上讲过,我国社会居住形式正处在大变革前夜。社会的发展必将打破现有聚族而居的形式,既而变成各姓氏的大杂居。城市已经如此,不久的将来农村也会如此。以后阖族修谱将变成不可思议的事。前年我到潜山与从北京回老家探望父母的汪恭胜宗亲会面,发现了两件新鲜事:一是恭胜给以他为中心的近房修了别具一格的家谱;二是他父亲将在农村的老房子改造成其本房的家庙。我说,你们父子的做法是创举,代表了中国人建祠、修谱的发展方向,给中国宗族文化建设开了先例。随着族居形式的变化,同宗散居各地,联系困难,合修家谱的难度增加,但独修支谱的可能性变大。现代网络、打印技术的支撑也为编修独家谱提供了方便。我们既修支谱,又修总谱,等于给我们的后代顺利找谱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等于多修了一条回家的路哇!可以说,在现代化网络时代,总谱的影响力比支谱的影响力更大。现在不是有许多宗亲因找不到本支谱而寄希望于总谱吗?加入总谱,如其说是势之必然,不如说是未雨绸缪。所以,我们决不能因一已之怨而打消加入总谱的念头。
有人可能觉得谱办的个别人态度不够好,这是你不理解所致。态度不好只是表达方式有待完善,但这也是一种执着。正是这种执着,总谱才能保证质量;正是这种执着,谱办才能坚持到今天;正是这种执着,谱办才能获得更多宗亲的支持……2013年6月谱办成立以来,几位谱办人员没拿一分钱报酬,没有任何奖励和补助,有的只是付出和贡献,既有身体的、精神的付出,还有经济的付出。当然也有收获,收获的是宗亲的赞许和鼓励。就这一点赞许,谱办的宗亲很满足,足以抵消白眼、讽刺和攻击。我相信,时间能淡化宗亲之间的矛盾,时间能促进宗亲之间的团结。当然,编修办公室有多人负责,如确实觉得与某人不便交流,也可与其他人交接。谱办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
有的宗支因总谱与支谱矛盾明显而放弃加入总谱。对此,我们在听取各地宗亲意见的基础上,对总谱的编排也作了一些改进,如加入说明,存疑备案,从而妥善处理这一问题。
有人总喜欢讨论总谱办的归属问题。我认为,编修办公室的隶属关系没有改变,她是在全国汪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创建起来的,也是为全国汪氏宗亲服务的。她既有其独立性,也接受所有汪姓宗亲组织的指导和支持。这是由她的宗旨决定的。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编出一流的《中华汪氏通宗世谱》。
《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办公室初步定于4月15日在池州召开第二次编修研讨会,希望各地宗亲乐于参与,并将自己对《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的编修和汪氏古籍整理等工作的意见以书面形式提前交编修办,以便我们采纳、改进,并将各位的想法汇编成册交大会讨论,选择有代表性的意见在大会面对面交流。
谢谢大家!
2017年2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