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5354|回复: 2

中纪委网站头条刊文 推安徽池州东至周氏家风

[复制链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发表于 2016-11-16 08: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纪委网站头条刊文 推安徽池州东至周氏家风时间:2016-11-15 16:49:00







  安徽理论网讯 近日,中纪委网站刊发《["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七十]安徽池州东至周氏:六世书香 百年家风》。全文如下。

  东至周氏,又称纸坑山周氏、建德周氏、至德周氏,晚清著名世家望族。周氏远祖是唐代的中丞周访,由徽州迁至东至。后裔中有唐末诗人周繇、宋朝武将周泰星等。十九世纪初,东至周家不过蓬门小户一族,但自周馥始,在晚清至20世纪的百年时间里,整个周氏家族迅速发展成为文商并举的大家族。周馥以一布衣之身,奋发图强,官至两广总督。周馥后人周学熙、周叔弢、周一良等更在实业、藏书、学术等领域成果斐然。

  周氏家族代表人物

  周馥(1837-1921),生于安徽建德(今东至县),字玉山,谱名宗培,幼年勤于攻读,青年时因战乱外出闯荡。因一笔好字为李鸿章所赏识,为李器重,协助李办理洋务达30余年,参与筹建北洋海军,协助设立天津机器局、天津电报局、天津武备学堂等事宜。自1881年始,先后任津海关道、直隶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

  周学熙(1866-1947),周馥之子,字缉之,号止庵,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他曾创办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煤矿等,于华北近代工业的发展助益颇多,与当时南方著名的实业家张謇齐名,并称“南张北周”。他还曾任官立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总办(校长)、北洋工艺学堂(今河北工业大学)督办(校长),于近代教育事业亦出力甚多。

  周叔弢(1891-1984),周馥之孙,著名实业家,曾任天津市副市长,1983年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叔弢还是一位古籍文物收藏家。

  东至周氏家规

  周氏家规家训包括《周氏家族家规十八条》、《周氏家族周馥家训六条》和《负暄闲语》三部分。其中,《负暄闲语》是周馥为教育子孙后代而撰写的散文体家训,全书分二卷,分别从读书、体道、崇儒、处事、待人、治家、葆生、延师、婚娶、卜葬、祖训、鬼神等十二个方面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建议,以此约束子孙的行为。

  周氏宗谱

  ●视频脚本

  安徽东至周氏:六世书香百年家风

  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城东郊,有个叫周村的小村庄。从这里走出了一个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它就是东至周氏家族。这个村庄紧靠一座山,叫纸坑山,所以后人又称这个家族为“纸坑山周氏”。

  纸坑山周氏远祖是唐代的中丞周访,由徽州迁至东至。后裔中有唐末诗人周繇、宋朝武将周泰星等。时间来到十九世纪中叶,自周馥始,在晚清以来的百年时间里,周氏家族迅速发展成为声名远扬、文商并举的大家族。

  六世书香:人才荟萃集于一门

  在中国近代史上,几代周家人在政界、商界、学界都颇有建树。周馥(1837-1921)一身正气、勇于担当,于朝廷危难时,治水、兴实业、理外交,政绩突出。周馥育有六子,四子周学熙(1866-1947)尤为出色。

  周学熙是近代著名实业家,他开创华北实业之先河,创办启新洋灰公司和滦州煤矿,促进了华北近代工业的发展,与当时南方著名的实业家张謇齐名,并称“南张北周”。

  第三代传人中,周叔弢(1891-1984)是著名民族实业家,曾担任天津市副市长,1983年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此外,还有著名佛教史研究专家周叔迦;著名数学家、中国集邮大王周达;著名文物收藏家周季木;著名民族实业家周志俊等。

  周家第四代良字辈、第五代启字辈依然人才辈出,学者居多。比如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一良,著名数学家周炜良,著名红学家周绍良,著名生物学家周以良,著名建筑家、曾任北京亚运会工程总建筑师周治良,空间及地理信息系统专家周启鸣等,传承至今,长盛不衰。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白化文:

  有人说,周家子孙中教授、学者之多,涉及学科之广,办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也绰绰有余,这并不夸张!

  近代周氏家族由周馥开始,下沿五代,他们在时代发展的不同阶段,将自己融入民族前进的潮流,人才荟萃,集于一门。究其原因,家规家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池州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永中:

  以家规家训为代表的家族文化是最富于人性的文化,是最有人文关怀的文化。家族文化是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心灵归属的精神家园。心中有了这个“家园”,我们就知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

  百年家风:见证传承的力量

  翻开《周氏宗谱》,家训六条、家规十八条赫然在目。周馥晚年还撰写治家宝典《负暄闲语》,关于读书处事、待人治家都有详细训诫,要求后世子孙随时参悟以助学力。

  勤学习

  家规第三条:“子孙七八岁须入塾读书,朝夕不离书房,勿与邪避之人相近。”周馥认为,第一等好事是读书。他在《负暄闲语》读书篇中告诫子孙,要“眼觑千古之上,心契造化之微”,教育后人读书、做人、做事都要树立大格局。格局大,方可做大事,成就大事。周馥不仅严格要求子孙后人,自己也一生与书为伴。

  周馥曾孙、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景良:

  曾祖周馥做官数十年,政事相当复杂,但他不废读书。晚清名士于式枚曾经这样说道,“尚书(指周馥)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文忠(指李鸿章)尝为余言,曩(从前)在兵间,偶行诸将吏营帐,至尚书所,几上皆宋儒书,心独异之,以为异日可任大事”。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余华林:

  周馥对儿孙教育严格要求,周学熙9岁时与三哥周学涵吃住在私塾,没有仆役,自己打扫书室。

  从正业

  家训第四条:“子弟如读书不久,急欲谋生,必须力勤正业。”《负暄闲语》处事篇中也提到:“大凡人存心公正,则虑事详审。先审此事于国有益否?于民有益否?即有益矣,能持久而别无流弊否?”要求后人从正业,做正事,以国为重,顾全大局。

  周馥为人正气凛然。他在自序中说:“我任司道日,遇有益于国于民之事,莫不勇往图之,未尝一日偷安。每当利害未明时,先为大府画策。”1875年,周馥协助李鸿章筹建北洋海军,三年后母亲病故,他丁忧回乡。深知周馥才干的两江总督沈葆桢托人致意,希望周馥留在江苏。周馥答复道:“李相国(李鸿章)待我厚,我既出山,安可无端弃北而南?大丈夫出处,惟义是视,何计利害?”守制期满后,周馥最后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海防支应局,为北洋海军建设殚精竭虑。

  辛亥革命后,受内外压力,周学熙创办的滦州煤矿和英商霸占的开平煤矿被迫不公平合并,滦州煤矿以十倍面积只得四成利益,而且管理权尽入英人之手,其结果与周学熙的开办初衷简直南辕北辙。为此周学熙拒绝出任新公司的督办,还在家中写了一副对联:“孤忠惟有天知我,万事当思后视今。”

  周馥孙辈同样谨守家训,看重民族大义,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心中。

  国家图书馆史籍馆研究馆员程有庆:

  周馥的孙子周叔弢先生非常喜欢收藏。解放后,他多次把自己毕生的藏书捐献给国家。1952年,他向北京图书馆捐赠了宋元明代的刻本、抄本700多种、2600多册,这些都是上乘的精品。1982年,他又捐献善本1800多种,约9000册,以及众多的文物。

  重勤俭

  家规第五条:“耕读之家勤俭尤为首务,必须饮食有常品,衣服有常式,室庐有常度……若子弟溺于骄奢,用度无节,必致事蓄无资,渐入邪路。”周馥祖父周乐鸣在他十余岁的时候勉励他说:“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又告诫他说“人能吃苦,自然守分,自然励志向上,贫可致富,贱可致贵。”“他日纵富贵,仍要吃苦做事。不吃苦,虽富贵不能久也,可以我语传示子孙勿忘。”

  池州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周胜良:

  周馥虽然官居高位,但不忘祖父教导,清正节俭。他代理直隶布政使的时候,官吏送来五百两银子,说是“惯例银”,但他严词拒绝了。周馥任山东巡抚的时候,他夫人七十生辰,下属送寿屏的,只记录下屏上文字,东西都退了,僚友寿礼一概不收。

  父亲是最好的老师,周学熙后来居官,亦廉洁自持,不敢有一毫分外之物,所办实业,亦以民生为志,不在于谋利。他勤于职守,任开平矿务局董事时,月薪仅六十余元,以十元为零用之费,以五十元寄家中,自奉不敢稍为浪费,家人亦勤俭持家,自食其力。偶有积蓄,也留待今后兴办实业投资之用。他常常告诫家人:“大富由天,小富由俭”。他将勤俭为本奉为治家之宝,不敢有半点侈靡。

  培心地

  家训第一条:“心为一身之主,身为一家之主。培心地即培家本也。人生世间,百物受用有尽,惟此善根无尽。”周氏后人之所以多诚惠桑梓,跟“培心地”这一家训有莫大关系。

  周学熙曾经回忆,母亲吴太夫人性极慈祥,生平见贫苦人,施济如恐不及。其母曾经告诫周学熙说:“家乡山多田少,生计艰难,汝异日有力,必多办善举。”周学熙谨志不敢忘,他关心家乡建设,热心为家乡办学校、建医院、创讲习所、造大桥、筑河坝、辟义田、修文庙、护文物、捐资编县志等,做了许多泽被后世的实事,使乡人受益至今。1917年天津发大水时,他一边调集启新、开滦公司船只运送灾民到唐山暂避,一边倡捐义赈救济难民。1920年,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大旱,灾民拖儿带女,衣衫褴褛涌进天津,处境十分悲惨,他见之十分同情和痛心,邀集同仁募捐义赈,设立粥厂收养4800余人,直到次年2月给资遣返原籍恢复生产。

  池州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姚北生:

  周家几代人皆以忠厚慈善著称。他们秉承“自奉极薄,待人极厚”的品德,为当地做了很多好事。今天东至境内看到的洋灰坝、万善桥就是当年周氏家族为家乡人民所建。

  【童声诵读】读书如尝食,甘苦在心领;一步一从容,即事即思省;久久心自明,豁然开万顷……

  回望东至周氏家族,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的周氏家规家训,始终是周氏子孙为人处世之根本,在时代的潮流中,在历史的岁月里,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

  东至风光·历山揽胜

  ●东至周氏家规摘编

  勤学业

  子孙七八岁须入塾读书,朝夕不离书房,勿与邪僻之人相近。古语:卖金买书读,读书买金易①。如果父母不姑息,使其孜孜不倦,读一年自有一年之效,读十年自有十年之效。

  【注释

  ①读书买金易:与《劝学文》中“书中自有黄金屋”意义相似。

  【译文

  子孙七八岁时必须进入私塾读书,应早晚不离书房,切勿与品行不端的人接触。古语说:卖金买书读虽是困难,但读书后买金就容易了。如果父母不迁就子女,让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读一年书有一年的作用,读十年书自有十年书的功效。

  眼觑千古之上,心契造化之微。

  【赏析

  眼界要高远,做事应细微。这句话教育子弟读书、做事、做人既要树立大格局又要洞察细微。格局大,方可读千古雄文;洞察细微,方可成就大事业。周馥以后,周学熙、周叔弢、周一良诸多后人,做事、做学问,莫不体现这一点。

  戒非为

  子弟如读书久,急欲谋生,必须力勤正业,或志不为耕读,而技艺百工可以资身,不妨习之。若不务正业,如赌博、唆讼作词状、不孝养父母、不守王法等,族长或禁止,或不准入祠祭祀,或将草谱①名字贴除。若再不悔改,不准入正谱,不视为周氏子孙。

  【注释

  ①草谱:谱是家族内按辈份编的表册。草谱与正谱相对,系草修的非正式谱。

  【译文

  子弟若读书久了,想急于谋生,必须追求正业,即使志不在读书和耕作,技艺百工也可以养活自己,也不妨去学习。如果不务正业,如赌博、唆使他人打官司代人捉刀、不赡养父母、不守法规等等,族长或者大力禁止,或不准入祠堂,或在草谱上将名字除去。倘若不悔改,不准入正谱,不准当作周氏家族的子孙。

  子弟与人交游①,须择端方之士,以期有过相规,有善相劝。若言行诡谲②,心地不良及好事逞讼者,当一概远之,勿受其累。族长与父兄宜时戒之。

  【注释

  ①交游:结交朋友。

  ②诡谲:诡异,诡诈。

  【译文

  子弟与人结交朋友,必须选择品貌端正的人,从而能有过错相互规谏,有善行相互勉励。如果言行诡异,心地不善以及惹是生非、逞强争讼的,应当一概远离,切勿受其连累。族长和父兄应该时时劝诫子弟。

  大凡人存心公正,则虑事详审。先审此事于国有益否?于民有益否?即有益矣,能持久而别无流弊否?斟酌已定,义当举办,尤须预料上下、左右之人有无掣肘,如何防备?后来守成者能否不致变更,反以惠民之政变为殃民?俱须一一了然于心。

  违义而荣,不如守义而困。

  【赏析

  存有公正之心,那么考虑事情就会详细周到一些。周馥告诫子孙,考虑事情要把是否对国家有利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道义。做事要仔细审慎,谋定而后动。

  重勤俭

  耕读之家勤俭尤为首务。必须饮食有常品,衣服有常式,室庐有常度,男女早作晚息,必有定时。若子弟溺于骄奢,用度无节,必致事蓄①无资,渐入邪路。族长父兄应时加教导以警戒之。

  【注释

  ①事蓄:维持一家生计。

  【译文

  耕读之家勤俭为首要事务。饮食应平常,穿着应普通,居所应适度,男女早上劳作、晚上休息,应按一定时间。如果子弟沉溺在骄惯奢侈之中,用度没有节制,必然会导致维持家庭生计没有资金,渐渐走入邪路。族长及父兄应时时加以教导,警戒这类事情发生。

  端家范

  一家之中,家长为主。家长之身,系一家模型。尔身不正,如正人何?故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妻子尚不能行,其余可知矣。几见人陷于邪僻①,而能正家裕后②耶?今日子弟即后来之家长,不可不讲修身之学。

  【注释

  ①邪僻:荒谬反常,品行不端。

  ②正家裕后:家庭关系有序,为后人造福。

  【译文

  一家之中,家长为主。家长的行为规范,是一个家庭的榜样。你身子不正,如何正人呢?所以说:自己不按道理去行动,那么道就不会在其妻子与儿女身上实行。连自己的妻子与儿女都不能实行,其余的可想而知了。哪有人自己陷在品行不端中,却能使家庭关系有序、后人有福气呢?现在的子弟就是后来的家长,不可以不讲究修身的学问。

  为家长者,必须谨守礼法①,以御②群弟子。凡非礼法之事,一毫不得沾染。父为子之表率,兄为弟之表率,夫为妻之表率,身苟不正如正人何?

  【注释

  ①礼法:礼仪法度。

  ②御:管理、约束。

  【译文

  作为家长的,必须严格遵守礼仪法规,来管理约束众多子弟。凡是违背礼仪法规的事,一丝一毫也不得沾染。父亲应该作为儿子的表率,兄长要做弟弟的表率,丈夫要做妻子的表率。如果自己的身子不正,怎么去正人呢?

  培心地

  心为一身之主,身为一家之主。培心地即培家本也。人生世间,百物受用有尽,惟此善根①无尽。故曰:耕尧②田者有水患,耕汤田者有旱忧,耕心田者,岁丰收,无忧无虑。盖家之兴衰久长,系于一心。人生求福,以培养心地为先。心地若坏,百事皆坏,无可指望矣。

  【注释

  ①善根:向善之心,慈悲之心。

  ②尧:皆为古代贤明的君主,后面提到的“汤”也一样。

  【译文

  内心是身体的主人,身体是家庭的主人。培养内心就是培育家庭的根本。人生在世,万物享用都有穷尽之时,而只有善根才享用不尽。所以说:即使耕种尧的田地,也有水患之忧;耕汤的田地,也有旱灾之愁。只有耕种“心田”,方能无忧无虑,年年丰收。大凡家庭的兴衰的长久,都系于一颗善良之心。人生若求福气,当以培养内心为首要目标,心地若不好,百事难成功。不可能指望其它途径求得福气了。

  ●专家观点

  徐雁平:中西融贯传家学清风世德早培根

  安徽东至周氏家族的崛起乃在同治光绪之际,近百年的文化传承源于从“田间崛起”的周馥,家族的文化影响力则通过辈出的人才来显现。从清末到二十世纪前数十年间,周氏家族人才之兴旺令人瞩目。周馥家族得以“绵绵瓜瓞”地传承,家风家训的教化作用相当重要。

  光绪十八年(1892年),周馥长子周学海、次子周学铭中同榜进士,次年四子周学熙应顺天府乡试,中第十八名举人,此乃周家科名的兴盛期。数年前,周馥于《长子学海以拔萃科应朝考未取颇不乐作此示之》鼓励周学海:“男儿得失寻常事,志向先从远大期。”而现在到名就之际,周馥有诗四首志喜并兼勖诸子。诗中洋溢的喜悦,或许只有从“田间崛起”的周馥能真正体味到它的份量。他在自己诗文中多次提及的“家风”“祖德”,皆可见周馥在欣喜之余的思前想后。家族之传衍如同绵绵不绝的河流,周馥及其子孙只是长河上的一个节点,他们能有今日的兴盛,是因为承继祖德;而兴盛如何能延续下去,当然还要守家风、积德,以励诸孙。

  周馥前数代皆艰难,“高曾以来皆经商,为人俱忠厚勤苦”,“我祖父习举业将应试,乃以饥困改营他业”,“余十岁时祖父常勖余曰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余童年我父常戒谕曰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行所言,皆朴素无闻。

  以读书振兴门第,在周馥的时代,其实就是最好最常见的选择。但发达之后,仍要不忘朴素之根,保持品德之高洁。读书当读圣贤之书,周馥《负暄闲语》首列“读书”一项,认为所读之书当以四书五经及性理要籍为主。

  光绪五年(1879年),周馥四十三岁,先后得两孙,他的诗中有句“衰宗犹喜见枝蕃”,人丁兴旺,对于家族科名理想的实现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条件,然此事须早作准备,“他日功名谁绝足,清风世德早培根。传家只有遗编在,堂构殷勤与细论。”

  对于周馥和周学熙而言,因时势之变迁,他们对教育的界定可能也略有不同。周学熙一方面持守父亲推崇的典籍,另一方面,他又要让周家子弟适应社会。周学熙所编辑刻印之书,为维系周氏家族的文化脉络提供精神性的支撑。这些书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传统典籍,二是父、兄的著述,三是家族子弟教育方面的图书。用多种教育和督促性的条例,以及多种教材,维护和传承家学,这种热情和脚踏实地的践行,与周学熙诗中多次出现的传承祖德、培养子孙的语句是互为表里的。周学熙的一切作为,是谨守其父的遗训,在新的教育体制中传承家学、培养人才,乃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他创办秋浦宏毅学舍、师古堂,筹设国学研究院等,亦可见其用意深远。

  作为家族事业,周学熙希望包括宏毅学舍在内的义举,使“故乡民生日厚,子弟中人才渐起”。就在宏毅学舍停办的一九二六年,周学熙在北平设立师古堂。“师古”之意在于“存古”,这是在西学东渐的时代大背景下对于传统的一种呼求。

  周氏家族于传统学术和西学不想偏废一方,所以他们延请的教师中既有旧派文人,也有即将成为现代学术史上重要人物的学人,这使得周家子弟在传统文史的学习方面有双重特性。一方面他们多少有些传统文士的风雅,对传统有一种特别的温情,譬如,周家子弟中有以藏书、藏墨、藏陶、藏金石拓片等名世者;另一方面也能凭借扎实的旧学基础和良好的西学熏陶,在现代学术研究领域中迅速崛起,成为相关学科的学术名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雁平)

  马勇:但愿子孙还积德闭门耕读继家声

  东至周氏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大家族之一,在过去仅仅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个家族繁衍至四五代,就形成规模很大、影响深远的文化世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过去的研究普遍认为,大家族的存在为中国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载体。先秦儒家典籍中的《公羊传》、《谷梁传》等,就是一个家族内部数百年传承一部经典的例证。这种情形在中国历史上不绝如缕,吴派学术大家族惠氏三代(惠周惕、惠士奇、惠栋)上百年接力研读《周易》,仪征刘氏三代(刘文淇、刘贵曾、刘师培)也是在上百年间接力专修《左氏春秋》。从学术史的观点看,如果不是因为文化世家,《周易》、《左传》也会继续流传,但肯定不会有如此精到的研究嘉惠后人。这是文化世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这些文化世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创业高祖可能出身微贱,但无不刻苦勤奋,具有远大理想、宏伟目标,并为子孙留下可供资鉴的示范和榜样。在这一点上,周馥的言行举止对其后代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周馥不仅向子孙谆谆教诲,述说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正人先正己,率先垂范,言传身教。

  子女、子孙,一代又一代人才辈出,这在东至周氏中最为明显。这个成就与周家子子孙孙刻苦耐劳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周家历代家长勤于与子女后代交流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周馥将那些颠扑不破的人生道理制定成易记且容易对照检查的家训、家规,另有“治家宝训”《负暄闲语》,以谈心的方式将人生心得感悟传给后人,这对周氏后人成才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后世子孙不仅有前人的成功可以凭借,获得启迪,而且有继续努力、不懈奋斗的精神资源。

  周学熙到了晚年退出政治,也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启示以诗文方式留存下来。在其两首《示儿最后语》中,劝诫“门祚兴衰原有自,愿儿诗礼教诸孙”“但愿子孙还积德,闭门耕读继家声”。

  周家后人在周馥、周学熙之后较少出仕为官,更多在学术文化领域中学有所成。这个家族并不教育后人继承财富、守住家业,而是时刻激励后人知识才是永远的财富,不仅利己,而且可以为社会、为人类贡献心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马勇)

  视频:周馥营帐读书


来源:安徽理论网  
相关新闻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1190

回帖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清贫乐道,敬宗爱祖。

积分
28851
发表于 2016-11-16 08: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又告诫他说“人能吃苦,自然守分,自然励志向上,贫可致富,贱可致贵。”“他日纵富贵,仍要吃苦做事。不吃苦,虽富贵不能久也,可以我语传示子孙勿忘。”
ipn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22

回帖

341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411
发表于 2016-11-16 10: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汪氏家训、汪氏家风都是很好的。也可以颂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