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华星云 于 2015-4-1 21:54 编辑
在首届黄山汪王文化节仪式上的发言
各位来宾,各位宗亲, 大家好!能有幸参加首届汪王文化节,确实倍感荣幸,能与各地汪氏代表们共商家族大事,更感到责任重大,意义非凡。本人借此机会,向大家简单汇报一下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工作室的基本情况,和个人在编修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说错了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汪华文化研究会筹备委员会自2006年成立之日起,就和汪氏宗亲网一道,努力致力于汪氏家族谱牒的发掘和研究。汪华文化研究会成立后,立即组建了宗谱部,专门指定了一名副会长分管宗谱部的工作,老会长汪明裕以身作则,多方关心家谱,带头寻找和发掘失踪了的老谱,这些都极大地振奋了各支系修谱,寻谱,整理旧谱和寻根问祖的热情,于是,全国各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许多宗亲都积极地投身到这个行列中来了,形势一派大好,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也通过电子化的家网和家群迅速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然而,随着各地联谊,修谱和修祠等家族事务逐步扩大和深入,汪氏家谱中的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比如各支系之间的家谱相互矛盾,衔接不上;有的支系谱在文革中被焚烧一尽,至今无法恢复;有的地区家族流动迁徙到新居留地后,始终未能兴创家谱等等,故而寻根问祖之风,刮遍全国,而能得到满意答复的,却寥寥无几。看来,汪氏家族亟需一个覆盖全中国所有汪姓的统宗大谱,这个统宗谱既能全面记述过去汪家人从哪里来,怎样蕃衍迁徙,又能反映现今汪家人怎样建设故园又怎样向外扩充发展的真实面貌。于是,编修《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的议案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 2013年6月16日,黄山汪氏文化研究会宗谱部和汪氏宗亲网,在武汉举办了首届汪氏宗谱研讨会,全国各地汪氏代表二百多人齐聚武汉,共同商讨编修家谱的大计。会上,通过广泛交流,与会人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将清乾隆年间汪玑主编的《汪氏通宗世谱》改编成对全谱进行标点过的现代电子版,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续编工作,即把现代汪姓人续编入谱,并将当年未曾收族的各支系,也通过扩编收录入谱,通称为《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统宗谱》,各地支谱称为《中华汪氏通宗世谱·※※支系谱》。会上,汪炜会长宣布了“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管理委员会”名单,任命了“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工作室”工作人员。 大会后,经过一个月筹备,“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工作室”开始办公。半年后,《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统宗卷首》出版,《卷首》上收录了许多由汪承兴政委特邀的北京军政文化各界名人的题词,汪江淮将军也题了词,这些都为《卷首》增光添彩多多。2013年12月,在泉州汪氏宗祠维修落成大典上举行了《卷首》首发式。接着,全套老谱的改编工作在一年后全部完成,洋洋洒洒十大部付印精装,于2014年12月在太湖宗亲联谊会上举行了首发式,今天又在歙县徽州府衙隆重举行发行仪式。如今,工作室的工作已及时转入续编阶段,新谱的第一部,即统编第十一部,现已出版发行。第十二部和第十三部也在编辑之中,不久也将印刷发行。
通过将近两年的工作,我是感想多多,现谈两点看法。 第一, 现在已经出版的《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共有11部,这些都是整个汪氏家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集体劳动的成果。为什么这样说呢?自从大风和子明从互联网上下载了三十三册(完整的是三十八册)清乾隆年间的《汪氏通宗世谱》以来,为了使之完整化、规范化、实用化,不少人投身到寻找失落的五谱的行列中来,又有不少人投身到整理、列装的行列中来。宗亲网上发起为编修统谱而捐款的时候,许许多多的宗亲慷慨解囊,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一笔笔捐款就是一片片敬祖爱宗的深情厚意。当汪新才在家网上发起有偿录入的时候,许多人立即响应,积极投身改版录入的行列中来,更有不少人转身就将录入的报酬捐给了修谱事业。当宗亲网上传来首届汪氏家谱研讨会的消息时,二百多宗亲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不远千里地赶到武汉赴会。会上,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计的献计,异彩纷呈,共商大计,充分体现了汪家人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大家族气派。当编修工作室挂牌办公,编修工作全面铺开的时候,许多人从天南地北自告奋勇地、勇敢地承担起一册或几册的标点校对的任务,而工作室不过是把大家的劳动成果集中起来,然后组织印刷发行而已。所以我们说:现在已经出版的《中华汪氏通宗世谱》是整个汪氏家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是现代汪家人敬祖爱宗精神的一次大检阅。 第二,无私奉献精神,是汪家人能办大事、出奇制胜的法宝。据我所知,汪家人为汪氏家族办事,全是没人给报酬的,大多数的情况是“想办事就自己掏荷包”,可是仍然有无数的人,层出不穷地争着抢着为汪氏家族办事。毛主席点赞徐特立老先生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那才是最难最难的呀。”为汪氏家族办事的人,便都是这种人!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从筹备到正式成立,直到今天,统领全局、风云迭起——没人领过报酬;各地宗亲联谊会、各支系修谱的理事会,各祠堂修缮的董事会,风生水响、捷报频传——没人领过报酬;“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工作室”的工作也不例外,所有参与编修工作室的人,从开始到今天,阅古览今、呕心沥血,也从没人领过报酬。漫说工作室一直在为筹集新谱的印刷费在犯愁,即使有钱了,工作室也不会丢掉“无私奉献”这个光荣传统,永葆“为家族大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种谱事常态而奋斗。 第三,问题与建议 目前编修工作面临三大突出问题: 一是工作室经费紧张。自2013年7月武汉研讨会始至今年二月止,工作室共筹集经费443284元,(其中,募捐收入177514元,收取人丁费47447元,通谱发行收入175182元,其它收入43141元。)费用总支出333253元,(其中,初期工作室装修及设备用品支出30586元,研讨会支出51197元,印刷费支出145285元,生活费34148元,差旅费24747元,打字员报酬29721元,其它支出17569元。)二月底止,经费结余112030元,按日常开支每月五千元计算,仅够工作室运转两年时间,但支系谱续修工作还仅是开始,经费缺口很大。同时,还需要向大家说明的是,通谱二至十部预订印刷1000套,实付费用200套,尚有800套印刷费未付。 二是通谱发行进展缓慢。通谱前十部印刷发行情况是,卷首发行300余册,后九部每部发行不足100册。 三是各地支系参修面小。天下汪氏大大小小成百上千个支系,目前参加通谱的仅有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重庆、广东等省市的二十多个支系。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建议全国各地宗亲联谊组织、汪华文化研究会和支系理事会等,要把汪氏通宗世谱发行纳入各自工作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通谱发行工作的宣传。通谱发行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宣传发动不够。工作室宣传的方式单一,对网络的依赖过多;很多支系的宗亲信息来源闭塞,导致对通谱编修及发行情况了解不够。按照工作室工作思路,采取网络发行与各地宗亲组织分散发行相结合的方式,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山东临清、浙江温州、广东深圳、湖南华容、安徽安庆等地以会议方式推进,联谊会属下支系、祠堂、宗亲个人涌跃收藏,发行量都达到了数十册。希望各地宗亲组织学习推广这种模式,力争每个支系和宗祠有一套以上的收藏,本支系有实力宗亲个人有一套以上的收藏,并且发动个人收藏本支系关联的通谱分部。 二是建议族谱完整的支系尽快加入通谱。通谱续修数百年一遇,费用成本也很低,通常数千人的支系,只需向工作室缴纳每个人一元的红丁费,后期自愿购谱费用每部费用才150元,总的费用,大支系一万左右,小支系数千元,真可谓花小钱办大事,花小精力办大事。希望各支系抓住机遇,尽快促使本支加入通谱。通谱办公室也承诺两点: 第一,从技术上支持,各支系只需将本支全套族谱交给工作室,我们帮助你们整理入谱资料;第二,从业务上支持,帮助各支系完成与通谱的对接,并且努力完成排版印刷任务。 三是建议各支系以及参会各位宗亲,要经常关注武汉工作室修谱工作,同时对工作室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有关通谱发行、通谱续修、经费筹资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我们出主意,想办法,渡难关,共同完成汪氏通谱续修这项伟大的工程。
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工作室总编 汪振亮 2015年3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