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水居士 于 2016-12-14 12:01 编辑
阳新汪氏越国公宗祠记 公元二0一四年春,岁官甲午,时值国运昌隆,百业俱兴。为顺应民族复兴和时代发展之需求,弘扬和光大汪氏文化,阳新汪姓合族元老欢聚一堂,及时成立宗祠建设指挥部,共商重建我氏宗祠大业。经过多方酝酿达成共识,最终选址阳新腹地荆头山农场造屋厦村蟠龙山前,是年奠基,正式拉开祖祠建设的序幕。 巍巍幕阜山,悠悠富水情。阳新地处江南丘陵,山川秀美,宜居宜耕,文化底蕴深厚,孕育着一代代淳朴勤劳的人民。阳新汪氏始迁祖为爽公支裔蒋三公,北宋末年由江西乐平徙居兴国州,邑南濛港开拓疆土,扎根兴业,裔孙清康熙年间建祠八角亭,供奉先祖。由于文革十年浩劫,大兴破旧立新,历史文物惨遇厄难,我氏宗祠被毁,只剩残垣,无以告慰宗祖之灵。另有建公之后崇仁公,至元初为平战难,由豫入楚,任兴国镇抚将军,自河南光山举迁湖北兴国沿江,奠基定居梅子山麓,今名沙村。大致分为南北两祠,各立门楼。观我氏越历九百春秋,繁衍三十余代,裔孙数以万众,庄分百门,吾先祖落业于斯,夙兴夜寐,勤耕苦作,繁生衍息,开枝散叶。脉布近及通冶黄咸,远尔鄂之郧阳,邻省赣陕川豫湘、皖苏浙云贵。汪族一脉,渊源流长。乃正统黄帝苗裔周公之传,始自春秋时期山东曲阜,鲁成次子黑肱手纹而“汪”,曰姬汪,以汪为氏,郡号平阳。开户于颖川,延于秦汉晋唐, 繁于南北两宋。北宋儿孙由徽州分道南北,奔徙异域他乡, 立业华夏内外, 兴家江南华中。历朝越代, 瓜瓞绵衍, 世代兴旺,儒林学士, 文臣武将,层出不穷。战国汪锜执戈卫国,圣人点赞;秦有雅公镇守清河,助秦一统;汉臣龙骧汪文和,南渡新安为始祖;晋有汪澈为县丞,南北时期司马汪叔举,登源称故里;隋末汪华,统领六州,率部归唐,封越国公,官至九宫留守“忠烈王”。宋朝应辰、学者汪藻, 元朝泽民,明时广洋,清由敦, 官至尚书与宰相, 满腹经纶,誉满朝野, 德业卓著, 当代名人杰士, 才人辈出,廉政于民,不一枚举 。汪氏名望素以“忠厚传家”、“龙骧世族”、“越国家声”、“状元甘霖”、“君子风高”之诸多匾额,经典对联“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闻名遐迩。 富川大地舞东风,阳新汪氏展宏图。湖北阳新汪氏雍雍一族,岁月不古,为慰籍祖灵,倡议居不分西东,地不分南北,思祖之情油然而升,慎终追远汪姓蒋、仁二户同居一邑皆为华祖之后,合建越国公宗祠乃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指挥部大金、承喜等先生一马当先,身先士卒,率指挥部族贤携手合力, 以宗祠建设为中心,集思广益,遵常规, 创新法, 顶压力, 排除万难, 爬山涉水, 进郧阳,入陕豫,奔皖苏,访故地,索根源。广泛搭建交流平台,疑人心,聚财力, 创义举,颇得族人拥戴, 纷纷响应,共同达到建好宗祠为目的。族人慷慨解囊, 无私奉献之精神,必须彪炳史册,名传后世。 人居和谐社会中,宗族大业光裕前。阳新汪氏宗祠占地总建筑面积3400平米,左亭右阁,碑廊设在两侧,碑林位于后方。宗祠四进五重, 一0八根梁柱托起厅堂,祠宏宇阔,钢混主构, 属苏州园林式建筑,屹立人前。门楼高盈四层,十一开间.五十四米,座落有致,徽派仿古,美观大方,雄伟气派。中布三厅十八幅文化幕墙,水墨画卷,疏落有致,寓意深刻;维妙维肖, 栩栩如生,情牵族众, 感化后昆。祠章醒目, 尽忠尽孝,曰耕曰读,教化子孙, 奋发进取,安份做人。五重神龛供奉列祖列宗,古色古香,美伦美奂,优雅别趣,轮廓分明。始祖汪侯及越国公神像肃立其上, 自上而下, 三排依序摆放列祖列宗牌位,烟火袅袅,祈祷声声, 箫鼓鸣和,肃穆庄严。两边厢房左为陈列室, 记载我氏历史文明与沿革, 右为恩祖毕公祠,纪念其为汪氏奉献的典故。宗祠告峻,耀祖光宗,荣及我辈,福泽后代。我汪氏宗祠此乃阳新一景,族人圣地,正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在东楚大地。 人类在进步,社会促发展;历史写春秋,江山作画廊;与时又俱进,家国把梦圆;吟诗歌岁月,吾汪更辉煌! 良辰吉日,特此为记。
丙申年孟冬吉日 望给予指正,以便完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