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6785|回复: 6

裁缝

[复制链接]

201

主题

884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9383
QQ
发表于 2014-9-21 10: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汪稳安 于 2014-9-21 16:10 编辑

    裁缝,这是个古老的行当。我想,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穿上了衣服,就该有裁缝这个行当了吧。
裁缝这个词和我们家有渊源。我祖父是裁缝,祖父亲兄弟三个是裁缝,祖父的堂兄弟好几个都是裁缝。并且祖父的内兄,我们的舅爹也是裁缝。
我的家乡在大别山腹地,岳西来榜河。岳西人喊祖父叫爹爹。祖父的弟兄依次叫大爹、二爹。。。。。小爹。喊爸爸叫父,喊爸爸的兄弟叫大父、二佬(或二大)。。。。。。。小佬(或小大)。
我爹叫汪泽波;大爹叫汪宗南;我爹的另一个哥哥叫汪在田,因在共祖父的堂弟兄中他排行老五,故叫他五爹。
我爹还有个做裁缝的堂弟兄,我的六爹,叫汪泽松。另外,和我爹隔一匹的堂弟兄也有好几个是做裁缝的,他们是:四爹汪宗海,小爹汪泽喜,共房头的二爹汪泽元,三爹汪泽旺。
我常想,是不是我的曾祖父也是裁缝呢?或许曾祖父将他的手艺传给了他的晚辈?这个没有听我爹他们这样说过。
倒是我爹想把这门手艺传给他的儿女。他常说:有手艺,无荒年,饿不死。
我的父辈姊妹四个,三弟兄和一个妹妹。然而,他们之中,没有谁愿意继承我爹的手艺。特别是我的小姑,我爹在她初中毕业时勒令她学裁缝。小姑毅然随她在五河区当文教区员的堂哥,去了五河中学,在那里报名念书。后来以教书为业。
他们不愿学裁缝,或许是有原因的。
我们来榜河的老房子叫汪家老屋。汪家老屋,据说是祖父的高祖瑞灼公来这里兴建的。传到祖父这一代,人口扩展到一百多人。依老屋,房子不断扩建,大家依然居住在一起。人口增多,田地自然显少。为了生存,必然得想办法,找出路。
裁缝或许成了首选。当时是手工裁缝,无须添置过多的生产设备:一包缝衣针、一把剪刀、一把烙铁,一把熨斗、一条皮尺、一把木尺,再做只灰老鼠,买盒滑石,这就是全部的裁缝家当。
    我爹生于民国初年年。只念了几年私塾,便失去双亲,九岁那年便随他两个哥哥外出,做裁缝谋生。爹爹小时聪明伶俐,手艺学得快,技术特别好。那时他们在白果树、黄尾及管家渡那一带卖乡工,也就是上门住在客户家里,为客户做衣服。因为他们的外婆郑家,也是他们的姊妹家,在白果树郑家大屋,离那边不远。
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我们家乡闹红军,汪家老屋是红军驻点。爹爹他们年轻气盛,对新生事物充满着好奇和向往,弟兄们都高兴地参加了红军。因为他们都是裁缝,就加入了红军被服厂,在哪里为红军做衣服。
因为爹爹念过几年私塾,常被分配任务,做通讯员。
爹爹对我们讲念书的重要性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那时夜里要站岗的,归队时必须对口令。当时规定回答的口令是“奋斗”。有位战友不怎么识字,把“奋斗”回答成“奋门”,因为繁写的“閗”和“門”相似,差点闹出人命。站岗的人见来人口令不对,拉开枪栓就要开枪,幸好来人和站岗人熟识,情急之中喊了他的名字,做出解释。这才避免了一场灾难。
只是红军那次失败了,要转移,离开了我们的家乡。那时我们的曾祖母还在,她老人家不准孙子们随部队亡命天涯,因此,离开了部队。
红军离开后,国军和回乡队卷土重来。因为汪家老屋是“匪窝”,得到特别关注。弟兄们在家是呆不住了。不得不外出逃生。
这时我四爹决定上江南,因为那时江南吸血虫病流行,很多男人得病死去,人口稀少,有很多生存机会。那时流传着:上江南,上江南,江南一去不回还。后来真应验了这句老话。
当时已有好多老乡在江南宁国县一带讨生活。我堂爹汪泽执在胡乐教书,班竹畈杨家就有人在那边。于是:五爹汪在田和四爹汪宗海告别妻子,随小爹汪泽喜、二爹汪泽元、三爹汪泽旺一同,去了宁国县的胡乐寺。后来他们在胡乐的霞乡扎下了根。
我爹则和大爹汪宗南、六爹汪泽松潜入霍山山里,在清风岭、大化坪,佛子岭一带做裁缝,讨生活。
多年以后,音信不通。江南江北失去联系,向行人打听的消息常常有误。
后来五爹汪在田在胡乐,与桐城老梅树街上江南讨生活失去丈夫的杨奶奶结合,生下了我三大宁生、和小大季生。沈五奶,无奈再嫁,留下终身遗憾。
小爹泽喜、三爹泽旺、二爹泽元都在江南成家立业。
四爹汪宗海以为妻子再嫁,在江南另娶胡氏奶奶,生二男三女。然在老家的王四奶,盼夫归无望,遗恨终身。四爹饱含对妻子的愧意,虽活到九十六岁,终未踏上故土半步。
再说我爹,多年后他同六爹、大爹回到家乡。六爹在霍山大花坪带回唱戏的程六奶奶。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在裁缝这行,我爹算得上是状元了。因念了几年私塾,再加上在红军中锻炼。他能接受新生事物。在他得知有缝纫机时,他从来榜河步行到安庆,再乘船到南京。买回缝纫机,再从安庆用肩膀扛回来榜河,来回步行四百公里的路程。我爹是岳西县第一个买缝纫机的人!
来榜河的裁缝汪泽波师傅买回了缝纫机!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岳西、太湖,潜霍二山。分水岭外的,黄沙岭里的,界岭两边的,人们纷纷到来榜河看稀奇,汪师傅用缝纫机做衣服!做得又快又好。从此,人们以能穿上来榜河汪师傅缝纫机做的衣服为时尚。
在那个年代,就是一发不可收拾。这也引来各方面的人注意。爹爹在潜山、霍山算是家喻户晓的了。麻烦也接踵而至。一时借钱的,投资的,比比皆是。。。。。。。。。。。。
直到解放后,还有两千多银元现款借给人而未归还。这借款人里面,有当时的名流及保长官员。我爹很坦然。他说,这钱不是借给他们,要是买了田地,不就变成了大地主。你们有好日子过?或许是前生欠他们的哟。直到九七年我爹去世,我们将两千七百元的欠条。在坟前烧了,让他带去那边和他们处理。
爹爹的裁缝手艺,的确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为客人量衣服:一口气量好衣长 、腰围  、领围、肩宽、袖长、袖围,量好后再一起来记。我奇怪他怎么能记清这些尺寸,他笑着对我说:爹是靠这个吃饭的哦。记录是在衣料上,用滑石写着别人看不懂的文字尺码。 后来我才知道这文字是罗马数字 。为什么不用阿拉伯数字来记?原来各行当是有各行当规矩的。
我们记事的时候,那生意特别红火。单位工作人员的衣服,指定要我爹做。那时时兴的是武装,武装是有三个上衣口袋子的学生装和有四个上衣口袋中山装,武装衣安订买回来的纽扣。武装衣做得特别好。与武装不同的是传统的中式服装,叫便衣。便衣一般安订手工编制的布扣。我爹改良一下,将对襟上镶一条衣匾,衣匾内侧上缝扣眼,另一片衣襟订上钮扣,穿上身纽扣是看不见的。既穿起来方便,又看起来传统。做便衣也是一流的。那时上了年纪的女人穿满襟衣,我爹的满襟衣做得合身服帖,讨人喜爱。并且女式对襟衣也做得好。更了不起的是他能看样式或画报给你做衣服。再就是西装了。那时穿西服的少,有的下放青年要我爹给他做西服,也是让穿上满面带笑而归。
雕皮袄,这是纯手工活。硝过的皮毛,块头大小不一。要用手工一小块一小块缝起来,不仅要平整,而且要搭配得当,毛色均匀。这是我爹的绝活。毛皮珍贵,六七十年代做件毛皮衣服是十分了不起的事了。只有让我爹亲手做的皮袄,才让人们放心。
让我领教我爹的手艺,那是八十年代初。那时我高中刚毕业,来到剧团上班。剧团在戏剧服装厂采购的戏服特别贵。我提议让我爹做,团里让我回去问我爹看看。我爹说,这衣不难,做过,和道士、和尚衣服的作法大同小异。于是让我爹做老生衣、丑旦衣和皂隶衣。衣料是绸缎的,而且要镶边、镶芽。衣料拿回来后,爹熬了一桶浆糊,用铜刮刀将浆糊均匀的刮在绸缎的背面,然后用熨斗一熨,柔软的绸缎变得和纸板一样硬,任你怎样裁剪摆弄,也不会变形。镶边的绸缎刮好浆糊熨烫平整后,用一根线在嘴里抿一下,湿后在缎料上弹根湿线条,将缎料沿湿线条折过来,就很容易。再搓根棉线包在湿线缎面里,缝进衣襟和袖口,这镶上去的边芽,线条均匀好看。衣服做成后比戏曲服装厂买来的还要好。
爹爹常说:衣不差寸,帽不差分。衣服大小相差一寸的话,就不合身了,帽子相差一分,就不合戴。
爹爹不光手艺过硬,品德为人也是一流的。
却说五爹在田在江南娶杨奶奶生了三大、小大。这时社会太平了。五爹思乡心切,决定迁回江北来榜。正好大房的占地五爹来到江南宁国,要将教书的泽执大爹的骨骸和良卫二大接回老家来榜,因此结伴而行。他们从宁国步行到芜湖,再从芜湖乘船到安庆。
那年三大宁生才八岁,他好奇贪玩,到芜湖后,不知去向,让大人们找了一个晚上才找到,虚惊一场。
去江南多年,老屋的住屋虽在,但用具物什不知所踪。先只得在哥哥和弟弟家暂住。沈五奶改嫁王家,但在那边未生养,没有地位。见夫君带着妻儿回来,这燃起她回归汪家的希望。杨家五奶是个贤德的人,她说:沈姐姐愿回来,她便把一个儿子过继给她。
就在这时五爹在田忽然得病。又要治病,又要生活,辗转在弟兄姐妹家,不久不治去世。丢下年幼的一对孩子和夫人。这时正赶上五几年饥荒年月,饿死了多少人,何况这孤儿寡母,为了活命,杨奶奶带着小儿子去了中屋徐家。三大就跟着我爹和大爹。由我爹大爹供他吃喝,给他念书。初中毕业后,我爸和大爹家大父便没再念书。我爹觉得三大聪明,将来有出息,便让他念了岳西高中。
这时六爹泽松也生病,瞎了双眼。唱戏出身的六奶,过不惯苦日子,随邻村人跑了。六爹是个要强的人。他曾凭拐棍步行一百多里,去英山县为我爹讨回欠债。这时吞不下这口恶气,夜里他摸到山上,把到那人家厝柩里的人头骨拿回来,要他拿钱来赎。
那人把纸币里夹些冥票,给了六爹。六爹气得卧床不起。。。。。。。。,爹爹劝他不要怨怨相报。
我们这一大家子人,全靠爹爹一双手养活。那年月缺粮,有时得上山挖蕨根洗粉充饥。
这个困难时期,我爹和身为地主的债权人住在同一个村子,也从来没起过冲突。爹爹知道他们无力偿还,从来没有为难过他们。
我记事时,爹爹一直做衣服,没得歇的。家里的案板上常常是堆满布料。过年的时候,我妈二妈奶奶她们整夜缝扣眼,没得歇的。
后来我小大结婚,小妈随我爹学了裁缝。小妈是我家里继承他手艺的唯一传人,但她终是没得到真传,手艺到不了我爹。
爹爹也带过几个徒弟。比较好的算是红泉姐和小韩了。红泉姐手艺好,人也长得漂亮,以至于后来招了个好女婿,工作的,最后她也随夫到单位上班,改了行了。她倒是一直记着和爹爹的师徒情分,一直和我们家来往,直到爹爹去世。
小韩嫁了有工作的丈夫,随丈夫去了城市。
可能是劳累过度,爹爹七几年一次头痛,居然瞎了一只眼睛。医生说必须把瞎了的那只眼挖掉,不然会影响这只好的眼睛。爹没同意。病好后他仍继续做裁缝,做衣服。凭一只眼睛,他还做了十年裁缝,八六年,那只好的眼睛终于也看不见。这时家里还接了人家的皮袄没雕好。家里人说要把皮袄料子退给人家。爹爹不同意,他让拿给他在朱屋庙的内兄,我们的舅爹,让他帮忙完成。舅爹姓储,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裁缝,将近八十岁时还在做裁缝。
我爹爹九七年去世的时候是八十六岁。他七十六岁时还在用一只眼睛做裁缝。
现在的衣服都是服装厂做的。衣服多是从商场买来,裁缝这行当没多少人干了。要是问起来榜河的汪泽波老裁缝,上了年纪的人还是知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831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269
QQ
发表于 2014-9-21 11: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广安门附近还有许多裁缝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主题

4320

帖子

10万

积分

天使

九十三世金寨之汪

积分
104328
QQ
发表于 2014-9-21 12: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稳安在家网给我们分享这一段,动人的汪家故事。
金寨汪讳铁佛公后裔汪氏93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417

帖子

2316

积分

精灵王

00

积分
2316
发表于 2014-9-21 16: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14-9-22 21: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安庆人将爷爷、爹爹颠倒着叫,不知有没有来历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150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064
QQ
发表于 2014-9-23 19: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穿上了衣服,就该有裁缝这个行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150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064
QQ
发表于 2014-9-23 19: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穿上了衣服,就该有裁缝这个行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